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家而言,绘画材料直接影响着绘画作品的风格和美学特征。在艺术创 作中,材料的物质特性能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使绘画材料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力,从而产生独特的视觉美感。坦培拉绘画的材料技法也同样如此,其特殊的材料和技法通过艺术家的作品给予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也决定了其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1 坦培拉绘画发展概述
坦培拉绘画艺术作为一种区别于油画、水彩与现代丙烯的古典技法材料和体系,在西方古典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诞生于古希腊,中世纪前后传入意大利,相传13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契马布埃首创了坦培拉技法,其弟子乔托加以完善,使坦培拉技法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绘画技法体系,并为众多大师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如马萨乔、达·芬奇、凡·爱克等等,他们的激情探索,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成熟经典的坦培拉绘画作品。直到现在,坦培拉绘画技法的独特魅力还深深影响着现当代众多的艺术家和观赏者,如勃克林、克里姆特、巴尔蒂斯、洛佩斯、怀斯等等,虽画风各异,却同样能为他们作品材质的视觉冲击力所打动。
坦培拉绘画技法曾在意大利、尼德兰和法兰德斯等国家和地区一度盛行。15 世纪初,尼德兰画家凡·艾克等人总结前人经验,在坦培拉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制作发明了融入树脂的新型油画媒介剂,形成了以坦培拉颜料作底层画面,再运用油彩媒介进行多层罩染的混合技法。此后这种技法很快被更多的艺术家在创作中加以应用和普及,出现了很多有影响的画家和经典作品。坦培拉绘画的制作手法虽然繁难复杂,却被历史证明是最为坚固的绘画技术。在博物馆里,凡·爱克兄弟的作品经历了500多年而大都保持完美如初,世人皆知的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也是由坦培拉绘画技法制作完成的。坦培拉绘画烦琐复杂的制作过程,决定了它在作品质感语言和色彩方面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加适合于表现主观情感色彩的绘画作品。油画的形成和发展,使坦培拉绘画技法一度受到冷落而被边缘化,但当代艺术家在研究古典绘画作品时重新发现和认识到它的独特艺术价值,惊叹于它的艺术魅力,并开始探索坦培拉绘画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
2 坦培拉绘画材料
坦培拉颜料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或矿物质颜料,俗称色粉,多有土绿、胭脂红、茜草玫瑰红等天然颜色。坦培拉使用的这种矿物质颜料干燥得很快,可以很好地保持色彩的鲜艳度,欧洲早期的一些圣母像作品中艺术家想追求永恒的宗教色彩,在绘画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中甚至用很昂贵的宝石来研磨颜料,对于今天的我们显得过于奢侈。
坦培拉绘画使用矿物质颜料和人工调和的乳液一起来作画,这种乳液是用鸡蛋蛋黄调和,不能长时间存放,因此都是根据需要随时调配。乳液的成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水、胶、油等。由于成分的不同,坦培拉绘画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水性坦培拉;另一种是油性坦培拉。其中油性坦培拉颜料历经千年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熟知的油画颜料。乳液中调和了适量的油和树脂后在使用的过程中有速干的特性,画上几秒后就失水结膜变干不再溶于水,这种速干特征是坦培拉绘画的显著特点。坦培拉乳液中不同成分之间的配比是复杂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配比方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不同艺术效果的绘画作品。坦培拉绘画的基底要求也很复杂,在古罗马时代,坦培拉绘画是用于贵族家庭室内装饰,墙壁是当时坦培拉绘画的主要基底,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改进,开始使用木板和亚麻布来替代,但要求基底一定要细密平整。基底的制作按照材料的一定比例来调和,经过底子的多层涂抹和反复打磨才可完成。
我们看到的光泽透亮的坦培拉绘画,就是经过基底制作、多层打磨、颜料研磨调和、反复多层罩染等一系列复杂的绘画技法过程完成的,不同色彩相互重叠,画面鲜艳自然,发出夺目的光泽,与直接画法比较,增加了不少华丽和神秘气息,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3 材料的天然性和技法的手工艺性
坦培拉材料的来源多是从自然中的植物和矿物质中获取的。这种植物或矿物质色粉使用主要成分为油和水的乳液作为媒介剂进行调配。坦培拉绘画使用的乳液可以分为两种:天然乳液和人工乳液。天然乳液指鸡蛋和酪素,使用最为广泛。天然乳液的成分主要是蛋黄。蛋黄是由一半以上的水和大约30%非干性的蛋黄油组成的,正是蛋黄油这种成分能使坦培拉画面长久的保持鲜亮的色泽,比油画颜料保存更为持久。后来在天然乳液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人造乳液,如各种树胶乳液、动物胶乳液、淀粉胶等等。但实践证明人造乳液不像天然乳液那么容易稀释,不能永久的凝固、硬化,在油底子上也不能很好地保持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坦培拉名作所使用的乳液都是天然乳液,所以天然乳液是最能代表传统坦培拉绘画的材料。制作过程中鸡蛋的新鲜程度对乳液的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要尽可能地使用新鲜的鸡蛋配制乳液。从坦培拉材料的来源看,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其他绘画材料更为密切,这些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的绘画媒介材料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可以说,坦培拉绘画所使用的材料既天然又环保实用,这种无可比拟的天然性使它有着其他绘画材料不具备的特殊审美价值。
坦培拉技法还是一个手工工艺性比较强的技法。坦培拉底子的制作非常讲究,要做成水性底子。按传统制作方法,是在干燥平实的木板表面贴上棉布,再层层敷以一定比例的兔皮胶液和天然石膏粉的混合涂料,干后再反复打磨至平滑方可使用,这些都需要用手工制作来完成。传统坦培拉的颜料需要研磨后与乳液相调和使用,现调现用。这没有现成颜料那么方便,色粉的颗粒也没有现成颜料的细腻,不可能调和均匀,但正是这些不均匀的颗粒,在乳液中或沉或浮,或聚或散,带来了无数的偶然与不可预见性,形成现成颜料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现代坦培拉画家已不再自己制作颜料,他们买现成的颜料粉,或将颜料泡入水中进行脱胶处理。形式虽然有所简化,但颜料粉与乳液的调配及脱胶的过程也体现了它的手工性特点。
坦培拉繁杂的绘制过程也强调了它的“手工工艺性”。在宗教神话和圣像画中,从圣母及众神头上的光环光芒,到衣饰建筑上的图案雕像画面上的文字,都需要金银箔的装饰。画家在贴了金银箔的底子上进行绘画并雕刻压制出图案花纹。其中金箔凹线需要用铁笔或圆规划出凹刻线,用细毛笔蘸上胶液在凹线条沟槽里描画。等金箔干透,在上面用铁笔或圆规刻画出所需图形或线条。由于无法修改,直线要比照直尺,准确无误。而在金箔地上雕刻压制各种精美细密图案花纹,画家们制作了许多金属模具,模面用阳刻的方法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如:六瓣花、双圆圈、网纹形等,并将模具有图案的一面紧贴在金箔地上,用小锤在模具顶部敲打,压制出阴刻的图案花纹。
坦培拉绘画的天然性和手工艺性,能大大提升画面的审美效果以及整体的画面光泽效果和视觉表达,充分体现色彩的表现力。但纯金箔贴面易破裂,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和操作技法的要求都十分严格,环境要无风、洁净,周围人的走动以及操作者的呼吸都会影响到画面的创作效果。
4 材料技法的综合性
坦培拉绘画技法既可以像水彩那样明亮通透,也可以浑厚而含蓄,在板上搽、划、磨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还可以和油画、版画、胶彩画及雕刻、金银箔等多种材料技法综合运用而不产生排斥,亲和性非常强,在一定条件下,还能黏附到湿的油画颜料上,使得绘画技法风格显现出多样化、自由化的特点。此外,坦培拉技法不但适合表现写实性的细腻技法,还可以在布,纸,板等不同材料上结合运用各种综合材料,用于表现不同风格及形式的现当写作意性的绘画技法。
坦培拉材料运用的综合性体现在它的特殊技法上。这种技法充分利用凹凸、断裂、堆砌、交织、错综、折射等技巧,根据画面需要运用画、摆、拖、揉、搓等手法,制作出丰富的凹凸肌理变化,干透后层层罩染施色,获得材料和色彩特殊的美感和质感效果;坦培拉绘画有时还借助版画印刷的手法,将研磨好的颜料与乳液调配成稠厚的色浆,倒在平滑的磨板台面上,再用印刷胶滚滚满色浆在画面上滚印,得到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肌理效果,用来表现空间、背景、沙丘、原野、水流等多种画面。坦培拉绘画技法还有诸如调色刀施色、砂纸打磨、干笔效擦等多种方法。
总之,坦培拉绘画技法可以与多种材料和技法相结合以及它的天然性、手工艺性等特点,是其他绘画材料所不具备的,也使它在现当代绘画语言中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可以使我们在绘画审美、材料语言和艺术思维等方面获得新的认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国乃至新疆的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孔喜.坦培拉绘画技法[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2.
[2] 马克斯·多奈尔(德).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M].重庆出版社,2004.
[3] 姚尔畅 著《油画材料与技法[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