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作过程中手段与目的如何相结合,研究创造手段与创作目的的统一性,是为了避免在创作过程中表现手段和表现目的的互换,或使手段本身自为目的,避免创作意识和表现能力的弱化,也是为了避免目前大部分学生作品中缺乏精神内涵,过多矫饰化,模式化的现象。创作手段的丰富多彩,诸如精致或技法高超等,只是在表面上诠释了创作作品的形式美感,在惊叹与赞赏之余,疑惑的却是作者想表达的目的。绘画创作艺术是文化总体的反映,也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因此,创作手段与创作目的是否应当结合,如何去结合,是值得去学习,去研究的。
关键词:创作手段;创作目的
一、引言
创作目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但创作手段却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它是作品的“脸”,如何画,如何去表达才是关键,只有把这种表达方式发挥到了极致,才能与创作目的结合的更紧密。在创作过程中,去探索创作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性是该论文课题的研究目的。艺术家对版画的着眼点不再局限于版的本身,而把注意力转移到作品创作精神的分析中。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节奏、韵律和结构,对于画者来说,应该尊重自己的视觉感受,通过用心的体悟和大量的实践,从中寻找出具有视觉价值和精神价值的部分,来构建自己的画面系统。而观念、情感与一定形式上的艺术表现之间是依据艺术表现规律来形成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二、版画创作技术与观念的结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记得刚上大学时,对“创作”这个词是感到陌生而好奇的,那时的基础课上,注重的是形准不准,画的像不像,并没有“创作”这种概念。进入工作室后,所有的作业都是以创作的形式出现了,在做每一套作业时,注入的更多是想法与画面效果,这就感觉跟以前基础课的区别是,以前是画,而现在是“做”。
记得有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在创作过程中,不是研究去画什么,而是怎么去画。”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节奏、韵律和结构,我们可以去挑选任何自己感兴趣的物质现象,这些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去画,也都能画得出来,但自己所画的能区别于其他的,甚至是别人不曾画过或画不出来的,这就是自己的个性与绘画风格,是独一无二且新颖的。
(一)创作中不应忽视精神内容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版画便进入了常态发展阶段,既无大起大落,也非止步不前,虽然在创作队伍规模、作品数量等方面与80年代比在缩小与减少,但整体水平仍在稳步提升,尤其一些版坛新秀的不断涌现,为版画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然而,有利就有弊。在12届版展后至今,中国版画进入了又一个停滞阶段,一直没有特别优秀的作品出现。就如广军先生所说:“就算是从公认的“顶级”作品看,其独创性、现代感、探索性、切入生活的主动性等方面都让人感到不足”.①技术上做得很精到,印制上也很讲究,但作品内容比较平庸,精神内容比较苍白,,这样的情况在近些年来的各种大小版画展上都能明显地看到。
一件有艺术魅力的作品是由它的精神层面、内容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表达层面所构成的统一结合。所以当我们在考虑创作作品的时候,不能单方面地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
内容与形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它也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一旦出现了一种失重,艺术作品就会缺乏魅力,不会感人。而在版画作品中,这种后果则会更加明显:刻的很精细,但画面内容很平庸,即使技术上做得很精到,那也像是在啃食一块鸡肋,食之无味,而弃之可惜。
正如蒲国昌先生所说:“作品中,要看出面貌来,把具有一种内在精神的东西,展示给大家,而不是看了眼花缭乱,最后是一片肌理就完了。”②今天的我们不太重视内容,不太重视精神层面,不太重视情感层面,完全重视肌理、语言、材质、印制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今天的我们往往因为创作手段的花样百出,往往过于注重材质和效果,而使我们的画面内容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显得空洞和虚浮。毕竟艺术源于生活,我们想表达怎样的一种情感,我们想向观众传达一种怎样的信息,在作品中应该有所体现,单靠华丽的作秀,那只是哗众取宠。并且在版画创作中,过分强调刀法、肌理、印痕,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者在创作思维方面某种程度的贫瘠,不能适合地服务于内容的技法和效果,类似于文学的过分浮华而臃赘的辞藻,而这恰恰是与版画的单纯、概括的品格相违的,甚至让人认为,在这方面的极致表现,只是为了填充作品意义方面的不足,或者只是为了单一的热衷,而这一方面的“过”,必然带来另一方面的“不及”,这是十分遗憾的。如有些从形式出发,从肌理出发的作品,搞到一定程度后,他再概括画面可能会出现的意向,给它定一个题目,或者定为无题,这种东西是不能感染人的,但是又让人对他的画面挑不出毛病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平庸,而这种平庸就是失重于技术层面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去避免这种普遍的失重现象。
仅从市场来说,版画最适于现代家居,最具现代文化品位,然而版画并没有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所以市场价值也无从体现。过于留连于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使得版画作品的内容过于单一.而懂艺术的只是少部分人,面对的群体大部分还是普通市民。精细虽是版画一贯的特点,但过于精细化的述求却只会影响版画的精神表现,以及用刀法组织的抽象画面,懂行的人都会说刻的真精致,真细心啊;而普通观众则是感觉眼花缭乱而揉揉眼睛罢了。所以作品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除了技术,还要有能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精神内涵。假如我们的作品中只有精致的机理,但是和观众不能进行感情交流,很有隔阂感、距离感,我们就应该检讨检讨自己的作品了.观众不一定都能看懂你的版画技巧,技术层面如何在大多数观众那里只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他们要看的只是艺术效果,体现一种什么情感和一种什么精神。正如齐凤阁先生所说:“好的版画作品,一是题材意蕴应贴近社会、关注生活,情调健康向上,或具有一定的精神内涵。二是技艺精良,印制讲究,就是版画家常说的“活儿”要做得到位。另外,也是很重 要的一点就是是要有新意,创意,最具有个人品质,否则,模仿他人,无自己的创造,是不应给予最高奖励的。”③如第17届全国版画展金奖作品之一的曹琼德的表现乡土题材的《屯堡记忆》是以现代的艺术观念整合传统的物象资源,借助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语素,对以往的乡土写实主义绘画进行超越,既不同于一般作品的乡土味儿,又有能诱发人回忆与想象的生活信息。
我们在创作艺术作品、在追求艺术魅力能够感人的时候,还是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和艺术层面的统一。版画技术、技法和材料的不断出新只是一个趋势,它应该成为表现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生活的自然需求的促进,而不是让我们片面地去追求技术变化,而忽视在生活中的发现,忽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二)创作中不应忽视技术层面
而另一方面,只注重画面内容,不讲究技术运用,这也是当下很多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很多同学进了大三大四后,曾经基础课程中不怎么优秀的同学一下子出类拔萃了。用大部分人观点来说,因为进入大学之前学的东西不是那么模式化,所以进入大学之后自身的潜能更容易被挖掘出来。实际上,任何一种现象都有两面性,对创作感觉再好,若不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这始终都会成为其创作过程中的绊脚石,会限制其发展,使之觉得想法挺好,就是画不出来,或画出来后效果跟自己想要的相差甚远。所以创作能力跟造型能力是有莫大联系的。
这就好比在版画创作中,画出来了却印不出来,或印出来的效果跟自己想要的效果完全不一样,那无疑都是事倍功半,吃力还不讨好。所以技术是必须得掌握的。你有再多再好的想法,你做不出来,那也只能是空想。而我们总是把“刻”想得太轻松了,而真正实践于板子上时,才会发现,很多东西是刻不出来的,而刻得出来的效果却是稿子上画不出来的,刻得不好那是浪费了自己精心构思的内容,也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画面效果;刻得好了则等于是给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画再多的稿子,也不如用刀刻一张板子。
所以技术是基础,正所谓没有基石哪来的房子。我们在创作实践中,十分有必要进行技术层面上的训练,而且还要掌握好技术的运用。因为画面的艺术语言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这对版画而言,也是十分关键的,因为版画艺术语言的体现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三、结语
当我们在创作作品时,我们应该使我们的艺术作品让人感到有生命力,有灵魂,使人们能嗅到新鲜气息的艺术,而不是让人觉得我们是在一种材质上去雕琢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非常精致,但是没有灵魂。艺术精神层面的东西、内容层面的东西和技术层面的东西,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比在其间选择和取舍更有意义和价值。
注释:
①引用自《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研讨会发言摘登》见《中国版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编,2005年第26期
②引用自《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研讨会发言摘登》见《中国版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编,2005年第26期
③引用自《拒绝平庸--我看第17届全国版画展》见《中国版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深圳大学艺术学院编,2005年第26期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王宏力《黑白画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1年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
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深圳大学艺术学院主办《中国版画》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第26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