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艺术

中世纪兴起的复调音乐形式(中世纪时期复调音乐的发展)

2023-01-13  本文已影响 127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discant”与复调音乐的发展
  (一)关于“discant”
  “discant”一词为拉丁语,源于希腊语“diaphonia”。“希腊文‘diaphoina’意为‘分开’;在多声部中,它被定义为‘融洽的分开发音的合响’。”①在最古老的复调音乐文献《音乐手册》中,“diaphoina cantilena”(意为“分部唱的短歌”或“双歌”)和“organum”(意为严肃的歌曲或音乐作品)是同义的。不难看出,最初“discant”指的是类似于奥尔加农的复调音乐形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discant”的含义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而在这变化之中也暗含着中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与变迁。12世纪至13世纪是“discant”普遍运用的时期,但是中世纪的理论家对于这个词并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奥尔加农与圣马蒂亚修道院
  对于一个事物的追本溯源向来是件麻烦的事情。复调音乐的起源也不例外。尽管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奥尔加农(“organum”,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源于9世纪末法国的一本音乐文献《音乐手册》。但是仍然有些不同的声音存在,比如复调音乐的产生源于英国。这种观点似乎不无道理,毕竟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复调音乐文献是保存在英国的《温彻斯特附加段集》。
  7世纪末,英国主教奥尔德海姆首先将一个音符对一个音符的技法称为奥尔加农,并且认为这种手法在音乐礼仪上能够营造热烈的气氛。9世纪爱尔兰的经院哲学家约翰·斯考图斯·埃里金纳在其论著《论自然的区分》(De division naturae)中对作为技法的奥尔加农进行了说明,并且将多声部音乐提升到思辨性的、理性的音乐观念。可见,奥尔加农在早期的发展中也不是我们现在所认识的那样,它也在从某种模糊的技法向着一种成熟的体裁过渡。早期的奥尔加农是即兴的,没有预设好的理论与所谓的创作。僧侣们拿到圣咏后,便开始演唱他们认为和谐的奥尔加农声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圣马蒂亚修道院的复调创作。
  位于法国南部的安奎坦地区的圣马蒂亚修道院是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复调音乐的创作中心。“discant”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代替“diaphonia”原有的含义出现在笔者的视野之中。在圣马蒂亚修道院创作中主要有两类复调音乐形式,即花腔奥尔加农(又称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奥尔加农。同早期的平奥尔加农一样,华丽奥尔加农也是即兴的。但是第斯康特奥尔加农的创作完全不同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即兴的结构。确切地说,第斯康特奥尔加农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指导,第斯康特则作为一种风格来体现这种理论指导。
  (三)巴黎圣母院乐派中的第斯康特
  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成为“古艺术”时期。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创作的中心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同样,第斯康特在这一时期继承了作为其“风格”的含义。但是在体现这种第斯康特风格的技法中多了一种技法,即六种节奏模式的引入。如果说圣马蒂亚修道院的复调创作确定了“对位”在复调音乐的地位,为复调音乐技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圣母院乐派的成就便是以哥特式艺术的“动力因素”丰富了这种技法,开创了复调音乐的节奏模式体系。除了代表一种风格,第斯康特在这一时期还代表一种音乐体裁,即体现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体裁。这其中当然包括巴黎圣母院乐派的诸多成就:孔杜克图斯、克拉苏拉、经文歌。
  二、“discant”分析
  (一)“diaphonia”与“和音陪衬”(organum)
  “discant”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在12世纪逐渐从“diaphonia”演化来的。在12世纪之前,“diaphonia”作为“discant”的前身,其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同本文一开始解释的那样,“diaphonia”在多声部音乐中主要指两个分开唱的音乐形式。②从9世纪开始这个词与“和音陪衬”作为同义词经常混用。其意义主要指复调音乐的奥尔加农声部的音程使用。
  “和音陪衬”(organum)源于古希腊文“ορζανου”,有两层含义,一是古代一件特定乐器的总称,及中文音译的“奥尔加农”,但这个意义在中世纪后很少使用;二是指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中世纪拉丁化以后“和音陪衬”保留了原来希腊语的第二层含义,泛指多声部歌咏体裁总称及其鸣响的复调音效果。③这里又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音译的“奥尔加农”在今天所运用的含义和其早期发展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将“organum”等同于复调音乐,或者是以原有旋律为基础的“对位”声部。但是在中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和音陪衬”(organum)与“diaphonia”同是一种复调音乐的理论术语。作为音乐理论术语“和音陪衬”与“diaphonia”“在《音乐手册》中特指四度、五度、八度三个和音中的四度和五度音程的使用。后来,和音陪衬作为多声部理论术语的意思转为指向某个声部,但更强调在多个声部含义上和音陪衬声部的功能特征。”④在《音乐手册》中,将一系列的和音陪衬的法则称为“和音陪衬理论”。然而所谓的理论只不过是一些即兴的“允许”与“不允许”组成的类似于游戏规则的条目。这和有系统理论依据的“作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discant”的演变与复调音乐理论的关系
  12世纪“discant”一词得以出现。尽管从字面上来看“discant”是“diaphonia”拉丁语化的结果,但从本质上讲这两个词又有什么关系呢?“diaphonia”开始指的是早期复调音乐形式,后逐渐转变为一种复调音乐的写作法则。同样具有音乐形式和创作法则的双重含义在“discant”的身上又体现多少呢?“12世纪,蒙特佩里论文把部分歌咏定义为‘二重歌咏旋律’,指当时的新和音陪衬中给定的旋律由四度、五度音程伴 随,并构成快速对置的歌咏的作曲,突出两个声部的各自独立性。”⑤不难看出,“discant”从开始出现就代表了一种音乐风格,也就是我们通常音译的第斯康特风格(12世纪初期不具有节奏模式的)。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某种理论技法的意味。同样的,音乐形式的一层含义在古艺术时期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更普遍的还是作为一种音乐风格而存在着。既然作为一种音乐风格必然有音乐理论的支撑,这种创作理论在《西方音乐》(Musik im Abendland)中,称之为“新和音陪衬理论”。在“新和音陪衬理论”的基础之上,复调音乐形式出现了两种设置的方式:基本上音对音构成设置的对置歌咏(discant)和持续音上方花腔设置的和音陪衬。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斯康特奥尔加农和花腔奥尔加农。尽管在花腔奥尔加农的创作中仍保持着即兴性。但对置歌咏(discant)的创作则体现了“作曲”的意义。一方面不仅仅是因为新和音陪衬理论趋于系统化、复杂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记谱法的发展。这种能够记录下来,并且可以指导演唱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来进行演唱足以体现作曲家的意志,尽管这种意志仅仅是一种排列与组合。圣母院乐派将六种节奏模式的引入使“discant”作为一种风格的含义更为普遍,而表现出这种音乐风格的复调都可以统称“discant”。这一现象直到13世纪,有量记谱法的出现,新的作曲理论——节奏的系统出现,使原来只建立在单一的六种节奏模式的“discant”风格逐渐消失,有量音乐代替了“discant”原有的辉煌。
  由此可知,“discant”是建立在“和音陪衬理论”之上的一种音乐风格,也与“和音陪衬”共同具有复调作曲理论的意味,现在大多指古艺术时期有六种节奏模式参与的复调音乐风格,而体现了这种风格的音乐也可称“discant”。
  结语
  “discant”之所以如此“混乱”,主要是因为作曲理论的“混乱”。作曲理论的变迁导致了“discant”不断变化,这也就使复调音乐在理性的指导下一步步趋于完善、成熟。
  注释:
  ①②③④⑤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刘经树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11,4,5,5,4.
  参考文献:
  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刘经树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保罗·亨利·朗.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等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于润洋等 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陈小鲁 基督宗教音乐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

展开剩余(
安塞农民画获奖作品(安塞民间绘画特点对国产动画角色设计的问题和)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