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关于长城与文化的议论文(长城美感特征)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68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内容提要 长城在它的实用性功能消退以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审美功能。长城的美主要是崇高美,即壮美。构成长城这种审美特征的主要因素,在于它自身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的高度融合,在于它的审美形式与悲剧性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


  1·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经过两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长城作为战争防御工具的实用性功能已经消退,而它的审美特性却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积淀、增长。因此,今天的长城,其历史文物的性质虽未改变,但从审美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被视作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我们民族精神、审美理想的象征。
  长城的实用性功能逍退和审美功能增长的双向历史演进,可以说是世界各国许多古代文物的普遍性特征。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雅典的卫城、古罗马的斗兽场等古代文化遗址,以及各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从远古的石器、彩陶,到青铜器,都有此特征。决定这种双向历史演进的关键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自身内在需求的不断丰富,以及物质和精神文化高度发达,是古代文物审美积淀的重要因素。今天,成千上万的游人去观赏长城,说明长城在上述双向历史演进中审美功能已居于主导。
  在这种审美的积淀中,一些在初始为实用性目的所进行的设计,今天往往演变为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思。长城也是这样,城墙的垛口之间均等的距离,当初是为了合理地布置兵士,利于防守,现在却呈现出一种均匀、和谐的节奏感。敌楼的设置,是为了住兵和储存粮草、武器。没有敌楼,长城只是一道无人防守、徒具虚名的石墙。而在今天看来,敌楼却成为长城上美妙的景观,它就像气韵生动的植物的节,没有它,绵延万里的长城就显示不出内在的律动与节奏。如果把长城比作一件巨幅草书,敌楼就是线条流动之中的顿挫。敌楼之间的距离,也是依实际需要而定。河北滦平的金山岭长城,由于战略地位险要,仅在十多公里的地段上,敌楼就达67座之多。这些当初为了陈列重兵的密集的敌楼,今天成为金山岭上最壮观的景象。
  长城具有审美的性质还在于,长城也是一座伟大的古代建筑。我们看到长城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关城城楼的设计与建造更具有艺术的匠心。它的城楼层数和高度、建筑的式样以及悬挂其上的横匾,都与整个关城处于一件整体的和谐之中,显得威严、雄伟、壮观。正是这些,构成了我们进行长城美学研究的逻辑前提。

  2·中国传统宇宙观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阴阳两极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体现为优美和壮美。简言之,阴柔之美,即所谓“杏花,春雨,江南”;而阳刚之美,即所谓“骏马,秋风,冀北”。长城的美,则属于阳刚之美,即壮美。壮美是以雄伟、刚健、宏大、粗犷为特征,以气势取胜。优美则以柔媚、秀雅、文静、和谐为特征,以情趣见长。长城和《离骚》、李杜诗、韩愈文、苏辛词,以及书法中的魏碑,雕塑中的秦俑,云岗、龙门、乐山的佛像,建筑中的故宫、天坛等一样,体现出一种“天行健”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阴柔之美的感受过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那么,阳刚之美的作品会在刹那间震摄人的心灵。从这两种形态的美的功能来看,可以说,阴柔之美侧重于影响个体人格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操方面的修养,它对于完善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阳刚之美则对于鼓舞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振奋一个民族的精神,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著名诗句,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悲壮、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而奋斗、拼搏。长城所代表的阳刚之美,正是具有这种影响历史创造力的深层内涵。这也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中国伟大的美术,最壮丽的美,莫过于长城”的意义所在。
  长城的这种阳刚之美,或称为壮美、崇高美,首先来源于它外部的巨大的体积所形成的磅礴气势。长城,以它的奇伟、雄险和绵延万里的雄姿,征服了无数的瞻仰者。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所描绘的特洛亚城的发现者,现代著名考古学家希里曼(schliemann)在第一次看到中国长城时,发出这样的惊赞:无论是“从爪哇岛火山的高峰上,从加利福尼亚的西拉利瓦达的山顶上,从印度喜马拉雅山的顶上,从南美洲的哥地来的高原上见到过的宏伟壮伟的景象”都“永远不能和我现在眼前展开的这一幅美丽奇伟的画幅相比拟,我惊讶着,震动着”,“它对于我就像洪水以前巨人族的神话式的创造”,长城壮丽奇伟“超过我想象中的一百倍”(见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269页)。这就是长城美的本质特征。每个人在初次看到长城的一刹那,都会被长城那种气吞山河的形势所震撼。这即是对崇高和壮美审美感受的特征。

  3·长城的美在形式上首先表现在它的建筑本身。
  长城本身富于强烈的生命节奏。这种节奏感源于自然。譬如高而为山陵,底而为溪谷,陵谷相间,岭脉蜿蜒,这便是地壳上的节奏。而长城把自然中的节奏以线的运动变化形式显示出来。这是一条有生命的线,神奇的线,寓奇险于沉实,藏变化于整齐。从苍茫的西北戈壁,至浩瀚的东部海滨,长城涉大河巨川,穿崇山峻岭,跨危崖绝谷,过荒漠草原,腾挪跌宕,气象万千。宛如神奇巨笔在北国山河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而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是这草书中的转折,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它们与长城的城墙主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
  长城的节奏不仅有横向的起伏运动,还有纵向的伸展和延扩。这最典型地表现在关城的城楼设计上。比如,从水平线来看,嘉峪关的城楼在城墙的横线之上,还重叠六条横线,即三重飞檐与脊檐的水平视线。这六条横线(加城墙水平线)在顶尖的指引下作上腾运动,并与四角凌空的飞檐互为呼应,在凝固的、平静的建筑上产生一种腾越之势。它使整个周边平远、和缓的城墙水平线,立即流动起来,显得城楼愈加巍峨、高耸。耸立的城楼又与高大、厚实的城墙映照,城墙四周的角楼犹如拱卫城楼的天神卫士,在闪烁刀光剑影的齿形雉堞烘托下,整个关城呈现出雄险、健拔之势和不可进犯的威严,“天下雄关”当之无愧。


  4·与长城本身的建筑美相比,长城的形式美更在于建筑与自然的结合。长城建基于大地之上,以群山为座,蓝天之下,以云天为幕,把奇伟的自然美与建筑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一种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地艺术”。东部的长城,多建于崇山峻岭之上。与山石一体,这里的长城都是条石和砖砌成。利用高山深谷筑成屏障城垣,“用险制塞”,城体顺山势盘腾于陡峭的山峦脊背。敌楼则虎踞制高点处,两翼曲直回环。关塞坐落谷间峡口,扼险制要。群峰之巅,常常矗立一座威严的敌楼,它在人们的视角中,起到了与塔相似的审美效果,并且更具有险峭峻城的气势。这样,长城和峻崖危谷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使雄者益雄,峻者益峻。
  而且,同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因山势不同,长城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致来。八达岭长城雄伟壮丽,长城沿南北两峰倚山而上。登上北八楼极目远眺,长城宛若游龙,曲直伸展,无穷无尽,景象十分开阔壮观。可以说,这里的长城,沉雄中见“阔大”。它使登临者目举高远,胸襟大开,浮想联翩。慕田峪长城建于悬崖峭壁之上。在关城西北的“牛角边”,长城从东山迂回而下.又附山势转身而上,向西从山腰直奔千米山顶,然后,又翻身径直而下。这段大起大落的长城,恰似一个牛角的形状。由此继续向前,便是“涧扣”地段。这里的山峰鳞峋陡峭,长城沿山脊忽而直上云天,忽而飞越深谷。有的地方仅宽1米,长城只用单墙相连。北侧绝壁,面临断崖,而长城竟在两根铁梁之上飞崖而过,真是奇险至极,令人不寒而栗。这段长城,可谓雄伟中见“奇险”。它使登临者身入险境,摄魂动魄,惊奇赞叹。而金山岭长城,以司马台水库为界,沿雾灵山伸展。雾灵山海拔2116米,山峦雄壮,而山势平缓。因而长城敌楼密集,设计巧妙,各不相同。由司马台水库西望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精工细笔的工艺品。它于雄伟之中见出“灵秀”。每当旭日初升,或夕阳西下,在这里沿长城漫步登临,四周群峰起伏,长城从容延伸,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与东部的崇山峻岭不一样,西部的长城大多坐落于戈壁大漠之中。由于缺少砖石材料,这里的长城基本上都用黄土夹以芦苇和柳条夯制而成。这种土夯的城墙却与沙漠和戈壁的色调融为一体。西出敦煌80公里的戈壁之中,留有玉门关遗址。这座土坯垒成的城堡式建筑,外表本身并无特别之处。还有距敦煌西70公里的阳关遗址,仅残存一座烽火台。可是,在四周无垠的戈壁之中,这两座颗粒似的建筑,不仅没有因它们体积的微小而为大漠的苍茫所淹没,而是突兀地矗立在滚滚黄尘和砂石之上,宛如铁骨凌空,它们在沙漠戈壁的广袤无垠和千古岁月的时空交错中,展示出一种纪念碑式的历史永恒感。站在这些被岁月消磨而变得残缺、颓倒的墙垣、烽火台面前,自然感受到一种“沧桑的美”。不仅能直接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悲凉壮丽,还能激发起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张爱萍将军有诗云:“独立阳关上,心旷神扬,古人西出叹凄凉。今日绿苗万里浪,风障林墙。”正是写出了古今交错中独特的诗意。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西边的终点,也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一座西部长城上的综合建筑体系。嘉峪关位于祁连山和黑山之间,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古称“河西第一隘口”,是古代著名的战场。关城建在峡谷中的嘉峪山上,在低地上仍呈雄踞之势。城墙南起祁连山支脉文殊山脚下讨赖河北岸80米高的悬崖边,北衔鸟兽绝迹的黑山峭壁石关峡,形成一道铜墙铁壁。由于嘉峪关地处戈壁之中,与东部山海关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风貌来。在关城之下仰视关城,可感到雄伟的气势,尤其是城楼与角楼的呼动互应,显示出雄关难越的威严与肃杀。但登上城楼,西望茫茫戈壁,苍凉冷漠,北面黑山怪石鳞峋,嵯峨凌峭,令人心寒,真是“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悲凉慷慨之情油然而生。再往石关峡,沿悬壁城墙攀登而上,回眸大漠中的嘉峪关,正可谓“一片孤城万仞山”。向南走向讨赖河边,明长城西部第一墩在绝壁之上拔地而起。俯视讨赖河水奔流不息,北岸陡峭壁立,如鬼斧神工,令人惊心动魄。而举目南眺,则见祁连山巍峨壮丽的雪峰,在白云缭绕中闪闪发光。嘉峪关在这荒凉而又奇异的西北景象映衬下,虽“一片”关城而愈见沉雄,虽孤立戈壁而愈显千军万马的雄壮之势。

  5·除了与不同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长城在四季时令,雨雪云雾,晦明晨昏,都有着各种不同的风姿和美。春华烂漫明丽,长城如展实颜;夏日万绿葱茏,长城如腾碧浪现;秋霜层林尽染,长城如披盛妆;冬寒冰天雪地,长城如舞银蛇。月夜下之长城,孤峭冷峻;晨光中之长城,新美壮丽。古诗中写长城月夜的,有“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王昌龄);写长城旭日,有“朝晖开万山,遥见居庸关”(谢榛),等等。
  云对长城的崇高形象有奇特的烘托作用。特别是夏天的云,常有奇峰,使长城更显出升腾的节奏。高山本身便具有升腾的特性,长城建在山脊之上,是升腾山势的延续。而白云又在长城之上,使长城的气势与宇宙相通。
  我们1994年夏天考察陕北榆林镇北台时,强烈体会到了云对长城的烘托作用。镇北台是明代长城中最大的一座烽火台,建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镇北台基础宽大而严整,分4层,总高30余米。台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周长286米,向上逐层收缩。第一层高10.74米,第二层高11.35米,第三层高4.15米,第四层高4.5米。第四层的周长缩小到60米。镇北台有着强烈的上升节奏,由于它雄踞在红山山顶,又是台式建筑,因此在升腾的动势中仍然保持高峻、稳定的性格。我们在攀登城台过程中,仰望台的上部,正好白云飘过蓝天,笼罩在镇北台的台顶,云峰成为镇北台上升节奏的延续。在这种亲自体验中,长城的壮美更加震撼心灵。
  长城的种种不同的美,在绘画、音乐、舞蹈、影视,以及民间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得到广阔的表现和描绘。

  6·长城的美还来源于它深厚的精神内涵。我们把这种精神内涵概括为“悲剧性”精神内涵。这里的“悲剧性”是指一种与崇高美相关的美学范畴。它与日常所说的悲剧和悲惨的含义有相联系之处,但在美学理论上,它们却有着严格的分野。
  长城的悲剧性一方面是指,一部长城史,是一部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血泪史。据大略统计,我国历代所修长城总长约5万公里,遍及16个省、市、自治区。修筑长城的人力,主要是戍边的官兵和征来的民夫。他们为建造长城付出了汗水、血泪甚至生命。“君独不见民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柱。”(陈琳)用千万人血肉筑成的这个人类的奇迹,本身就是一部如怨如诉的悲剧。长城的历史还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善良等美好品质。孟姜女的故事,不仅表现了爱情的真挚,还表现了善良的品质和反抗暴政的精神,显示出令人震撼的崇高感。
  另一方面,一部长城史,也是一部民族独立、自强不息的斗争史。从秦、汉大规模筑长城抗击匈奴,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军民还在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一带奋勇抗击日本侵略军。长城脚下,几千年来演出一幕幕气吞山河的英雄悲剧。“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鲜明写照。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展示出激动人心的崇高美。
  由于长城具有这种悲剧性的精神内涵,才显示出具有永恒意义的崇高和壮美,从而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长城正是以它的雄伟外观和深厚的精神内涵,震撼我们的心灵。它无愧于“中国的脊梁”、“民族魂魄”的称号。
  当然,长城以它的十万里雄姿和几千年风雨阅历,所展现和含蕴的美,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我们这里且抛引玉之砖,恳请方家指正。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美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科学与审美)上一篇: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论文(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