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学一种乐器会提升气质吗(什么乐器能提高修养)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 40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利用课堂器乐(电子琴)教学的优势,巧借器乐,在提升学生激发兴趣、锤炼意志、培养能力、体验成功、学会合作、认识自我等心理素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器乐教学 心理素质 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自200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21世纪教育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音乐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把探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其兴趣、自信、创造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器乐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是个永远需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注释:

  1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2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3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第263页。

  4朱则平《新课程音乐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器乐〉中期总结会议文集》.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器乐学术委员会,2008-9-22。

  2、《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赵宋光 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

  5、曹理《普通音乐教学概论》。

  6、俄 根纳季·齐平 著 焦东建 董茉莉 译《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2。

  7、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94-49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论述音乐的特点和功能举例说明(试析音乐在企业文化战略中运用的可行性初探问题)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