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歌唱的心理准备有哪些(歌唱心理是)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 26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够极大的增强表演者的音乐素养水平,反之,就会对表演者造成负面的影响。作为人类艺术的瑰宝,歌唱艺术在音乐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歌唱心理便悄然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歌唱心理;歌唱意识;感知和表象
  心理学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实践证明它已广泛的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音乐则又是最贴近人类心灵的艺术品之一,音乐用美妙多变的声音讲述表达着人类多种不同的情感世界。20世纪初,利用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理论体系来研究人与音乐的各种心理现象的相互关系,试图找出其科学的规律,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音乐心理学便逐步产生了。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和调控,所以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表演者的实践能力。
一、歌唱心理的产生
  歌唱心理早在300年前的意大利教学中就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共鸣。1855年以前为世界声乐艺术“凭感官的直观教学”的时代;1855年西班牙的加尔西亚发明喉境,声乐艺术进入“技能训练与生理学相结合”的时代;1932年西肖尔发表《微颤》,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时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声乐领域里萌发了一门新科学——声乐心理学。第一个在我国提出建立声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来源于声乐艺术实践,又为声乐艺术实践服务。从声乐艺术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
二、歌唱心理的感知和表象
  首先,在声乐教与学中,各种领域声乐理论知识、技术动作的掌握、各种声乐技术技巧的练习活动都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其中包括空间感知、时间感知、运动感知。空间感知是物体空间性的反映,歌唱者的空间知觉越敏锐、精细,越能较快的掌握;时间知觉要求在教学中保持平稳的速度,不因歌唱者情绪高涨时越唱越快,调性越唱越高,情绪不好时越来越慢,调性越唱越低;运动知觉是控制呼吸、发声、咬字、吐字以及形体等自身运动,是保证声乐技术的关键所在。
  其次,表象对声乐教学没有直接但有间接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能直接从感知开始,因此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形象的语言、生动的肢体进行指导示范,引导学生恢复必要的表象,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当表象直接依赖于知觉的时候,表象最容易出现。表象既有直观的形象性,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因此,发展表象的自然途径,应该尽可能的,让视、听、嗅、触等多种感觉参加活动。例如,在讲解声音训练时,如何尽量使声音保持高位置,可以想象声音不在腔体内,而是额头前约十厘米的地方歌唱,或讲解吸气时,想象“闻花”、“打哈欠”来引导学生,从而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
  (二)声乐听觉表象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完成,如果没有声乐听觉表象歌唱就不能实现。比如,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连唱时,首先应该用二、三度音程距离较进的模进,小跳进旋律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唱跳音时,则应该用音程距离较大的四、五、八度进行练习,这种旋律结合与技术要求一致性容易形成清晰的知觉表象。
三、歌唱心理的记忆与思维
  在此基础,记忆是巩固所学声乐理论知识、技术技巧的唯一心理因素。记忆储存了多种的歌唱运动模式,为进一步加强练习,掌握新的技术动作,提高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没有记忆的作用声乐演唱无法完成。记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记忆就没有感知、表象、和思维等。例如男高音换声区训练时,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技术动作上,充分说明换声区的内在联系及每个人不同的换声点,阐述换声区的规律,换声区由哪些音组成,演唱不同音时有何差异,声音是怎样由“开放”到“掩盖”,由“掩盖”到“开放”的逐渐变化的全过程。
我国声乐大师沈湘曾经对他的学生梁宁说过“你长大了,身体、嗓音、思想感情都有了变化,再按过去的方法唱当然撑得慌,你必须依你现在的条件唱,才能达到平衡。而且以后你再成熟了,还得调整。思维是在大脑皮层内发生的一种中枢神经运动,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大师的话就集中地表现出了思维的独立性、反判性、灵活性、广阔性。
  在进行声乐学习中通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久思不得其解,但隔一段时间后,接触某些事物受到启发,再思考时则会豁然开朗,这种情况叫顿悟。顿悟是歌唱者认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遇到问题久思不得其解,或出现牛角尖,不要急于解决,应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稍微转变思维方式或休息一下,能帮助克服这种消极的慢性而实现顿悟。思维的基本功能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记忆的基本功能是保持过去经验,想象是对这种经验的改造。在歌唱者演唱时,对声音的想象作用是一项最基本的心理因素,歌唱者在发音之前,就必须在思想上对声音的质地和音高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布罗赖特说“音响的想象在指导歌曲的歌唱中十分重要”。歌唱者在演唱前头脑中构成了“唱什么,怎么唱”的表象,根据歌词的描述和旋律的音高变化,转化为生动音响过程的想象。例如《啊!中国的土地》中“你属于我,我属于你,朝朝暮暮在一起,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做一粒种子,泥土里埋,开花结果为了你,做一棵杨柳路边上长,年年报告那春消息?????”歌曲抒发了人们对祖国的真挚感情,歌唱者在演唱的同时就可以想象出种子开花结果,蓝天下杨柳成行等等各种歌词中出现的景象,用来创造景象,辅助歌唱。再造想象过程中事物的形象,都是重现自己想象过的事物,都是再造出的新形象。再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歌曲,每个歌唱者再造出来的“他”的形象各不同,都按照自己的经历理解、创造新形象,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而又独具韵味的感觉。
四、歌唱心理对歌唱的影响
  歌唱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被每个人心理因素中的意识、情绪、性格,动机等所制约着,受着它们的影响。
(一)、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弗洛依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无意识层三种。其中意识层又分为“有意识”和“下意识”两种。
“有意识”层主要是通过思维作用于身体器官和肌肉,控制歌唱者在演唱时处理作品的速度、力度、音准、音量等问题,反应比较缓慢。而“潜意识”就是习惯成自然,这就是因为平时我们身体的各器官和肌肉都按着一定的规律进行声乐训练,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定的运动轨迹,形成了“潜意识”。但是由于有意识只负责主要的动作,所以其他的动作就由“下意识”完成。比如,有的人在舞台上演唱时不能发挥或超长发挥平时所应有的水平,而有的人却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的出现于人的意识强调有关。由于临场前思想高度集中过分紧张,必然造成大脑思维的慎重指令而削弱了“下意识”的动作,事实上歌唱时声带紧张程度的变化不是完全靠“有意识”所能控制的了的,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有思想负担,否则就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要适度紧张,在自然、轻松中进行,不要太刻意的去演唱,而要养成“有意识”和“下意识”结合的歌唱动作,在反复的练习后就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条件反射,演唱也就形成了自觉的“无意识”的过程,不良的心理因素也就克服了。
(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歌唱者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方面,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歌唱者的表现能力,即使正常的发声器官,当它遇到异常的情绪时完整的演唱好一首作品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
  情绪一般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对立的极端。积极地情绪能够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活动的质量,能更投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很好的控制技术来服务歌唱;而消极的情绪会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活动质量,不想唱歌,没有歌唱状态。人的内心情绪都是靠面部表情来表现出来的。现代声乐生理研究表明:大脑皮质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人的发声器官等诸方面运动都通过高级神经系统的控制来协调。因此,受高级神经系统控制的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各器官、感官能否协调、统一、发挥等问题。因此可以看出,情绪对歌唱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三)性格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就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的人属于内倾型,从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气质类型上来看,又属于粘液质与抑郁质。具有这种性格的演唱者沉默寡言,不善于表演,缺乏自信,甚至唱一首歌都会害羞的脸红,以至于在演唱时根本发挥不出平时应该有的水平。有的人属于外倾型,在现代心理学中人的气质类型上来看,又属于多血质与胆汁质。具有这种性格的演唱者活泼开朗,善于表演,不拘谨,不太容易有怯场的心理,无论是在舞台还是课堂上演唱时都很放松、自如,歌唱状态良好,能够正常发挥甚至超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
而还有很多的一部分人属于综合型的,也就是说两种类型兼有。具有这种类型的歌唱者在有些环境会很放松,而有些场合却很紧张。比如,在课堂上练习的非常好,很自然、很放松,可到了舞台上却很紧张,甚至和平时判若两人。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考试、比赛或演出的演唱者,也难免会有怯场的心理。这一切都和个人的性格有关。
  掌握歌唱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产生、发展规律,科学的对待歌唱心理时所发生的问题能帮助声乐工作者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提高自己,分析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发挥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消极因素,有助于歌唱心理对演唱作科学合理的解释,辩证统一的态度来对待声乐艺术。对教师来说,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教学,有易于激发外向型的学生随时保持平稳心态。对内向型的学生多鼓励,放开心态。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掌握歌唱技术技巧是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练习,但懂得心理因素对歌唱的意义,就能更好的为歌唱服务,才能有的放矢,保证比赛或演出时能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参考文献:
汤雪根.怎样练习歌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林俊卿.歌唱发言的科学基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薛良.歌唱的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简述坐立部伎的内容及舞蹈特点(隋唐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发展)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