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其名而有其实”,它们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及政治社会化教育等途径,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美国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美国高校在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熟完善,比较注重隐性教育方式,学生事务管理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良好。虽然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教育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进一步深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关键词:美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启示
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似乎是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绝非中国特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样存在。世界各国只要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别和斗争,就必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事实,这是世界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像教育这样起如此重大作用的社会事业是不被允许在某一政体下任意游荡的。”[1]
一、“无其名而有其实”的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是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化的国家,自建国开始就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使国民的价值观与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趋向一致。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最早提出“公民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合乎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态度,明确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权利,使学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合格公民。从课程名称上看,美国高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表面上无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实际上巧借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教育等名目,巧设各种隐性和显性渠道,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搞得颇有成效,在培养合格公民、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1790年,美国出版了最早的关于美国历史、美国政府的教科书,并要求学校开设公民教育课,宣讲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19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二战结束后,美国历届政府都重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政治观、价值观教育视作高校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培养“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民主公民……道德上成熟的人”[4]。20世纪50年代,美国高等院校大力贯彻由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的《国防教育法》,强调美国的安全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国防安全是青年学生职业发展和实现人生美好理想的前提条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高校中推行各种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社会行动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分析模式、价值澄清模式、关怀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构建模式和完善人格道德教育模式等,均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5]20世纪80年代美国组织一批著名学者编写了《公民教育》通俗读物,要求学生了解道德标准,关注当今社会伦理问题,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关注国内和国际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6]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克服美国社会严重的道德滑坡和信仰危机,美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新品格教育的浪潮,聚焦青年个人品德培养,以勇敢、诚实、自律等美德教育为核心内容,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培树道德榜样等方法和手段,帮助青年塑造良好道德品格。[7]里根政府内阁成员、教育部长贝内特曾经强调:必须培养学生富有活力的民族精神,继承和恢复美国人民勤奋努力的传统品质,强调知识技能传授与道德品质教育互相促进,激发学生进取精神,努力培养学生忠诚善良、正直公平、爱国守法的优良品质。美国政府对高校在职教授进行十分苛刻的政治和道德筛选,把政治和道德教育纳入师范教育内容体系,保证道德教育的良性循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十分关注大学教授的价值观倾向,《在希望和历史之间》一书中直面美国当下教授群体的现实,毫不忌讳地纠正了“教授价值观在高等教育中无关紧要”这一错误观点。[8]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与时俱进,越来越重视大众传媒在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互联网络和手机终端等,它不仅能传播政治信息,宣传政治思想,而且通过文学、艺术等各种非政治形式对国民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教育。美国著名政治学者阿尔蒙德曾断言:“受控制的大众传媒可以是形成政治信念的一种强大力量。”[9]大众传媒已成为当今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大学生中确立、传播和深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熟完善。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和发展,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由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等一系列内容组成的体系架构。政治教育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通过美国宪法教育,继承宪法价值信条,把培育好公民作为高校的最终目标之一,倡导大学生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美国高校长期开设美国政治制度、美国文化等课程,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主、自由、法制和人权的教育,将西方主流的政治价值观深入到大学生脑海中,因为统治当局知道,“任何社会,为了能存在下去……必须紧密地围绕保持其制度完整这个中心,成功地把思想方式灌输进每个成员的脑子里”[10]。高校通过开设国情和历史课程等来加强美国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美国新移民塑造成忠诚的美国人,实现“一个人要么是百分百的美国人,要么根本不是美国人,不存在对美国一半的效忠”[11]。“历史可以使任何国家享有合法地位,并且能够唤醒公民的爱国热情”[12],所以,美国一些州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高校必须开设美国历史等相关课程,如阿肯色州和俄克拉荷马州法律都规定该州大学生必须学习《美国历史》课程;加利福尼亚大学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把《美国历史》作为必修课,学生若拿不到历史课程学分则无法获得学位。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分析,可以强化大学生忧患意识和国家观念教育,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时刻捍卫美国的地位和权威。美国是宗教信仰多元的国家,宗教与高等教育紧密结合。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将宗教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13]借助上帝的名义向高校大学生渗透和灌输符合资本主义主流价值的宗教理念,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有20多个州制订法律要求州属高校开设伦理道德课程。联邦政府每年都会拨款超过3000万美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伦理道德教育,各州也都设立了专项资金。例如,哈佛大学在通识课程中专门开设了伦理道德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真理,为人要仁慈、虔诚和正义,生活要节制和俭朴。另外,美国高校还设置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聚焦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问题,教育学生抵制并克服功利主义倾向,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同时,美国高校将课堂伦理道德教育与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紧密互动的道德实践教育体系。(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隐性教育方式。美国高校的“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而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追求教育方式的渗透性和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美国高校虽然没有专门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借助“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教学对学生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即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教育。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通识课程,它是以宣扬西方价值观为核心、以人文社科类课程为主渠道、以公民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跨学科综合教育,如《现代政治制度》《美国政治制度》《当代世界史》《世界文化传统》等。通识课程“在利用西方优秀人文传统影响学生智力和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塑造学生的美国式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14]。美国一些政治学教授在全校范围内宣讲美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并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培养政治认同感、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无论是人文领域、社会科学领域还是理工医学科,都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民主自由理念和爱国主义精神,都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同时,美国高校还在不同专业中开设了相应的伦理课程,如在工程专业开设《工程伦理》必修课程,对学生进行工程师道德责任教育,并“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尊重个人、宽度异己、保护环境及道德上的诚实”[15]。许多高校开设了《职业道德》《公民与法律》《大学生伦理》等课程。从名称上看,这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色彩比较浓郁,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尽量避免强制性灌输,鼓励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用讨论、商量和探究的方法代替强制性灌输,通过积极引导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在德育和公民课中注重学生对人的关注和对做人问题的理解,倡导学生“健全的人品,广博的见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建立大世界而非小我的崇高的理想,以及训练扬善惩恶的信念,致力于全人类的幸福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决心和意志”[16]。(三)学生事务管理职业化、专业化。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事务(studentaffairs)管理工作,并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运行机制和理论体系。所谓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17]。从工作职能上看,学生事务涉及学习指导、学生组织管理、学生注册管理、心理辅导、宿舍管理及职业生涯指导等环节;与此相对应,高校都设置学生办公室、学生服务中心、招生就业、心理咨询、住宿生活等咨询和服务机构,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副校长助理协调管理,全面负责学生学业工作。高校下属的二级学院中都设置学生事务工作办公室,配备学生事务管理者(schoolcounselor),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咨询、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高学历化发展趋势,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门槛较高,至少要有硕士学位,有些岗位还要求必须有相关博士学位。例如,在哈佛大学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专职人员有14名,其中10人有博士学位,4人有硕士学位。[18]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个性化发展,主动服务学生,指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除了做好学生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住宿生活等常规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性教育咨询、投资理财指导、残障学生服务和学生申诉等服务。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学生事务办公室工作按专业分门别类进行,功能分工细,工作针对性强,设有学习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生活辅导员、职业规划和咨询辅导员,涉及医疗卫生、营养健康、创业就业、经营管理等领域,专业化程度十分高。美国高校设有学生事务专业协会,目前除全国性的二十多个专业协会外,地区性的学生事务专业协会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全国性学生事务协会有3个,即全国学生人事管理者协会(NASPA)、美国高等院校人事协会(ACPA)和全国女院长、女行政官员和女顾问协会(NAWDAC),并且大多数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加入了ACPA。这些协会具有指导性和研究性功能,定期在专业期刊上发布研究成果,提供发展课程和专业培训,制定专业准备和实践标准,及时为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解决疑难问题。[19]
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美两国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就决定了两国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也决定了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虽然中美两国在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教育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和职业生涯指导课落实得较好,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明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来承担,绝大部分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些课程的教育。然而,与美国高校相比,我们大学生的公民教育显得还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增设法制教育课程,把它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中,让所有专业学生来选修;开设《宪法学》《法制思想史》《经济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等课程,并邀请著名法学专家解读党的全面依法治国政策和精神,以使学生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宪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集中精力开发校本课程,编写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型法制教材,建设一批法制教育实习基地。总之,要通过法制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始终贯穿公民责任教育思想,树立“做一个优秀公民就要勇于承担责任”的观念。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和自由的辨证关系,树立“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事情”的理念,懂得“制动性能良好的汽车才能跑得更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理性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适当开设《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政治学概论》《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时事政治》等政治理论类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政策走向;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社团内容,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崇尚个性自由,张扬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和地位;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考察农村和社区村民(居民)自治活动,了解和体会中国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励学生竞聘班干部,参加学生会干部竞选,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和辩论赛活动,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提高学生政治效能感和自信心。(二)进一步深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显性教育为主,忽视隐性课程和渗透性教学环节,主要途径是依靠教师生硬的说教和灌输,不太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具有显性教育的特点。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渗透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力图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培塑的目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真理,但这些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和接受则需要科学的方法,切不可“简单生硬地把政治灌输给尚未准备好接受政治的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20]。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难忘的课堂,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应增加社会调查、现场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让大学生通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轻松愉快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教育之中,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各学科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21]“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职能融入到全部人才培养体系中,渗透到所有课程和环节的全过程,进一步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拓宽“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课程思政”不仅仅体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还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第二课堂”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三课堂”。因此,我们不仅应当将“第一课堂”的育人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所有专业课程,进一步挖掘“第二课堂”中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而且还要在校地融合机制下进一步提升“第三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促进“三个课堂”的有机衔接。[22](三)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辅导员专业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有学者研究认为,一个较为成熟的专业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专业知识和教育、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社区的支持和认可、自治。[23]依照六个条件来观照,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离专业化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应如何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呢?首先要对辅导员职业进行合理定位。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践行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引者。辅导员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full-time)的工作职业,应该拥有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导员工作对象是一群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要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对他们给予指导和帮助,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很难保证实效的。辅导员崇高的政治职责和艰巨的工作任务决定了它不是一般人随随便便、想干就能干好的职业,必须根据一个社会成熟专业的标准,努力使辅导员具有专业的特征和属性,成为一种终身职业。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不断稳定辅导员队伍,做好辅导员招聘工作,筛选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员进入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逐步使辅导员成为高校的主流职业。工作有专长,学业有专攻,要鼓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成为专家;积极创造条件在高校中设置学生事务管理专业,授予教育学或管理学学位;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职业培训计划,包括新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和所有辅导员的业务培训,筛选骨干力量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进修,学习国内外名校先进的学生工作理念;加强辅导员职业技能训练,定期举办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经常性开展辅导员工作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探索辅导员职业成长规律。
作者:鲍婷婷 许依帆 单位:1.台州学院商学院 2.湖南理工学院政治与法学学院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