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河南坠子流行在河南(河南坠子原因)

2022-11-27  本文已影响 456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河南坠子作为一种曲艺表演的艺术形式,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流派纷呈,各有创新,称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本文,对河南坠子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河南坠子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河南坠子; 流派; 特色

  1、说唱艺术及河南坠子发展梳理
  1.1渊源考证
  早在两宋时期民间说唱技艺品种就很多。变文是唐代的僧人们为了使艰深难懂的佛经、佛理能被广大百姓所理解和接受而创作出的一种用市井俗语讲述佛经故事的新的表演艺术形式,即“俗讲”,所演唱的剧本成为“变文”。变文的出现在我国的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唐代变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的最终形成。两宋时期民间说唱技艺品种就发展了很多。清末民初,河南农村说唱艺人流动卖艺的现象已非常普遍,流动演出便于艺术交流,并推动了说唱艺术的发展,一些新型说唱艺术在各地孕育成熟,河南坠子便是其中的一支。清末以前,在河南和皖北乡间流行着“三弦书”、“道情”、“莺歌柳书”几种民间说唱。清末,艺人们流入城市卖艺,几种说唱形式逐渐合流,在20世纪初形成了河南坠子。当时唱坠子的都是男艺人。1927年,梨花大鼓女演员刘洪喜改唱坠子,并在唱腔和表演上推动了坠子的发展,特别是在唱腔上的改进,不断在原来男唱腔的基础上给以改革和丰富,并广泛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如大鼓、民间小曲、二夹弦、河南梆子、河南曲子等的某些特点,使之融合到坠子唱腔里。并流传各地。
  1.2流派特色
  河南坠子流向各地后,由于地域和方言的差别以及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流派和艺术特色。
  1.2.1乔派坠子及特色
  乔派坠子,是在北路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乔派坠子以清新、优美、俏丽的艺术特色而著称。作品节奏鲜明,旋律生动、优美,既保持了乡间自然风貌的传统美,又富有都市华丽、新颖的现代美,这些独具的艺术风格,使原来比较粗俗、原始的乡村小调,一跃而蜚声曲坛,成为三十年代雅俗共赏的一个河南坠子流派。代表人物乔清秀,她大胆地从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天津快板以及其它戏曲、民歌等姊妹艺术的音调中吸取养分,在传统坠子唱腔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清新优美,别具一格的坠子唱腔——乔派坠子唱腔,也为自己赢得了“坠子皇后”的桂冠。乔清秀在乔利元的唱腔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梨花大鼓老北口的“花腔”和高音区的唱腔,按照传统坠子唱腔的基本程式,加以溶化和发展,创造了一个以起腔曲调为特色的新腔。乔派坠子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上下句结构形式的两句腔,中间不用过门,而用过渡性的花腔或嵌句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凝炼精彩的特性唱腔乐段。
  乔派坠子有别于传统坠子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她的平腔部分的唱句,这是乔清秀从京韵大鼓中吸收演化而来的。它不仅使乔派坠子得以丰富,还改变了传统坠子只重叙事的倾向,使河南坠子更具有广泛性和时代性,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突破。乔清秀就是在这种突破中完成了她对河南坠子唱腔艺术的卓越贡献。乔派坠子的艺术特色和演唱技艺,对河南坠子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2赵派坠子及特色
  赵派坠子,即由赵铮演唱的河南坠子,是在传统河南坠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从民歌、民间器乐、民族戏曲、各地区曲艺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以小段著称。赵派坠子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典雅大气,婉转曲折,动静有致,跌宕多姿,兼融古典美与现代美,把粗俗唱成风雅,由平庸唱出智慧,在超凡脱俗的旋律美中跳跃着清新的意趣和情志,蕴含着的浓郁深厚的书卷气,达到一个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
  赵派坠子的表演因人而异又因情而转。赵铮演唱既豪放又婉约,雅而不板,俗而不媚。赵铮的音乐创作,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从感情出发,寻找与唱词相适应的音乐表现形式,寻找能揭示唱段内涵的音乐语言。赵派前奏、赵派起腔、赵派腔弯、赵派垛句、赵派甩腔、赵派结腔都是赵派坠子区别于原来坠子各派唱法的新腔。赵派坠子艺术的蕴涵极为丰富,赵铮在河南坠子发展史上竖起的这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丰碑,必将随着岁月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出其巨大的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
  2、河南坠子发展现状及未来去处
  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的统计调查,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活跃的400多个曲艺剧中,如今依然在登台演出的只剩下不到80种。其中除了相声、苏州评弹、二人转状况稍好之外,其余曲种都只能算是勉强维持,队伍不断萎缩,每年都有曲种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曲艺占了49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其他艺术(电影、电视等传媒)对坠子的冲击,“坠子热”渐渐冷落下来。曲艺班毕业的“新秀”继续坚持专业演出的寥寥无几。一些重大演出活动也很少安排河南坠子的节目。河南坠子开始淡出舞台,面临着前景渺茫、后继无人的困境。
  3、结语
  通常情况下,面对着这些困境我们首先应该想到是对河南坠子的改革,比如说,其唱法应借鉴一些现代唱法,歌词改编成现代唱词,使之富有现代的色彩。在这一点上青春版《牡丹亭》就是一个成功的启示。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把它随意的“革新”或者是“改编”等等,都有可能失去它原有的魅力,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有了多样化的发展,这不等于说河南坠子就不适应老百姓的需求了,如果有演出,他们还是会去看,因此,原原本本的继承先人们留下的遗产就是一种创新,就是在改变这个困境。但是,由谁来继承,谁由愿意来继承,需要政府的扶持。其二,政府应该拿出部分资金鼓励老艺人坚持走下去,培养一批新子艺,并提倡让更多坠子爱好者加入这个队伍中来,扩大坠子艺人的规模。其三,政府资助的同时,河南坠子的演出应该走向正规的大舞台,形成自己的产业模式,走出一条自己的产业化道路。其四,媒体应将河南坠子作为河南文化的一部分多做一些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促使其发展。
参考文献:
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赵均衡,赵峥.赵峥河南坠子艺术.济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李可. 浅析河南坠子. 魅力中国 , 2007,(09).
路璐. 浅议河南坠子发展历程与生存现状. 新西部(下半月) , 2008,(05)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豫剧唱词的特点(戏曲咬字特点)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