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视唱练耳课程定位(视唱练耳课题)

2023-01-13  本文已影响 35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传统”灌输式视唱练耳教学现状的分析,并与西方视唱练耳教学相比较,阐述了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优势,提出了数字化环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这为音乐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关 键 词:数字化 视唱练耳 教学
  
  音乐发展到今天,虽已不纯粹是听觉的艺术,但其主要特征还是表现在需依靠听觉来实现感受和反应。因此,视唱练耳作为一门技术性较强的音乐技能基础课,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在音乐学习中是十分必要的。
  由“视唱练耳”一词可知,此概念包含“视唱”与“练耳”两方面的内容。视唱是指对作品不经过预习就能视谱即唱或视谱即奏的技能。这种技能可以通过视唱的训练来达到。其特点就是需借助视觉以及内心听觉将乐谱用人声再现。①练耳即听觉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从而丰富和提高其内在听觉,加深对乐谱的实际理解和音响效果的想象力。②
  现今,数字化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音乐教育领域,并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传统视唱练耳与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之比较
  
  1.教学工具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这两个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前苏联音乐理论和教学方法影响下的“传统”灌输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音色、音高、和声、现代节奏、乐队合奏、协奏、交响作品等音乐要素的学习要求,无法保证学生实际掌握的音乐实践能力,且传统视唱练耳教学偏重音乐技能上的训练,而忽略学生音乐素质上的培养,重视对“音”的听觉,而忽视对音乐的认知。③传统视唱练耳教学还存在着各院校、教师之间交流不便的弊端,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使视唱练耳教学与现代音乐诸要素相脱节,滞后于当今音乐发展的需要。

  对于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视唱练耳教学现状来说,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听觉能力,掌握音乐语言诸要素,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增强对音乐的表现与理解能力,促进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数字化环境下的视唱练耳教学
  
  数字化即信息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由于midi技术的产生,在音乐教育中使用数字化应用技术成为可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开始应用于我国音乐教育领域。与此同时,全国各音乐高校的视唱练耳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音乐教学系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教学当中,视唱曲常选自国内外优秀作品的片断,以一首视唱曲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熟练演唱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运用各种手段重新演绎。比如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将视唱曲的伴奏以不同的风格,如古典、民谣、爵士等融入乐曲当中,或利用多媒体中不同的的乐器音色演奏视唱曲,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音乐的发展。
  此外,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本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外,还需注重视唱练耳与曲式、和声、音乐欣赏等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如进行四部和声听觉训练时,结合和声学,使学生了解四部和声功能进行的基本规律,并能从听觉上及时感受不同功能产生的不同音响效果,有助于提高他们对和声效果的听辨能力。
  数字化音乐教育系统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但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系统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而是在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可以体现更为强大优势的新一代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对自己所掌握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正确地评估。
  
  三、数字化音乐课件制作手段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数字音乐课件制作主要是教师用来备课的工具。在音乐辅助教学软件(如cakewalk、encore、auralia等)的帮助下,教师利用数字化音乐制作手段,使某些音响或其他现象完整再现,让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接近自然和科学,使教师备(转第47页)(接第48页)课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内容得到扩展。
  例如,建立数字化视唱练耳训练教室,可解决音乐专业学生人数过多,而视唱练耳师资相对匮乏的矛盾。在这种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可听辨许多从未接触过的内容,从传统和声连接到富有现代音乐气息的和声连接,或同一首乐曲采用不同风格的节奏而形成不同意境的曲调等。在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中,视唱练耳教学可极大地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它有效地丰富了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手段,另一方面缩短了学生与实际音乐作品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乐理教学的枯燥,或视唱练耳教学处于单一的音响、听觉材料有限等状况。
  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还能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在学校的内部网上,教师可利用监控系统跟任何学生相互通话,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此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自行制订学习计划、进度,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训练的枯燥性和盲目性。
  此外,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如建立利用视唱练耳信息交流网,收集全国有关视唱练耳教学的优秀论文,设立考试题库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视唱练耳教学现代化。
  
  结语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不利因素,针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新世纪面临的新形势,教育部制定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中提出了,作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这一阶段学校艺术教育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艺术教育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促进信息技术和艺术课程的整合,拓展教师和学生获取艺术及相关信息的手段及选择的范围。”
  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是视唱练耳教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但它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延续并拓展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学分比例以及教学方法等全面、系统地改革,使数字化视唱练耳教学具有鲜明的培养目标、合理的课程结构、系统的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突出其教学过程中的“技能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现代教学特质,以期真正实现现代视唱练耳教学具有一定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的“教与学”相结合的音乐教育改革。
  
  注释:
  ①尤家铮著《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4—595 页。
  ②熊克炎著《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88页。
  ③邹申弦《点燃知识的火把——浅谈有关视唱练耳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原载于《全国基本乐科会议论文汇编》,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何丽莎《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原载于《黄河之声》,2004年第1期。
  [2]熊克炎著《视唱练耳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3]许敬行著《四部和声听觉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4]尹正文著《视唱练耳教学法》,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歌唱的呼吸法一般有(歌唱的呼吸法是)上一篇: 简述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背景与音乐独特性)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