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是很好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性
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不要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随便拿一首乐曲或一首歌去应付,会导致教学的失败。事实上,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是很强的,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常规的教学,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篇章句段的理解,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往往不是听音乐所能掌握的。运用音乐要讲究针对性,要记住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音乐虽然可以融进语文教学,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不能超越语文的常规教学,它是作为教学方法之一而存在。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角,音乐只能充当伴舞、配角,因而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始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带到语文课堂中来的音乐,其目的也只能是为教师授课时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增添道具和色彩,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否则把语文课上成乐曲欣赏课,本末倒置,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三、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留白”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堂在文章处理上,也要把握住突破口、关键点,找到文中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教师是导演,决不能身兼主演,切莫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文学讲究“意境在诗外”,音乐里有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感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才能体味。比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配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不要“配乐朗诵”,要把音乐还给学65生。欣赏完毕,教师也莫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四、注意音乐播放的时机和时长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用音乐,都需要音乐,我们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音乐,细致地进行操作。除欣赏式的播放外,一般的乐曲播放应在备课中根据需要进行节选,否则一曲下来六、七分钟,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远离教学内容。还要注意调控音乐播放的时间和音量,过多的音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过高的音量也会影响师生的交流。
五、注意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音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要与音乐课区分开来,所以选曲尤为重要。
(一)乐曲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用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果作品的内容欢快、愉悦,就应该选取节奏明快、欢乐的乐曲;如果是表现悲伤情感的散文、诗歌,则应选取舒缓、了一幅幅迷人的春景图。学习课文时,我们不妨把这些优美的文字、景色诉之于听觉——共同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用活泼、欢快的曲调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畅想美好的春之景,深刻体味其中的生命跃动。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不宜选用欢快之曲了。《故都的秋》表现的是苍凉、萧瑟的秋景,反映出来的是作者那颗孤独、凄凉的心,冥冥之中有一股鲜活的力量,因此,选择配乐曲目应侧重于用低沉而略带亢奋的乐曲。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只有古朴的语言配上古朴的音乐,才能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一般地说,配乐以纯音乐为主。从体裁上来说,写景的散文、诗歌配以轻音乐,像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等。音乐素材不仅要根据体裁来确定,还要根据文本的情感点来选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脏搏动是每分钟60——80次,它按照这种节奏向大脑输送血液,节律平稳安静。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人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均按此节奏在微微地前后摇动着。这种节律,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节奏,人脑就是在这种节律下有规则地调整着全身的活动,并积极地思维着。因此,用以开发智力的音乐节奏,应该是二拍子,或者是四拍子的,它的速度也应该是每分钟60——8066拍。
(二)歌词的内容要与文章思想相符学习充满亲情的文章,比如赞美、颂扬母爱的,我们可以选《白发亲娘》《我的母亲》《妈妈的恩情》等;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选用《父亲和我》《父爱》等。讲解体现教师崇高精神的文章,我们可以配以“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这些歌曲的内容与我们要讲授的文章内容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思想。
(三)语文课上选用的音乐贵在和谐、流畅在剪辑上应当过渡自然、不留痕迹,音乐的节奏应当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同步,应注意寻找合适的衔接点和恰当使用音乐衔接的技巧。如:音乐接点要轻起轻落,接点前后的音量基本相同,把接点安排在教师讲解与效果音响之中,或在乐曲转换间作暂时的停顿等。音乐应与教学内容和谐,既要注意不同节奏的教学内容与不同旋律乐曲的和谐性,又要处理好不同调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的和谐性,紧张的气氛应选配节奏稍快和节奏感强的乐曲,愉悦的气氛则选配节奏欢快明朗的乐曲。在调式上、风格上差别太大的音乐素材(如: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等),即使它们的旋律和节奏都匹配,应用在同一节课上,也会给人以首尾脱节、前后相悖、若现,把音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用以抵消学生对单纯讲解可能产生的枯燥无味的厌倦感,使学生以饱满、愉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投入到获取语文课的主要教学信息之中。如果喧宾夺主,冲淡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发言,就会把学生的思绪带出课堂,迁移到欣赏音乐的境地。选配的音乐内容在风格上要健康、朴素。禁止将庸俗、低级的音乐引入语文课,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六、注意防止学生“走神”
在实际音乐欣赏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会在聆听音乐的开始时,能在一定的时段内使自己的心灵与音乐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并随着音流的起伏产生种种情绪反映。但一段时间过后,不少人会开始胡思乱想,并通过这种音响产生种种联想,或对自己某些曾一度经历过的场景、场感和某些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这实质是一种走神。当然,这种聆听状态不一定是坏事,或许他们还会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得到某种精神满足而感到心旷神怡,还或许从中领悟到某种诗情画意,或因67此对自己以前经历过或阅读过的诗篇或文学意境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感悟。但我们也得承认,这相对于听乐之始所怀的目标,已经偏离了航向。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把握住播放音乐的时间,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节注意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无疑对现任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该有开放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有对当代文化包括通俗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探索并使用这一新的方法。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对当代文化现象毫无认知,对通俗文化抱有成见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从来不喜爱音乐也不会欣赏音乐的老师会给学生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来。
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
运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这是最起码的实践基础。如果教师本人对音乐一窍不通,未能领会乐曲的含意,也不向行家请教,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会贻笑大方,效果也适得其反。试想一个五音不全、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选好音乐,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和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作品的大量接触、品味、欣赏,同时也应兼及其它艺术种类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积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步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才能准确判断音乐作品水平的高下与风格基调的异同,从而准确恰当地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作品。一般来说,不好的音乐有如下特点:(一)具有病态性质的美,它的美很不大方,而是矫揉造作,带有使人不愉快的刺激性;(二)虽有音乐灵感性,但不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音乐无高尚的意境,乐思浅薄;(三)使大脑得不到安宁;(四)音乐乐思缠绵,振奋不了精神,听后感到疲倦;(五)和声无规则,刺耳,毫无美感;(六)节奏较乱,规律性的重拍几乎不存在,听起来在心理上得不到平衡,干扰了生命同步律;68(七)乐队滑奏太多,油腔滑调;(八)歌词低俗。那么,听哪些音乐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呢?一般来说,好的音乐大致有如下特点:(一)具有自然、和谐、优雅性质的美,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二)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能将人引入高尚的意境,以带给人灵感;(三)使大脑得到休息和平静;(四)音乐乐思慷慨激昂,振奋精神,;(五)和声优美,给人以美感;(六)节奏和谐,具有规律性,能使心理上得到平衡,气息产生共鸣;(七)歌词高雅、优美、有意境。诸如《两把吉他》、《古堡之月》、《再见,罗马》、《牧场上的家》、《环游世界》、《威尼斯之夏》、《葡萄牙的四月》、《贝尔西兹的自行车》、《伦敦德里小调》、《重归苏莲托》、《西班牙之雨》、《陌生人在伊甸园》、《蓝星》、《瑞典狂想曲》、《在巴黎天空下》、《我的意大利》、《春江花月夜》、《梦幻曲》、《天鹅》等等。
三、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
除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的音乐成分外,语文课文中也有大量的诗歌和一些戏曲的片段,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音乐史和音乐常识。因此,要搞好这一类语文课的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并准确地把这些知识引入到语文教学。这些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代乐律知识《明湖居听书》中的“五音十二律”。五音,是指“宫(1多)、商(2来)、角(3米)、徵(5索)、羽(6拉)”,再加“变徵(4发)、变宫(7西)”,就是现代简谱的七个音阶名。十二律,是指“黄钟、大吕、太簇(còu)、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变徵之声(f调),曲中多“4发”音,音调悲凉哀乐,感动得送行者人人垂泪。元杂剧《窦娥冤》中的戏曲音乐,为“六宫十一调”。六宫,是指“黄钟宫、正宫、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道宫”,十一调,是指“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宫调、角调、越调”。元杂剧的曲调规定,每折只能用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套曲。课文中节选的“法场”(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69活三、鲍老二、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十支曲牌。元散曲可以合乐清唱,分为小令(一支曲子)和套曲(多支曲子),仍然有宫调名,雎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宫调名)、“哨遍”(曲牌名)、“高祖还乡”(标题)。套曲只能清唱,不能搬演,但套曲是杂剧唱词的基础。
(二)古代音乐史知识从古到今,音乐与诗歌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春秋时期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民歌)、雅(宫廷歌曲)和颂(颂歌)三部分。《伐檀》《硕鼠》是两首古老的山西民歌,《关雎》是古老的河南民歌,《无衣》是古老的陕西民歌。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根据湖南民间祭祀曲编写了《楚辞·九歌》。汉代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专门采集民歌,制订乐谱。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子夜歇》《折杨柳歌辞》《西洲曲》等,都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可惜的是,《诗经》《乐府》,只有歌词保留下来,乐谱大都失传了,所以今人不知怎样唱,虽有后人谱有《木兰辞》《琵琶行》等歌曲,但已不是古乐府音乐了。唐代设立了音乐机构“教坊”,收集了很多诗词歌曲和曲谱。
当时不少诗人的诗词,都谱成歌曲,广泛传唱。如王维的“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关山月》、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卢纶的《塞下曲》、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现在,敦煌曲谱已由叶栋破译成现代曲谱,我们也可以听听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音乐了。词是音乐与文学合的艺术形式,又名“曲子词”“歌曲”“琴趣”“诗余”“长短句”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他们都是词人,也是音乐家。最有名的宋词歌曲,如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辛弃疾的《西江月》《永遇乐》、姜夔的《扬州慢》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是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闻名世界的戏剧作品。到了清末,产生了最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京剧,还有其它说唱艺术。《明湖居听书》中的歌唱奇才王小玉,就是以演唱山东梨花大鼓而出名的。
(三)器乐知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器乐,按演奏方式,分为“吹、拉、弹、打”四类;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类,就是所谓的“八音”:匏土革木,金石丝竹。匏为笙、竽之属,成语“滥竽充数”的“竽”,就属此类;土为埙,就是用瓦器制造的乐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请秦王击盆缶,缶属此类;革为皮,即牛皮蒙的鼓,《曹刿论战》中,军中70所击之鼓,属此类;木就是用木器制作的乐器,和尚敲的木鱼属此类;石为玉石之器,《石钟山记》中提到的“罄”,就属此类;金为钟镛,就是用金属制造的乐器,“无射钟”、锣、钹、战国编钟,都属此类;丝为琴瑟,凡使用弦索的乐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弹奏的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五岁学弹的箜篌,《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所击的筑,《琵琶行》中,歌伎演奏的琵琶,都属此类;竹为箫管,横吹笛子竖吹箫。由于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构,各种音色对大脑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例举一些常见的乐器的音色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现象:长笛:音色优美柔和,有浓郁的乡村情调。它的慢奏能勾起回忆,快奏表现天真快乐。它可以帮助去掉“心理杂质”,安心定神,协助人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帮助人思路专一。黑管:音色光辉华丽,丰满圆润,音域宽广,表现力强。高音活泼欢快,中音幽默可爱,低音甜美空虚。在大脑疲劳时,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思路活跃,体内肾上腺素增加。萨克斯:音色圆润甜蜜,情感真挚动人,有亲切感。可以作为调剂情绪的一种需要。圆号:音色丰满,甜美刚毅。有英雄豪迈的气概。音域辽阔、遥远、安静、朦胧,反映出空幻、忧郁、沉思的情调。它可以帮助增强形象思维中的幻觉。提琴:小提琴音色变化很大,给人幸福、甜美、快慰、恬静的感觉;中提琴则含蓄内在、稳重成熟;大提琴浑厚饱满,对平静大脑、推动思维活动很有帮助。二胡: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增添奋发向上的激情。还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力。琵琶:可以帮助人头脑清醒,减轻疲劳,增加快感。由于它是弹拨乐器,对大脑的声能刺激也是敲击性的,时时提醒你注意它的变化,所以只适宜单听,钢琴也是这个道理。
(四)语文知识中包含的音乐常识例如语文课本上有些成语与古代音乐有关:一鼓作气、滥竽充数、有板有眼、四面楚歌、靡靡之音、黄钟大吕、高山流水、异曲同工、弦外之音、胶柱鼓瑟、铜琵铁板、对牛弹琴、余音绕梁等等。
结语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语文学习,便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曲悠扬动听的旋律,一段欢快明朗的节奏,一个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而音乐便是这其间的潺潺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灵,回环、旋转、陶冶、荡涤,它更是语文课堂的一剂活水,使整个课堂活力四射,魅力无穷。何况语文与音乐又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贝多芬认为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以往的教学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在我所任课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前一个班采用音乐渗透法,后一个班则按传统常规方式教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进行了一次测试,发现前一个班在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情操素养等方面明显优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的情绪与纪律也明显好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有兴趣,并且有很多学生已由厌恶转而开始喜欢学习语文了。实践证明,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可以收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营造学习氛围等效果,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显著意义。在本论题的研究中笔者还存在一些困惑,其一,音乐的作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是否还有助于其他语文学习领域或学习方式;其二,就音乐与语文教学存在72的更深层关系能否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一部乐曲的主题与主题变奏交错出现之于语文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多元对话;交响乐中各种不同音色乐器的配合演奏之于师生角色的协同共进;合唱中的领唱、对唱、伴唱和和声之于语文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等等。这些研究将有待于来日,有待于笔者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2]乐记.[3][21]刘勰.文心雕龙.
[4][5][6][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10][27]论语?泰伯.
[8][9]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2]孝经?广要道.[1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4]王守仁.传习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
[15]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6]孟子?尽心上[m].中国古代乐论选集,1961.
[17][20][24][26]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8]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84.
[19]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2]北大哲学系外哲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