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社会不等于创新性社会。在当今的工业设计领域,设计的对象、设计的起点变得越来越模糊,同时社会问题、环境生态问题、设计教育问题等矛盾越发激烈,在此情境中从“造型设计”到“谋事设计”的工业设计思维方式转变是中国产业升级和工业设计教育变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以造型设计、新时代下工业设计遇到的问题为思考起点,探究新时代下工业设计的思维方式,延展出工业设计教育遇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策略,为以“谋事设计观”驱动工业设计产业转型提供设计学纬度的思考和参考。
关键词:造型设计;谋事设计;设计思维;工业设计
一、造型设计、文化与工业设计
(一)造型设计思想与文化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下了如下定义:“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①。一代代的造型设计活动,一年年的制造积累,从手工艺时代到现代工业文明,极大地释放了人的个性,人类文明也随着造型设计的积累而筑起了文化的大厦,然而传统造型设计思想对于其切断人的内心世界与传统文脉之间的关联而带来的文化脆弱同样不可忽视。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恰好对应着一种现代工业方式猛烈冲击着文化整体性的过程。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造型设计的冥思苦想。自古以来,造型设计思想下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共同组成了人类文明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机械生产和人文艺术不断地尝试融合,在最初阶段就是人为介入下的设计活动即工业设计。它是在工业生产的基础上满足人类审美需求。在技术手段上,造型设计思想所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任何时代的文明都无法比拟的;在审美精神上,造型设计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的工匠文化精神,使得人类的创造力和文化精神得以发展。如图1所示,设计、文化、思维、生产之间出现了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设计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同时思维活动和文化、制造之间又有着内在联系。人类的社会、生产、文化发生了巨大变革,一种强调无疆界、抽象化方式的造型设计理念在推进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同时,也将人类的文化、历史带入到另一种情境中,从而激发了现代工业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现代设计的行为和成果成为了人类社会近现代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又以产品设计的形式反映了文化的需求。
(二)造型设计思想对工业设计的影响
“造型设计”最早见于庄子的“伟乎哉,造物设计者”,随着时间推移“造型设计”一词用来表示具有创造性的活动②。张道一先生在《设计艺术十论》一书中将中国传统工艺、古代手工创作和现代工业制造在内的一切和“物”与“工具”相关的功能、造型以及审美都纳入到造型设计的范畴中,使得“造型设计”等相关概念被设计师广泛使用③。中国古代的造型设计方式主要强调手工匠的个人技术,其技艺多服务于王公贵族。现代意义上的“造型设计”概念出现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期间,其含义不仅包括了艺术家头脑中的创作思维,还包括设计师的造型设计思想。工业设计对于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满足其生活物质需求所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从工业革命到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的确定,工业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为普通社会阶层制造大批量的生活产品,而不仅是为王公贵族服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让造型设计为社会大众服务成为了可能。事实上,造型设计思想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影响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手工作坊生产向机器化批量生产的转移”。无差异生产的工业技术使得延续数千年的手工生产方式第一次转向“抽象化”,这种抽象是由技术的抽象与经验的抽象所导致的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去人性化”。第二阶段是“设计环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分离”。德国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后,造型设计思想衍生的设计行为已经成为独立的工作环节,造型设计的过程更加地细化,设计不再是造型设计过程很小的一个环节。粗制滥造的造型设计理念向精细化造型设计理念的转变为创造独立的设计思维与完善的设计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阶段可以称为“职业化的设计制度与传统造型设计观的剥离”。随着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职业化的设计师开始追求个性化与定制化的设计模式,与传统服务社会大众的造型设计观开始相剥离。正是这种设计思维转化中,作为精神个性体验方式的设计与作为普遍心理集合方式的市场需求之间出现对立与矛盾。与此同时,经济获利性的造型设计理念被放至最大。第四阶段则是“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己任的转变”。传统造型设计理念强调社会物质的丰富化,如“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就是最典型的造型设计观,让人们最大限度地追寻物质层面的享受。而过度的造型设计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因此社会明确提出设计应当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可持续性的生存环境,一种重新检视设计走向的新思考正在逐渐形成。
二、工业设计在新时代遇到的问题与转变
新时代的工业设计必须成为一种创新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交叉学科,对人类真正的需求负责。设计作为生产关系,一直在发挥着催化、引导、调整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巨大作用。因此工业设计应成为推动社会科技、文化和社会结构转变的集合创新粘合剂④。但是从德国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工业设计一直在强调大批量的造型设计和追求外观设计的花哨,在社会上制作了很多不安全、不当或者基本无用的产品。因此,创造人类合理的生存方式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而且还要形成合理的设计观,以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然而,当前经济全球化、消费个性化、资源匮乏,工业设计带来的物质生产过剩现象正影响了人类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工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必须要开始转变,要多关注产品服务系统,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围绕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以及可持续的生存方式。
(一)从“产品功能”到“产品服务系统”
20世纪后期,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美国兴起,从知识创新和产业服务化转型到新经济对工业设计的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知识加工替代物品加工、以服务替代制造的新产业主流范式越来越清晰,加速了服务型社会的形成。“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口号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不仅要享受产品功能,还需要体验产品一连串的服务体验和后续运营维护等。工业设计的价值开始变成由企业或组织与用户的共创行为来实现。如图2所示,基于产品服务系统,产品的价值由实体产品向使用导向、结果导向和服务导向开始转变,产品功能系统向产品服务系统转变。工业设计在经济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从专注于物到专注于价值,对于产品制造企业而言,依托产品功能制胜的制造商开始向依托全链路产品服务系统转型。例如德国知名机械制造商喜利得,在过去它向建造公司提供动力机械,后者会买下和维护他们的工具以便在项目需要时可以使用。这种所有权、物流和资产最大化的责任对建筑公司和员工而言都是一种负担。现在,他们构想了新的服务模式,即在他们需要时及时到达现场为他们提供工具,不仅卖出的是产品还有整套完整的服务体验。从生态的角度看,产品功能到产品服务系统的转变在资源上的成效是事半功倍的,因为好的服务体验模式通过提高产品使用率减少了资源浪费,让产品变得更加耐用,以便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做到价值最大化从而避免更多的闲置和损坏。
(二)从“以设计师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
工业设计从本质上来看,其产品和服务最终都是面向用户的,但在现代工业设计实际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卖方市场的场域中,对用户的关注十分有限,而主要聚焦于产品本身。虽然产品是经设计师之手为用户所用,但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的还不够。这一现象是工业设计初期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在未来的工业设计中需要转变的思维方式。随着消费时代的快速来临,产品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必然会受到市场的青睐,这些变革都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设计师为中心的工业设计理念正悄然地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变。
(三)从“过剩制造”到“可持续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和人口激增等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传统造型设计理念下的工业化大生产造成了物质需求过剩的现象⑤。工业设计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平衡,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设计师在产品设计时尽量采用可回收材料,抛弃矫揉造作的奢华外观造型,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形式更加简洁,并且把重点放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上。同时,工业设计不应该仅仅遵从“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类商业模式,通过外观款式的变化诱导用户过度消费,使整个社会需求处在一种过度制造的层面。生产制造过剩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生态的不平衡,工业设计在社会发展之初强调大批量的产品设计制造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的,随着时间推移工业设计在新时代遇到了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等问题,设计聚集点也会发生转变。工业设计思维从“过剩制造”到“可持续设计”的转变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设计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在改变。
三、由谋事设计思维探究新时代工业设计思维方式
设计不仅是对“造型设计”的诠释,更是对“谋事设计”的演绎,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工业设计领域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最先提出了“事理学”方法,强调设计过程需要进行分析、归纳发现设计对象的本质,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所谓“设计事理学”就是把“谋事设计”作为设计的重点,从最初的“造型设计观”到“谋事设计观”反映了设计的思维方式也在转变⑥。如图3所示,从广义来看,“设计事理学”从“人”“物”“事”三个纬度去探讨设计的方向,发现三者之间内在的联系,运用设计学思维打破三者之间的壁垒,提出基于设计事理学的概念设计思路。而传统的造型设计理念下的设计观更多地关注于“物”这个概念。忽视了“人”和“事”在设计中的作用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设计的产品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重视功能忽视服务、过度设计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
(一)造型设计思想与谋事设计思想的结合
当今社会,我们的生产和消费对人类生存所构成的威胁似乎比战争更大。对此,设计师正在探索前瞻性和回溯性的设计策略。造型设计思想与谋事设计思想的结合是设计师在探索设计策略中的一条可行性思路。如借助设计事理学中对“人”和“事”关联性的分析,设计师需要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从中他们不仅研究设计发挥作用的社会化背景,而且研究材料和制造方法的选择所产生的更广泛的影响。这些分析成为设计事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在可行性研究中设计师提出实施他们计划的最佳方法。通过上述分析得知,谋事设计的核心应该从“人”和“人的活动”入手,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系统性地结合内部因素和外部限制条件。而造型设计思想是从“人为物本,物因人用”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造型设计思想中,不仅注重物的实用性即功能性原则,还强调“寄情于物”的设计价值观,使造型设计活动成为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双重载体⑦。因此造型设计思想中的“寄情于物”中的“情理”层面就是对单个物以外的因素进行的思考,涉及到人类的情感、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但是造型设计中对此部分的强调相对弱化了许多,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对产品功能性的思考。当今社会设计的对象不再是简单的物化层面,更多的是关于“事”的理解,就是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设计策略。这里的发现问题就是用户研究方法学,分析问题强调的是通过设计思维的介入来解决问题。
(二)谋事设计对新时代工业设计的影响
谋事设计强调,设计活动开始前要尽可能充分研究人的需求、使用环境和限制因素等,从人的使用场景、使用过程、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确定最终的设计思路,这个过程就是研究“事”的过程。因为“事”指的就是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和行为互动,所谓“理”指的是遵循社会科学发展规律。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到20世纪中期的工业设计都忽视了“事”和“理”的研究,它们一味的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和“设计商业化”等设计原则。在这过程中并没有把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规律纳入到工业设计考虑的范畴中,把社会学和设计学割裂开来研究。实际上对人类生活方式的研究是对工业设计本质的认识,因为工业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设计人类更合理的生存方式。随着“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的推波助澜,工业设计的造型设计理念在20世纪中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工业设计服务于商业经济,以功能的迭代加速设计作品的更新换代。因此,在20世纪中后期社会环境生态问题、文化冲突、资源匮乏都伴随着社会发展而越发激烈。谋事设计在新时代下对工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工业设计不应该简单地把“功能”和“形式美”作为设计的唯一评价标准⑧。谋事设计对工业设计发展最大的影响就是把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利弊纳入到工业设计评价体系中,并且是重要的评价标准。追根溯源,工业设计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那么谋事设计强调的“合理的生存方式”设计就是工业设计应该思考的问题。从社会层面对工业设计的再思考必然会带来设计教育的变革,从手工艺人到产品功能造型设计师再到产品服务创新设计师,社会对设计师的定位和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谋事设计思维对现今社会中工业设计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把“谋事设计”的思考方式融入到工业设计造型设计理念中,寻找更加符合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策略。
四、总结
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方式。工业设计已然越来越接近其本来的意义,为人类更好的生存方式而设计。设计思维的转变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从传统的造型设计思想到现代工业“造型设计观”的转变让工业设计变得更加贴近制造层面,再向“谋事设计观”的转变更加贴近人和社会层面。然而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善其事”,“利其器”只是手段,因此造型设计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谋事设计。从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将重新聚焦于服务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特别是从谋事设计的角度关注人类活动、生态变化、社会关系等方面。从设计领域方面看,工业设计逐步从产品造型、功能叠加、形式美拓展到对产品系统的设计、服务产业链的设计、信息互动的设计、组织关系的设计等。从工业设计教育方面看,设计教育者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更加注重让学生成长为工业设计的管理者,让学生去理解谋事设计观在设计思维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这样设计的思路才会被真正打开,创新性的想法才能涌现,才能更好地让工业设计驱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道一.DESIGN:返回起点再出发——《设计艺术十论》序[J].设计艺术,2006(12).
[3]李砚祖.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J].设计艺术,2006(2).
[4]柳冠中.设计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2004.
[6]许平.潘琳.绿色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7]柳冠中.急需重新理解“工业设计”的“源”与“元”[J].艺术百家,2009(01).
[8]舒湘鄂.设计事理学与非物质设计的比较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9]〔美〕NathanShedroff.DesignistheProblem:TheFutureofDesignMustbeSustainabl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6.
[10]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刘敏婧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返回设计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