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振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01
当下国内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图像叙事体现出了“真实”、“现场”和“个体化”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长期的电视新闻实践中形成,同时,它们与电视图像作为一种媒介的技术特点存在因果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时间”与“真实”的联系、“空间”与“现场”的联系、“形象”与“个体化”的联系。
一、图像叙事中的时间因素
图像叙事的时间因素体现了叙事“真实”的基本特征。人们在被动接受刺激的过程中,时间似乎总是被遗忘的。而在主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时间作为一种尺度则呈现出来。时间不仅仅是人们认识的尺度,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尺度。两种尺度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中体现在创作和接受两个不同的层面。
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图像叙事中,工作效率所蕴含的两个要素都与时间有关。在图像叙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值可以简化为一个时间的比值。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比值来衡量叙事效率。最通俗的讲,为讲述一个多长时间的故事花费了多长的时间?这个问题反映了叙事效率。在新闻报道中,图像叙事时间和事件时间的比例往往没有艺术作品那样夸张。但叙事效率依然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创作的重要尺度。与纸媒体的文字叙事相比,图像的叙事效率是较低的。因为电视新闻图像本身几乎都存在于时间之中,一般来讲,电视新闻图像都从点和段两个方面受到了时间的限制。所谓点的限制,是指电视新闻图像所反映的内容要发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所谓段的限制,是指电视新闻图像反应的事件都有一定的时间长度。
对于图像叙事而言,它的优势体现在,其叙事过程能最真实的接近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使用受众最熟悉的时间尺度再现新闻事件。这一点和新闻报道对真实性的要求在部分的层面上是具有一致性的。文字叙事只有形成陈述句型才有可能体现时间因素。而电视图像的最基本的单位是“镜头”,而所有的镜头都包含了时间因素,因为镜头本身是有时间上的长度的。大部分的电视新闻图像,每个镜头的叙事都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文字和图像的基本单位出发,图像叙事的时间因素体现了真实的基本特征。这种时间的真实建立在两种时间类型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钟表测量出的时间被恰当的被称为钟表时间或者客观时间。人们所感受的时间被称为心理时间或者客观时间。人们对事件的专注程度越高,其持续时间就会显得越短;对事件的专注程度越低,其持续时间也就显得越长。而在极度专注投入某件事情的时候主观时间就会消失殆尽。在这个意义上,主观时间可以作为判断价值的尺度而存在。新闻报道深度在传播效果上体现为受众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知与思考,这种效果是从质的角度衡量的结果。也就是说,当新闻报道能使受众完全投入到“某个时刻当中”进行一种思考或感动,那么报道的深度也就得到了显现。
2013年12月7日,《新闻调查——被遗弃的人生》通过大量的图像叙事报道了著名的“南京女童饿死家中”的案件。该期节目由法庭庭审现场图像和记者采访图像以交叉叙事的方式组成。庭审过程的再现使受众最大程度的体验了新闻事件的真实,其叙事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保持一致。节目开头展示了两个女童饿死家中的照片,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庭审现场的再现过程中,又播放了警察第一次勘察案发现场的录像,这时观众对图像的发展已经有了足够预期,进而成为一种愤怒与恐惧的强烈情绪。这时观众的心理时间是停滞的。节目适时地结束了案发现场录像的播放,给观众一舒缓情绪的时间。这种节奏感的运用很好的体现了节目在受众情绪调控方面的深度。
二、图像叙事中的空间因素
图像叙事的空间因素体现了新闻报道“现场”的基本特征。康德认为,“空间无非只是外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亦即惟一使我们的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现代技术使受众获得以新闻事件为对象的“现场”的体验。电视通过二维屏幕制造模拟三维空间,受众实质上在幻觉中体验空间的真实。电视是一种再现性的艺术载体,其再现的核心恰恰视觉空间。当然,在图像叙事中,电视再现的是时空与冲突的综合,而其中塑造“现场”的任务必须由空间的展示来实现。在电视叙事中,时间的变化也是通过视觉空间来实现的。于是在电视图像叙事中的空间因素是综合性的。
电视图像中的空间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环境空间与心理空间。在图像叙事中,环境空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通常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文地理特征等等因素。交代环境空间几乎是所有图像叙事首要的任务。美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在他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创造了“空间形式”(spatial form)这一极具活力的概念。他所谓的空间形式,是对文本的时序设置与情节关系的一种象征和隐喻的表达。他的研究指向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心理空间三个维度,从语言、结构与读者感知三个方面展开。对于电视图像叙事而言,电视画面是主要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以镜头为基本单位,是直接指向物体空间的;故事的物理空间对应上文所讲的环境空间,是事件发生的场所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综合;而叙事空间的最内在含义恰恰在弗兰克所说的第三个方面——读者的心理空间。读者心理空间的塑造依赖于语言和故事空间的综合。在图像叙事中,观众心理的空间体验通过视觉空间的暗示来实现。较之文字语言而言,图像语言的心理暗示更容易实现。
首先,电视图像叙事的环境空间塑造通过镜头景别的变化来实现。一般来讲,景别越近对观众的暗示程度越强,观众会对特写和近景中的事物产生更多的注意,同时从情绪上扩展自身的心理空间。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日常的视觉习惯。在图像叙事中,特写镜头常常用来表现主观性较强的情节,例如时间发展的高潮。而全景和中景则多用于静观的叙事方式。例如,在电视新闻报道的访谈镜头中,记者图像的景别通常会比被访者的图像景别更远一些。这就是在暗示,被访者是图像叙事的重点,引起 观众足够的注意。有时记者的图像采用以被访这为前景的方式拍摄以强化上述的暗示功能(图1、图2)。景别的修辞功能还体现在物体与画框之间的关系上。通过对镜头中人或事物位置的调整,可以暗示人物关系,反应人物心理和预示事件。
其次,图像运动创造了叙事空间的真实。梅洛庞蒂认为:当考察处于运动状态的身体时,我们能清楚地了解到身体是如何寓于空间中的,因为运动不仅限于被动地接受空间和时间,它还主地接受空间和时间,在其最初的意义中再现空间和时间,虽然其最初的意义已经消失在已经获得平凡的处境中。电视图像的运动使受众接近在场的体验新闻事件所处的空间,这种体验通过视觉图像的运动实现。没有那个特定角度的观察能全面的反应对象的空间信息。于是,图像运动创造了叙事空间的真实。
2014年1月25号《新闻调查——“雨人”们的上学路》中,讲述一名叫龙龙的自闭症孩子被学校拒之门外时,使用了一张自闭症孩子背面的照片,以校门为背景(图3)。这张照片由照片构成的镜头本来是静态的。但在剪辑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个画幅变化造成了拉镜头的效果。孩子在电视图像中变小,似乎距离观众越来越远。这对观众产生了直观的暗示作用,一种对孩子怜悯的情绪被这种运动唤起。这恰恰是运用了图像运动的规律,使受众的心理空间得到了足够的延伸。
剪辑是图像运动的最复杂形式。在电视新闻图像叙事中,剪辑是必须的。因为受到叙事时间的限制,新闻报道不可能展现事件的全过程。剪辑在内容上可以强化屏幕事件。打破认知时间的顺序,从空间上全面的认识事件发展。例如,《新闻调查》十周年经典之《第二次生命》,报道了一个母亲为自己患尿毒症的女儿捐肾的故事。该期节目报道了大约一个月左右的事件,节目时间大约四十分钟,采用了跟踪拍摄的方式。在节目的最后重点向观众展示了换肾手术的全过程。手术的全程没有解说词,是完整的图像叙事。在结构上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方法,同时向观众展示母亲的手术、女儿的手术已经父亲的手术三条线索,而且主次分明。在图像的运动方面,通过深度观看的角度,通过大量特写镜头的切换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图4)。
三、图像叙事的个体化特征
图像叙事的个体化,是时空因素的综合体现,是电视新闻报道中,通过图像叙述的事实都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这里的个体指的是一般性中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同时需具有典型意义,能表现出一般性的特点。而且,图像叙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经常参与到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论证过程中,作为直观和趣味性的内容存在。于是,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图像叙事的个体化特征通过具体特殊的事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趣味性的表述方式三个反面放映出来。
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通常由解说词和图像两部分组成,二者在叙事中的任务是明显不同的。其中,解说词承担了概括性和整体性的叙事。这种特征是图像语言的形式对内容的一种限制的结果。图像无法完成抽象信息的传递;直观的手段也难以客观真实的再现数量巨大的时空信息,于是在这种限制下形成了叙述具体特殊事件的特征。
例如,2013年11月30日《新闻调查——请让我这样离去》,该期节目报道了“安宁疗护”这个对于中国大陆来讲的新生事物。“安宁疗护”是医院针对临终患者进行的以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心理疏导为主的一种治疗手段。这个报道所涉及的事实很复杂,概念的内涵相对抽象、外延又涉及广阔的时空。于是新闻报道中的图像叙事体现了很明显的具体化特征。该报道的结构具有说明的性质。在报道的开头,节目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末期病人的相关事实。从患者、医护人员、家属三个层面较全面的介绍了事实。三个方面的信息分别由对三个人物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和采访来完成。这三个人物是具体的、个体的人,而其所反应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也可以发现,图像叙事中个体的事件不是随机选择的,都是能反映一般性的特殊事件,类似于文学理论中的典型。例如,上面案例中的患者代表、医护人员代表和患者家属代表反映了报道的一般性事实中的角色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使受众对之有直观的认识。
《新闻调查》十周年经典之《婚礼后的诉讼》,对一件强奸案进行了调查性报道,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是包办婚姻下举行过婚礼的夫妻。记者进行采访,目的是调查人们对强奸事件的看法。分别采访了当地妇联负责人、当地派出所民警、村民、受害者的亲属。这些被访者无一例外的都认为“不算强奸”,这和法律形成了冲突。这些被访这的选择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分别代表了妇女团体、法律的维护者、受害人的亲友等几个层面,这些本应与受害人和法律站在一起的人都站到了对立面,说明了传统习俗对人们根深蒂固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节目中出现的被采访村民全部都是女性。其内在语是“女性自身观点尚且如此,男性的态度可想而知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社会艺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