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一个画家,他所经历的人生就是自己的财富。在人生历程中,最难得的是要保持着清醒的艺术眼光和机敏的艺术触角,最难得的是要保持心灵的朴实和真率,对自然和生命的挚爱之情。
绘画不是时间的艺术,但可以凝固时间。时下流行的人物画常是表情不伦不类,动作模棱两可,不知所云地呆着,由此不能表达精神指向。以回避人物画深层次的追求与深度精神的描绘,弄出玄虚的“不确定性”,这种几乎成为一种公式化的处理,其实是向画家提供着的一种方便,为惰性而开脱。人物画是不可能回避动作与情节的,人物的动作、姿势是人物在画面中精神交流的外部体现。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除了人物头部,就应该是人物的肢体语言了,这里的动作是具个性化的。当然,站立也是动作,这取决于画家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如恰到好处的运用,会更富于表现力。人物的动作、情节描写在类似连环画、插图等画种中体现最充分,但因其内容限定而表现局限。独幅画应该更多地让观者直接与画中人物形象神交,让形象自己说话,这当然有别于前者。但并不等于绘画拒绝情节,相反更讲究推敲情节(或细节),因为真实可信的情节,会增强人物画的感染力,无疑是加大对作品的理解,使作品内涵更趋丰富。平庸地理解并运用那种公式,那“不确定性”的想象空间实则为一段空洞苍白的空间。
绘画不长于叙述事件,但经悉心筛选的情节却能延展想象力而耐人寻味。富有个性化的情节,常常能给画面带来意外的转机,更有助于人物形象张弛有度地昭示精神内涵,所以,人物造型语言更要推敲考究,人物画中的情节(细节)是画家眼中的亮点,它们的有机结合更能将人物画演绎的有滋有味,揭示生命的本质之光。
有的时候会想到:与其去模仿某画风,还不如去模仿自然;与其去杜撰生活,还不如去照搬生活。不必担心人家给你扣上一顶“自然主义”的帽子,也不必担心人家指责你在生活中猎取和制造“平庸”的人情味。你要表现“生活流”,只要这股“生活流”表达着自然的朴素品行,表达着生活的情真意切,就已经不是对生活的无意识的摄取。用画笔画出来的此情此景,已经变得意味深长起来,你的意识与观众已寓于平凡和随意之中了,因为你是用“通过某种气质所看见的自然一角”(左拉语)这或许符合所谓先再现后表现的创作流程吧。
罗丹告诫艺术家不要盲目去模仿前辈,而提出“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只把传统当钥匙,打开并找出其内核中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创造性地模仿生活。
曾几何时,设计意识溶入画坛,追求构成形式美成为时尚。本来,在作品里,精神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无可非议。增强形式美感是增强图式感觉和表现张力的有力措施,它像骨架肌肉支撑运转着如血液灵魂的生活本质和精神涵盖。大家都在玩形式,这或许是历史的进步,但问题是:厚此薄彼,抽去了令人信服的内容的形式美终归是一个审美空壳,因为它是作为绘画之用而不是装饰之用。它应负载着作品的直抒内容和隐晦内容,而成为才情一展的神游之舟。
现在有些画作都是咋看可以,再看就索然无味。作品要打动人,要耐读耐看,取决于作品内涵,取决于作品的信息容量。画家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位,艺术感悟不到位,只在形式的架子上动脑筋,被动地在公式化的空架子上装填着内容,罗列对象,这艺术何以感动人?甚至于将构成形式作为全力以赴的目标,以至这幅画像剑拔弩张似地紧绷着神经,还能让人看得下去?艺术经验不和生活经验交媾,这艺术能勃发出生命吗?所以,就此意义讲,具有真情实感的艺术内容比形式感的新旧更显重要。
绘画技艺是关系作品成败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因为缠绕着画家头脑中的技艺问题常干扰着作画的初衷,如画家又将艺术创作停留在技艺层面上,技艺一旦游离了所表现的内容,就直接影响了作品的价值。所以,在技艺上高超的绘画并不一定是艺术上高超的作品。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现实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罗丹又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绘画这心灵的产物,对它品位的界定,除了笔墨技巧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内质:思想的、心智的和才气的诸方面。
那种仅满足于眼下的技法的完整,技法成了包袱,也会无形之中阻碍着绘画语言自身的探索。
纵观近年来人物画作品,常偏重于形式美的追求、偏重于笔墨技巧材料工具方面的创新,不可否认新技法新材料对树立自我面貌的作用。但画家在此时,把如何开掘人物内心世界,如何深化主题这个重要的事情搁置一边了,这应该说是事业追求中的重大缺失。
画家应切入时代,关注现实,关爱他人,反映当代生活,揭示时代本质。人物画进入深层次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社会对人物的深刻影响,熔铸作品的艺术内涵,这样的作品产生的效应就大不一样了,而我们的时代正非常需要这类作品。经得起观者的品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作品,是那些仅仅以玩弄笔墨、自娱自乐、闭门造车的应时应景之作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当下小品流通市场的大好时机里,我钦佩那些不遗余力地去表现重大社会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家。
套路的成熟,意味着画家的成熟。成熟的东西也常使人产生一种依赖,这时,一挥而就的熟练,并不等于是新的感觉与情绪使然,将绘画变成机械重复的劳动,只能使作品的灵魂出窍。画不下去,不要勉强,多想一下的好,动动脑兴许能绝处逢生,哪怕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迟缓一刻,也应尽可能地从心灵中挤出一点新鲜汁液,让那一笔一划流淌着此时此刻的心迹。
能将世人瞧不上眼的东西,转眼间变成招人喜爱、爱不释手的艺术品,这就是常谓的“化腐朽为神奇”吧!我常佩服那些能将“老面孔”画得感人至深的高手,这是画家别具慧眼的体现。怎样实现这从无到有?贝克曼说过:“如果人们想理解那不可见的,就应该尽可能地深入到可见的里面去。”“通过现实,使不可见的能够看得见。”
对于那些阻碍绘画语言再创造的老一套,要尽可能地丢开。画家应永不满足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回过头来时要清醒。不破不立,有舍才有得。要不怕失败,但要真正做到尤难。有时觉得武侠小说中体现的孤独求败的精神,真是一种有胆有魄的真空境界!
“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谐体”(塞尚语),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原本就是相通的,这也是画者与观者沟通的桥梁。与时代合拍,与生活合拍的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