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文学翻译ppt(翻译批评与文学批评)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386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蒙娜·贝克的新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 2006)由河南师范大学赵文静教授译成中文于2011年7月份出版发行。赵文静教授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博,蒙娜·贝克教授就是她导师,因而赵教授更容易传真的翻译出其导师的翻译理论著作的神髓。因而该书中文版广受中国学术界好评,出版的同时就被收录入北大出版社的大型丛书《未名译库》中。汉英对比研究界学者潘文国教授认为“此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性,它标志着国际上翻译研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是翻译‘文化转向’以后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赵文静2011a:潘文国序)翻译界学者谢天振教授的评价是:该书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崭新的研究视角”,(赵文静2011a:谢天振序),同时他对该书翻译水平给予了肯定:翻译不易,而学术翻译更是不易……本书译者显然很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翻译任务,全书明白晓畅……原著中涉及的专有著作名、人名……极其复杂,但译者都能做出正确的翻译,表现出比较严谨的翻译作风。从这个意义而言,本书也堪称一部学术著作的佳译。”(赵文静2011a:谢天振序)
  该书共分为七章。贝克首先采用社会学和交际理论对叙事的定义,认为叙事是“公共的和个体的故事,是我们赞同并用以指导我们行为的。”(赵文静2011b:29)该书每个章节虽然是以抽象的学术术语为基础来铺陈翻译与冲突的关系,但同时又以叙事学原理为基础伴随列举很多丰富生动且有时代特色的例证。贝克从叙事的类型开始,探讨叙事学运作特征,接着论述在翻译中建构/重构叙事的多种方式,由此推出笔译和口译者作为社会角色之一,也在以各种方式参与建构叙事的世界,同时她也在本书的最后探讨了有关翻译建构中的叙事评估。“在社会组织中,叙事成了发动冲突、维持冲突、调解冲突和描述冲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翻译作为一种叙述,也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赵芳2010)因此,翻译不仅参与政治,并且本身就是政治的组成部分。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世界的和平,口、笔译者要严肃对待翻译伦理道德问题,要谨慎对待自己的翻译可能引起的后果。
  与该书研究目的较为紧密联系的应属该第六章的内容,因为这一部分借用许多政治冲突的例子直接论述了翻译中的叙事建构,“从建构或重构[(re)framing]的角度为译者提供了太多令人兴奋不已的新话题”(赵文静2011b 译者前言)。每次做翻译,译者都面临着基本的道德抉择(赵文静2011a:159)。那么如何重新协调这些叙事特征使其在目的语境建构叙事而引起强烈的政治反响呢?这就是贝克引用建构(framing)这个广义概念的原因。
  首先,贝克介绍了建构、建构的模糊性和建构空间这几个概念。她把建构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斡旋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人们有意识地参与对现实的建构。” (赵文静2011a:161)并认为“无论从字面意义还是比喻意义,翻译本身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建构。”(ibid:161)
  “一组事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框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立场的叙事,其结果对于冲突各方有重要的意义,这常常导致‘建构的模糊性’”(ibid:163)即建构的模糊性是对于某一情景或事件叙事建构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某不确定性。除了建构的模糊性,建构发挥作用还受所在语境或建构空间的影响。贝克举例了播音员受限于建构空间的例子来说明她的观点,由于立场不同,译者可以弱化建构空间的限制作用,采用时间和空间建构策略,来避免对文本进行的明显干预;同时也可以积极参与强化建构空间的操控作用,在译文中引入自己的声音,即译者可以积极地建构话语叙事。贝克重点讨论了四种建构策略:时空建构、选择性采用、标示式建构和对人物事件重新定位。
  时空建构是指,选择一个文本,将其置于另一个时空的语境中,尽管可能与这个文本原来所处的时空语境迥异,新的语境将使该文本的叙事更加凸显,并引导读者将它和现实生活中的叙事联系起来。至于选择性采用,贝克重点关注译文内部的选择性采用,它表现为文本内部有迹可循的种种省略和添加。在标示式建构部分,贝克认为任何标示都是一种诠释框架或叙事建构。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关联性是叙事性的一个特征,“牵涉到交互活动参与者的自我定位、参与者相互之间以及与该事件局外人之间的定位关系。”(ibid:202)因此,译者可以或是在副文本中添加评论,或是对文本内的语言参数进行微调,精心安排参与者之间的时间和社会/政治关系,积极参与当前叙事乃至之前叙事的重构。
  结语
  本书用叙事学理论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模式,通过具体实例论述翻译的建构功能与国际政治冲突的关系,作者贝克打破以往对于翻译作用的传统看法,提出她自己独到的新见解和视角:翻译不仅仅起沟通作用,能减少/缓和冲突,它同时还起隔离作用、挑起冲突发动战争的作用,有时成为引发大规模战争的同谋者和参与者;翻译不仅参与政治,而且本身就是政治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贝克继而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加之其开阔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视野都成为该书的优点和特色所在。西班牙Slaamanca大学克莱纳诺特教授肯定地预言:“《翻译与冲突》将一定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转折点。”(Bake 2006: VidlaClaramnote’s preface)
  本书的不足之一是作者对于翻译与冲突的论述过程过于分散。“该书理论阐述过多, 与翻译的联系不够紧密。全书较多的篇幅用于介绍叙述理论框架, 具体的案例分析不足, 而且术语过多[……]”(张美芳 钱宏 2007:320)尽管几乎所有的例子都与翻译和冲突有关,但2至5章都全在定义铺垫相关概念,建立叙事原理框架,而仅用第6章一个章节论述翻译中的叙事建构与冲突对抗的关系,且最后一章的论述仍然是叙事的评估,与翻译研究结合不很紧密。作者若能把前面2-5章简化为一或两章,而把其中的论述,特别是实例部分分别添加于第6章各节中充实其相关内容,则其对于主题“翻译与冲突”的例证则会更系统,更具说服力。不足之二表现在:作者对冲突做出定义的论述,她表明广义的冲突可以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现象,并声明“本书采用广义的冲突”(赵文静 2001a:2)概念。但在阐述叙事理论、翻译建构和冲突这三者的关系时,“作者所举的实例主要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相关,[……]使该书的关注点由广义冲突转移到狭义冲突上来”(张美芳 钱宏 2007:320),未免有些牵强,可能会影响到读者确切地理解翻译在广义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尽管如此,但瑕不掩瑜,该书仍然不失为一本不可多得的质量上乘的翻译研究的学术专著,表现在:译者通俗、生动、明朗的翻译重构,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视角,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对翻译伦理与政治冲突相互影响的研究,是对翻译研究发展的新贡献,将会引起翻译学界及相关学科学者的新一轮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美芳 钱宏.《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317-320.
  [2]赵文静.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北京:北大出版社,2011a.
  [3]赵文静.翻译研究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译后[J]东方翻译,2011b(5):86-89.
  [4]赵芳.蒙娜贝克尔翻译视角韵转移——《翻译与冲突:一种叙事的描述》2010 http://.
  [5]Bake,Mona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 London [M]: Routledge Press 2006.
  Notre Dame IN: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88.
  [7]http:// view/664097 .
  作者简介:李小丽,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赵妤,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春香传与西厢记比较研究(春香传与西厢记对比)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