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鉴赏园林论文(园林美学笔记)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53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分析


  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浸润和渗透无处不在。换言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物化现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易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名”。孔子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亲近宇宙万物的自然观。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体现在园林造园技法中,就是对自然的模拟。小到一事一物,大到一山一河都极尽模仿之能事。两晋、宋代以直观方式再现山川河流。元明以后,还借助意境联想,用园林将自然之美人工化,绝妙地写意概括,达到诗化的境界。在亲近摹拟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造福于人。这无疑是对人天合一观念的积极诠释。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西的城市园林化建设便是一例。该时期西北郊水系得到彻底整治,引玉泉山水系汇入昆明湖,然后拓展疏浚西湖,在玉泉山南麓开凿水库,疏浚长河,使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北京西郊由此形成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可调控的供水系统。


  1.2礼乐相成的伦理观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层层渗透到中国园林艺术之中。


  1.2.1中国园林之礼


  (1)内外之礼。墨子云:“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这种内和外,渗透到园林景观中,不仅仅是自然性划分的室内外空间,而且还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划分的公共与私密空间;


  (2)尊卑有序。所谓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等。这种带有封建伦理烙印的观念体现在园林景观构筑中就成为了一种等级标示功能,其显著标志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外化出一系列尊卑有序的建筑符号。


  1.2.2中国园林之乐


  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不偏则胃中,不倚之谓庸。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这种中庸、中和的理念无疑被奉为至理宝典。中国古典诗、书、画正是这种理念的艺术再现。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园林的美与中国古典的诗、书、画等艺术门类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园林是诗书画的立体和空间再现,具有三维特点,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境界,使人乐而忘返。


  1.2.3中国园林之礼乐相成


  与西洋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往往兼居住与玩赏双重功能。其单纯游赏功能为乐,包括迭山、理水、植株穿插相成的充满情趣的空间。游赏功能之外的功能为礼,包括单体建筑,院落轴线,庄重的空间序列,两者不可分割。礼乐相成,使中国园林的形式美和功用美达到完美结合的境界。


  1.3多元共生的处世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士人儒文化为中心的、儒释道共融的文化体系。士人是造园的主体,士人的社会理想和人格追求,在造园过程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中国园林美学的魅力


  中国园林美体现在园林与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体现在模范自然山水,受文人的思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绘画等的影响非常的深远。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至今影响深远,与现在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的原则相一致,足以证明它的远见性。如今,国内外已经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巨大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造园手法值得世人的借鉴,它的造园理论可以应用到现代园林的营造。


  3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及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3.1现代园林的特点


  近百年来,现代园林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发展。它面向城市环境,与整个城市规划发生了联系。现代园林的宗旨是在人类居住环境和更大的郊野范围内创造和保存自然景色的美,是一种在城郊环境中如何再现和保持自然风景的艺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园林涉及了文化遗存、环境维护、自然风景保护、高速公路、乡镇乃至城市景观设计等内容,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水文地质、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


  3.2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对国外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美学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而不是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


  3.3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影响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现代园林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与古典园林的“天人和一”观点是一致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现代园林的营造,如古典园林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等观点,一直影响着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3.4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扬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思考:中国园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我们古典园林,都被列世界文化的遗产,这些都说明了园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远的影响,因此我


  们国家的园林应该具有我们国家自己的特色。引进发达国家成熟完善的体系是应该的,但是保持园林教育当中的中国特色也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否认传统,现代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引入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陈丛周《说园》)。在现代园林营造中,中国古典园林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借景、漏景、夹景、对景等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讲求与自然协调,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现今社会高呼保护大自然,追求和向往大自然,证明古人是有远见的。我们不但要保护古典园林,还学习和继承它的精髓,这样我们才无愧于先人,中国的造园艺术才不至于失传。有人批评中国的古典园林只不过是权贵们穷奢极欲的奢侈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造园技术,水平是最高的,是我国造园的精髓。正确认识和继承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优良传统,保护维修古建筑与园林。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结语:我们对于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将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程。“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陈丛周《说园》),懂得这样的道理,我们就懂得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园林艺术。


  作者:姜红芝

  第2篇: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园林美学


  1园林与艺术


  中国园林的形式虽诞生于生产需要,但早在三千年前就逐漸开始向艺术的方向发展,造极于一千余年的宋明期间。作为起源于非艺术的现实艺术,其本身虽承受着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但在品格上却仍然保持着艺术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兼具了工程与艺术的双重属性;作为工程,园林建设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客观功能需求;而作为艺术,园林设计则呈现出更为自由、复杂的主观表达,涉及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美学理论。


  艺术学在当下虽已是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但其根源则发端于哲学美学。对艺术创作的研究必然离不开美学理论的探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家与艺术品并非保持着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依赖于一个先于它们的第三者的存在”[1]。这一判断将艺术本体置位于形而上的层面,也正是由于这一“第三者”的存在,各门类艺术之间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着某种相通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思想作用下,园林艺术与音乐、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保持着同质异构的创作表达。道家与儒家哲学对环境与人生的美学追求既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园林的景观设计,又以间接形式附庸于其他传统艺术。因此,对中国园林景观的美学讨论应当尝试突破门类艺术之间的边界以及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关系束缚,从“第三者”的环境审美普世视角寻求园林景观美学的语言表达。


  音乐、文学与绘画是三种与园林结合最为紧密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精通音乐、文学、绘画的人常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头衔,但在造园方面有所成就只能称之为“匠”。自先秦至元末,园林艺术一直是知识分子才华志气的“副业”。这种身份地位的悬殊直至明代才得以被矫正。然而,社会对造园艺术的偏见并未影响本身处于知识分子阶层的文人墨客对园林景观的美学取向,他们以自身音乐、文学、绘画艺术所得为心源,师造化于真山实水,成就了富于文化气息的园林艺术。是故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即在于它集成了音乐、文学、绘画的美学语言并将其寓于空间与时间之中。


  2音乐艺术中的园林美学


  “乐”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至高的地位。早在周公时代,“乐”与“礼”的地位就被提升到国家层面。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人生最高成就集中于“乐”。荀子更专门著有《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认为“乐”是通向天地之“道”的。中国的音乐是哲学的,审美的。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2]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中时刻体现着音乐的美学特征,二者统一于“乐”的内涵美及“乐”的旋律美中。


  2.1乐的内涵


  周文王兴建的灵囿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雏形之一。园林建成之后,“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允许百姓进入打柴猎土。《诗经?大雅》中也写到灵囿,描述了周文王在灵囿内的辟雍举行大型奏乐活动的热闹场景。灵囿作为皇家园林,文王却“与民同之”,反映出园林的公众参与性质。但这不单指公众参与,而是基于“礼”之上的公众参与。中国礼教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每个等级之间的严格界限不得突破。但音乐却可以不破坏这种礼制的束缚而带来各阶级在精神上的融合,君还是君,臣还是臣,但是在音乐之中却不分你我,一同享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孔子将“乐”的层级凌驾于“礼”之上的原因之一。


  皇帝嫔妃、宫女太监,身份地位各有尊卑,皇宫内的居所也就有所区别,但却共同游乐于御花园之中。父母子女辈份不同,居住的正房厢房也有明确的规定,但同样的规定却不体现于庭园之中。皇家、私家园林如此,更不必说具有公共性质的曲江、西湖,以及寺观园林。园林与音乐一样,服务对象是跨越使用者的等级地位的。


  当然,儒家对“乐”的定义并不局限于音乐,还有一种快乐,它不单是指心情上的愉悦,更是“乐在其中”,满足于生活的“乐生”概念。“乐生”正是兴造园林的根本目的。独乐园、后乐园、乐善园、乐游原、乐圃,无论郊野光景还是城市山林,以“乐”为题的园林风景数不胜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居环境追求正是中华民族“乐生”态度的直观体现。


  2.2乐的旋律


  《乐记》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中国古典园林表现出音乐般的变化之美。这种音乐美集中体现于园林空间意识中。


  园林空间的音乐美最突出的表现是强烈的节奏感。柳宗元说:“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旷与奥,一辽阔,一幽僻,旷奥交替,正是乐曲的抑扬顿挫。还有“纷红骇绿,蔽亏变换”所讲的隔与透的关系。计成在《园冶》中说道:“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园林之景讲究若隐若现,半亏半蔽,例如园墙上的漏窗,隔中有透,园之内的假山、水池,透中有隔。好像乐曲之中,高音中有低,低音中有高。陈从周先生也多次谈到园林同昆曲的同质异构,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而昆曲“一唱三叹”,“亦正为此”[3]。


  “乐”之美还在音节的丰富多样。中国古典园林善于分区[4],为在有限的范围内表达无限的意境而将园林进行空间分割,以求音乐之“节”的多样性。大到皇家园林,譬如避暑山庄,宫苑景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各有不同风貌,圆明园更是出现园中有园的集锦式布局;小到私家园林,像个园,以春夏秋冬的四时之象来划分景区。


  另外,“乐”还美在音律,即整体旋律的组织美,它表现为园林空间组织的律动。如留园进门通过宽3~10m,长约50m的狭长空间,最后豁然开朗,正如音律的序曲起承开合之美。拙政园西侧已走到园墙,以为尽头,忽有一半亭匾曰“别有洞天”,进去果然洞天有别,正如音律意犹未尽之美。


  3文学艺术中的园林美学


  园林景观的虚实相生看似是从绘画中提炼而出的空间艺术,但其本体上还是源于“文”的语言。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它反映的是内容与形式、思辨与实践的联系。《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对虚和实的讨论。“文”就是景物,“质”便是情思。中国古典园林,上至殷商沙丘苑台,下至清末颐和园,都以景物与情思的统一为自觉。由早期苑囿的通神求仙与园林景观结合,到后期的寄托情思与园林景观结合,是故中国园林的主题性非常突出。而文学对于园林主题性特征的发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先秦两汉时期的苑囿都有文章记载或吟咏。周文王时期的灵囿被《詩经》所歌颂,汉武帝时期上林苑也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记载,西汉的地方富豪袁广汉的私园在《西京杂记》中也有收录。而文学真正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迹象则开始于魏晋期间。作为中国山水审美文化的发端,魏晋时期山水诗文大量诞生,一些具有文学素养的园主或造园家开始借园林景观的描写烘托某一主题。南齐文惠太子借引《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两句来描述他的私园“玄圃”,表达对山水之爱。西晋石崇作《思归引》,借金谷园自诩“志在不朽,傲然有凌云之操”。东晋谢灵运的《山居赋》则更是全面讲述了其别墅的自然环境,借山水风景的热爱之情表达归隐之心,成为当时山水诗文的典型代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桃花源记》更是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表现隐逸思想的重要景观题材。文学对园林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则在中唐时期,大量文人园林出现,文章成为案头山水,山水成为地上文章[3]。文人园林的出现预示着“主题园”诞生的萌芽。


  “主题园”就是以文学情思之虚,统御园林景观之实。具体表现为:“整体联系”——从整体上联系全园景观,“局部拓展”——从局部上拓展个体景点。


  3.1文的联系


  “文的联系”即是通过某一思想主题联系局部园景,使景观一气呵成。陈从周先生说“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词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5]内涵丰满的构园主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所在。司马光的独乐园便是以“乐”为主题统御全园景观的。借用《孟子》文中“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借建造园林来寻求情感排解。独乐园以“洛阳城中最简陋”而名[6],简陋的景观表象又是为传达《论语》中孔子对“乐”的观点。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同时又赞扬其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司马光塑造简单朴素的整体景观,以表示其乐不以物质基础为条件,乐在精神追求的高尚品德。朱长文的乐圃同样以“乐”为园林主题,取《论语》中孔子对“乐”的观点,与独乐园相似。沧浪亭、网师园则是以渔隐为主题。“沧浪”取自《楚辞?渔父》,“网师”即渔翁。唐宋以来,渔翁蓑衣斗篷、独钓江边的形象被柳宗元、杜甫、陆游、欧阳修等大家所描述,渔之隐似乎衍生出了一种隐逸文化,通过诗文词句传入到园林艺术之中,成为不少水景园林的中心主题。


  3.2文的拓展


  “文的拓展”表现为物象景观的人格化及情景化。中国文章善于运用比喻,文以载道,建立虚与实之间的关系。譬如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把人的品德、情思加注于物象之中。文章的比德思想桥接了中国古典园林物质景观与精神的构建,并且在园林发展历程中有了更加繁缛的表现。山水自不必说,石作为园林中山的象征,同样被寓以人格。文震亨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植物更是园林中常被人格化的对象。白居易爱竹,他的宅园中都植有竹林,竹被赋予“贤”的品格,“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另外更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花中十二客”的提法,将植物赋予各种鲜明的人格特征。


  景观的情景化往往多通过景题实现,使景物不囿于物理的轮廓范围,以静观动,化有限为无限,因此说它是一个“拓展”的过程。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四字一出,固定视点的静观变化为360°的动观,由一个六角攒尖亭局限的物理范围,延伸到四面荷池及对岸的建筑,起到突破固定景观视阈范围的作用。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名字取自“小山则丛桂留人”,营造出一幅轩内园主挽留宾客的生动情景[6]。又有“看松读画轩”“月到风来亭”,将朝观窗外松柏,夜迎微风赏月的情景“放映”于游客眼前。


  4绘画艺术中的园林美学


  宋元时期,文人画的确立将绘画艺术与诗文词句捏合于一体,是故人文画的根本特征便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7]。这种变化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如出一辙。绘画、文学、园林的糅合诞生了文人园林,它的根本特征也就是绘画、文学趣味的突出。文人画与文人园林的同质异构,说明造园艺术家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园林兴造,“三分匠、七分主人”,欲成为造园的“能主之人”,造园艺术家都自觉培养自身文学、绘画素质。计成在《园冶》自序中描述到自己年少之时以绘画知名,张涟父子更是擅长诗文绘事,张南阳则正是因为运用绘画技法堆叠假山而大获成功。阚铎认为当时诸如石涛、李渔、张涟等大家都是“知行合一”,“化平面为立体”者,计成也是“由绘而园”。“画家以笔墨为邱壑,掇山以土石为皴擦,虚实虽殊,理致则一”[8]。


  文人画将“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由客观对象转移到了主观意兴上[7],文人园林亦是经历如此由写实向写意的过渡。掇山理水不在于“自然天成”,而在于“有若自然”,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此类绘画语言都臻于园林艺术的取景原则及表达原则之中。


  4.1画的取景


  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具有相通的“以大观小”的取景原则[2]。


  从中国山水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的取景方式在于“变”。“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一种不断变化的视角来表达景观。早在六朝时期宗炳就发现了绘画的透视规律。他用一张白色的生丝来透出远处的景色,在生丝上画出,“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这种透视规律的发现早于西方一千多年,但它并未被延续传承,相反是遭到包括宗炳本人在内的排斥和反对。王微认为标准透视的画法是“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沈括也讽刺以标准透视作画是“掀屋角”,山水之法在于“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


  园林则是以特定的构园方法来实现“小景”的“大观”。例如园路设置的曲折迂回,以求通过步移景异的方法提供多个视点,使观赏者获得同一景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种景致。园林与绘画取景統一于一个“游”字。绘画是卧游、神游,园林则是真实的身游,二者异曲同工,尽目之不极而表达无限的空间。


  4.2画的表达


  园林还汲取了山水画“简于象,富于意”的表达原则。


  宋元以来“文人画”大兴,写意成为绘画核心,外形甚至被置于附属地位。在此趋势下,文人山水画开始求简,泼墨山水代替青山绿水成为画坛主流。白纸黑墨,其精神在于抽象。清画家恽格认为“简者简于象,非简于意。简之至者,缛之至也。”简并非简单,而是意的丰富,力求取法乎上的境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园林吸收了文人山水画“简于象,富于意”的品格,开始致力于自然风景的概括提炼,创作手法的写意表达。


  王微在《叙画》中说作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讲造园“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画中“一管之笔”即为园中“一拳一勺”,画中“太虚之体”即为园中“太华千寻”“江湖万里”。马远、夏珪的“剩山残水”,只于一角作画,大部分留白,这正是张南垣造园“平冈小坂,陵阜陂陁”窥一角而知全山的做法。绘画的留白正是园墙的空白,“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正如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所说园林掇山是“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与山水绘画无异。


  5结语


  受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浸润,音乐、文学、绘画与园林艺术具有相通的哲学美学本源。然而造园活动不同与前三者,不单需要文化修养,还需具备一定经济基础及环境条件,这些客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规制了园林艺术的形式,使其不能像音乐、文学、绘画那样发挥自如。可见,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如果拘泥于物象表征,则研究必将受历史客观的禁锢。只有从主体的美学思考出发,才能真正挖掘到中国园林的真谛。因此,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应实现从历史考证的模式转换到哲学美学的研究模式。只有掌握园林艺术理想状态下的美学建构,才能真正实现从传承走向发扬。


  作者:齐君

  第3篇: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结构模型研究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园林从狩猎农耕到居住再到景观欣赏,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园林的功能从生理需求到心理美感需求,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艺术欣赏的过程,这种过程反映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园林学科本身融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其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特征,使园林美学评价成为提高、推动园林艺术创造和欣赏水平的需要.仅靠艺术之间的相关性来研究园林美学评价,还不能使人们完整的了解园林艺术美的本质,只有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探索研究传统园林的美学评价,才可能使园林美学评价上升到一个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层次.


  当前,对园林美学评价较有参考意义的有园林植物美学评价及风景美学评价模式研究,其模式大多可分为3大类.包括:


  ①客观考评模式.将美视为纯客观的认知对象,或者是通过对景观美的基本要素的特征来分析,进行评价.比如形体、构成、线条、色彩、肌理这些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或者是通过景观的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评判景观的生态价值.这种美学评价模式,从美的品质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体现美的价值.


  ②主观认知模式.将美视为人的主观感觉,或以人的情感需求为出发点,考察景观与生存的意义,或将人对景观的评判与其知识背景、个人背景相关联.这种评价法,多采用问卷访谈或考证法进行.这种美学价值,主要通过专家评价法获得.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38卷第6期吴余青等: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结构模型研究③心理物理模式.考察了美的主体与客体两方的关系,对主客体都进行研究,探索主客观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寻求两者的数学关系获得规律性认知.主要有美景度评判法SBE(ScenicBeautyEstimation)和比较评判法LCJ(LawofComparativeJudgment).[1]


  本文研究认为,上述3大类评价模式均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园林美学综合评价而言亦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类模式单纯依赖于专家评价,未考虑普通民众,且忽略了美感形成的主观基础而与事实不相吻合;第二类模式的问卷调查法是一大特色,可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采集方法,但该法将美学的主客观基础截然分开,过分强调美的主观基础,因此也有其不足之处;心理物理模式较为细致地拟合了人类认知的心理过程,但对该心理过程的量化缺乏心理结构的讨论.关于园林美学的综合评价,国内外见诸文献的成果不多,相关评价包括了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等分门别类的评价,以及风险美学评价的相关成果.


  本文基于上述理念展开,对园林美学综合评价提出一种新模式.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证模型的设计以及数据源;第二部分为实证结果并进行详细讨论;第三部分结语.


  1研究方法选择与理论模型设计


  1.1园林美学心理过程与研究方法简介


  美学评价现有的方法包括直接测评法和指标体系法.直接测评法只能模糊测定受访对象对测评客体的一个综合感知,不能反映美感影响各因素的美学水平.指标体系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它实际上有两个假说:各美感影响因素无相互影响,美感各因素对综合美感的形成影响是线性的,即直觉上可感知.这两个假说实际上不可能存在.因此,本文提出了园林美感度形成的心理结构假设,并以此为基础对园林美学加以评价.


  园林美感度应包含4个方面的心理反应,包括主题符合度、生态适宜度、视觉美感度及园林综合美感觉度.这四方面的心理反应,属于不可直接观测的因素,必须以适当的可观测变量加以反映,因此研究中必须通盘考虑这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间的关系和各个可观测变量与各自所反映的不可直接观测变量间的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正是研究这一类问题的最佳工具,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研究工具.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EquationModel,简称SEM)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提出,该方法对于不可观测变量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假设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它通常假定这些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为潜变量(也称隐变量),并且假定这些潜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而潜变量可以通过一组特定的可以直接测量的显变量来加以表示.这一特点用以描述园林美学的心理结构恰如其分.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检验这些显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来估计出显变量与潜变量间的线性回归系数,从而在统计上检验假设模型对所研究的结构或过程是否合适,如果证实所假设的模型合适,则假设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合理的.


  1.2园林美学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设计


  1.2.1可观测变量的确定结合文献探讨,园林美学评判包括技术美、功能性、空间与布局、色彩美、形式美、地形合理运用、植物合理选择、水体合理利用、文化与传统、风格与特征、意境美、自然性、协调性、独特性、多样性、娱乐性、整体性、季相变化、历史文化、完整性、娱乐性等21个评价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及主成份分析,本文最终从中选择出12个指标,这些指标及各自反映的心理如表1所示.


  表1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指标体系


  Tab.1Psychologicalarchitectureindexsystemforlandscapeaestheticsevaluation


  潜变量名变量序号观测变量观测变量含义主题符合度1v1技术美2v2功能美3v3经济性生态适宜度4v4地形合理运用5v5植物合理选择6v6水体合理利用视觉美感度7v7空间与布局美8v8色彩美9v9形式美综合美感度10v10文化与传统11v11风格与特征12v12意境美1.2.2美学心理结构假说与SEM设定从美感生成的心理结构角度,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假说:


  (1)美感的形成应具有一定的客观基础,这个客观基础即生态适宜性.


  ①生态适宜性感知影响主题符合度感知;


  ②生态适宜性感知影响视觉美感度感知;


  ③生态适宜性感知影响园林综合美感度感知.


  (2)美感的形成应有一定的主观基础,园林设计时均有自身的主题,美感度的主观基础即园林的主题符合度.


  ①主题符合度感知影响生态适宜性感知;


  ②主题符合度感知影响视觉美感度感觉;


  ③主题符合度感知影响园林综合美感度感觉.


  (3)视觉美学度感觉与园林综合美感度感觉相互影响.


  因此,本研究中的外生潜变量为主题符合度和生态适宜度,内生潜变量为视角美感度与综合美感度.各潜变量的反应变量,如表1所示.综上,园林美学综合评价心理结构模型,可用图1表示.


  2园林美学评价实证研究


  2.1园林美学评价的实施


  本次实证选择了地处中国东南发达省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拙政园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该园林以历史悠久、宅园合一、社会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2013年3月研究人员赴该园林进行调研.为尽可能增加样本的代表性,以一周7天为调查时间,每天上午自开园至10点、中午1:00至3:00,下午4:00至6:00,于公园中以便利抽样、面访方式,获取900份样本,对有缺失值的样本加以删除,最后获得769份有效样本.


  2.1.1问卷信度检验根据调查数据,信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可靠性统计量


  Tab.2Reliabilitystatistics


  科克伦可靠性系数标准化科克伦可靠性系数项数0.8140.90312由表可知,衡量信度水平的Cronbachs系数为0.814,说明该调查数据信度较好,可以进行建模分析.


  2.1.2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模型的初步建立


  据前述研究,初步建立园林美学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图1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图


  Fig.1Psychologicalarchitecturechartforlandscapeaesthetics


  evaluation图2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模型图


  Fig.2Psychologicalarchitecturechartforlandscapeaesthetics


  evaluationmodel通过Amos软件,对图2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初步得到的模型估计结果.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如表3所示.


  表3原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


  Tab.3Fittingindicesoforiginalmodel


  模型残差及拟合优度值信息函数值RMRGFIAGFIPGFIAICBCCBICCAIC默认模型0.2080.7310.5850.4749355.7935894829514饱和模型0.0001.00182.0188.8542.7633.7独立模型0.7000.3480.2400.29913535135361358713600模型基准比较NFIDelta1RFIrho1IFIDelta2TLIrho2CFI默认模型0.3120.0910.3140.0910.313饱和模型1.0001.0001.000独立模型0.0000.0000.0000.0000.000模型综合指标包括规范拟合指数(NFI)、不规范拟合指数(N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增量拟合指数(IFI)、拟合优度指数(GFI)、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图3修正模型路径图


  Fig.3Pathlineofcorrectionmodel指数(AGFI)、相对拟合指数(RFI)、均方根残差(RMR)、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等.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大样本情况下,NFI,NNFI,CFI,IFI,GFI,AGFI,RFI大于0.9,RMR小于0.035,RMSEA值小于0.08,即表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良好.从表3可见,本模型中RMR的值为0.208,GFI的取值为0.731,与相应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偏差;AIC和BIC的取值也比较大;NFI,TLI及CFI的取值均较小,模型拟合效果不好,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2)模型修正


  如果理论模型可靠,对模型残差序列间的关系进行修正即可以优化模型.因此本文对原始模型残差间的关系进行多次尝试修正(修正的方法为试误法,原则为拟合优度值最佳),得到最优模型如图3所示.


  从图3所示模型看,园林评价中,视觉美感度与园林综合美感度的残差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说明这两个指标在整个模型的剩余信息间互相影响.该结论比较符合美学评价理论.修正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如表4所示.


  表4修正模型拟合综合指标值


  Tab.4Fittingindicesofcorrectedmodel


  模型残差及拟合优度值信息函数值RMRGFIAGFIPGFIAICBCCBICCAIC默认模型0.0230.9030.9510.8429375937794989529饱和模型0.0001.000182188.8542.7633.7独立模型0.7000.3480.2400.29913535135361358713600模型基准比较NFIDelta1RFIrho1IFIDelta2TLIrho2CFI默认模型0.9010.9040.9120.8040.711饱和模型1.0001.0001.000独立模型0.0000.0000.0000.0000.000由修正模型的综合指标看,尽管尚有部分指标未达理想值,但总体而言,模型已基本符合要求.


  2.2园林美学测评数值分析


  2.2.1园林美学评价数据描述统计结果


  (1)该园林单项得分最高者为“空间与布局”;


  (2)该园林单项得分前三排序为:空间与布局美>经济性>色彩美,最后三项排序为:风格与特征>文化与传统>形式美;


  本次调查所得分数,该园林的空间与布局美为得分最高项,较符合园林建筑美学的一般认知,但“经济性”得分较高以及“文化与传统”平均得分较为靠后,是由被调查对象对该园林历史背景关注度不足等原因所致.


  2.2.2美学评价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1)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


  模型中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系数见表5.由该表可知,模型的所有观测变量与其对应潜变量间的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能够部分反映其对应潜变量情况.从主题符合度角度看,v1“技术美”的标准化参数值最高,它表明游客综合认为,该园林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建筑技术,而该技术的运用对该园林的美学特征起到了最高的作用;从参数值看,第2位最能反映园林的主题符合度的指标是v3“经济性”.作为江南私家花园的典型代表,建筑时的穷奢极侈可能是其典型特征,但本园林却使游客认为,建筑的经济性可得较高的得分,或许游客认为,该园林无论以何造价建成均可接受,也是对其艺术水平的间接赞扬;第3位是v2“功能美”,也就是该园林的建设,确实满足了当时园林设计者对它的功能的设计要求.


  从生态适宜度看,v4“地形合理运用”的标准化参数值最高,对生态适宜性的反映能力最强,其次是v6“水体合理运用”,最后是v5“植物合理选择”.理论上讲,植被的合理选择应该是反映生态适宜度重要的指标,但在该园林美学评价度量中,其重要性却排三者之末,笔者认为,这与该园林处于江南水乡、植被充分,其重要性在游客心中未能前置相关.


  从视觉美感度看,v8“色彩美”的标准化系数值为1.465,比v9“形式美”和v7“空间布局美”的系数值大,表明该园林的色彩安排(以典雅、雅致为特征)比较符合游客对该园林美学的定位,得分较高,而形式美感对视觉美感度的反映能力,则较空间布局美反映能力强.结合前述描述统计数值可以发现,游客对该园林的空间与布局的评分最高,但空间与布局对视觉美感度的反映能力却是最弱的.


  表5修正模型的潜变量对观测变量的参数估计


  Tab.5Parametersestimationsforlatentvariabletoobservedvariablesincorrectedmodel潜变量观测变量标准化参数值标准误差t值p值主题符合度技术美(v1)4.3980.15528.3770.000功能美(v2)2.5970.09826.4240.000经济性(v3)3.5960.13426.9110.000生态适宜度地形合理运用(v4)7.1390.25128.3930.000植物合理选择(v5)5.4660.19527.9820.000水体合理利用(v6)5.9830.21427.9430.000视觉美感度空间与布局美(v7)1.1770.04426.9670.000色彩美(v8)1.4650.04432.9350.000形式美(v9)1.2720.04329.7790.000综合美感度文化与传统(v10)1.2150.04825.4610.000风格与特征(v11)1.6850.05331.5310.000意境美(v12)1.8270.05135.7100.000(2)潜变量间的关系


  由表6可见,潜变量间的关系,除视觉美度对综合美感度的影响系数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他潜变量间的关系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综合美感度”对“视觉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为0.518,“视觉美感度”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不显著,取值为0.453,“主题符合度”对“视觉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估计值为0.668,而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参数值为0.855,“生态适宜度”对“视觉美感度”的标准化系数估计值为0.653,而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系数估计值为0.710.


  从结果看,“主题符合度”对“综合美感度”的标准化系数最大,表明“主题符合度”对“综合美感度”的影响最大;同理,“生态适宜度”对“综合美感度”的影响位居第二;第三位是“主题符合度”对“视觉美感度”的影响;第四位是“生态适宜度”对“视觉美感度”的影响.


  表6模型潜变量间标准化参数估计


  Tab.6Standardizedparameterestimationsbetweenlatentvariable


  潜变量关系标准化参数值标准误差t值p值综合美感度→视觉美感度0.5180.04112.7600.000视觉美感度→综合美感度0.4530.2101.2890.197主题符合度→视觉美感度0.6680.1313.0990.002主题符合度→综合美感度0.8550.02141.3050.000生态适宜度→视觉美感度0.6530.05013.0080.000生态适宜度→综合美感度0.7100.05612.7830.000(3)潜变量值及美学评价指数得分


  通过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实证研究园林各潜变量值及美学评价指数得分如表7所示.


  表7园林美学评价潜变量估计值


  Tab.7Latentvariableestimationsforgardenaestheticevaluation


  潜变量名变量估计值主题符合度82.75生态适宜度80.07视觉美感度78.52综合美感度82.27该园林主题符合度得分最高,其园林综合评价指数最终得分值为82.27分.


  以上结果,可总结如图4所示.从实证研究结果本身看,案例园林的综合美学评价指数得分,主要受该园林的主题鲜明、生态适宜度的影响,而受其视觉美的影响程度不大,反过来视觉美感度受综合美感的影响,而且,该园林不以色彩见长,而以建筑及整体布局见长.


  图4园林美学评价指数实证研究结果图


  Fig.4Empiricalresultofgardenaestheticevaluation3结语


  虽然园林美学评价是多学科的评价体系,但美感多数是人心理的感受,心理的评价可以给予园林美学终端性质的评价,因而心理评价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尽管有些学者不赞成对美学进行量化研究,但我们的实践表明,心理评价可以量化.


  在构建园林美学评价的心理模型过程中,建议园林有若干形态,园林美学评价心理结构及其可测量指标可分别设计,尽可能地采取随机抽样法获取样本进行推断;可结合专家测评法,得到综合了专家与民众意见的园林综合美学评价得分.


  以偏最小二乘法计算参数及美学评价各分项与综合评价指数值,因为偏最小二乘法作为一种“有偏”算法,一方面对样本量的要求较小,另一方面可以在对理论模型不作修正的条件下,估计出模型的参数值及最终评价数值.这一心理模型可以综合反映园林美学主体对美感的心理形成过程,比较一般评价方法更为精确与科学;而且适应各种不同园林的美学评价,因为该评价模型的核心为心理结构过程,不同园林的美感形成的心理过程均有相似之处;同时不仅可以得到园林美学评价的综合得分结果即园林美学评价指数值,而且可以得出园林美学评价各分项值,从而可以指导园林作有针对性的改进,或扬长避短,可取长补短.


  通过对拙政园著名园林的评价,说明该心理模型的合理性,并支持上述结论.


  作者:吴余青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西方音乐美学观点(浅谈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审美改变)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