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官统治,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同时,在理论上有儒家、道家、兵家、法家和佛教的丰富典籍,其中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的国家管理、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渊源。
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至今没有公认的概括,笔者想做一番大胆的尝试。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体,兼容了道家、法家、兵家的哲学,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十个方面,而刘鹏凯的“心力管理”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管理哲学,成为中国哲学式管理的最好样本。
1.“人性本善”,以德服人的管理哲学
人性假设是管理哲学的基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性恶论、性善论、性无善恶论等许多主张,但占主流的是儒家的性善轮。与这种人性假设相对应的管理哲学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亦即施“仁政”。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德服人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你的下属,爱你的子民,“以至仁为德”(苏轼《道德》)。汉朝刘向提出:“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刘鹏凯正是这样做的。他相信员工的善良本性,从这一点出发,他致力于把每一位员工培养成优秀员工。他千方百计地通过细节和案例教育员工,以致于发明了“磨合法”“五道法”“短信法”“春雨法”“眉批法”“园丁法”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员工犯了错误,他不是一罚了之,而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其认识错误,自觉改正。员工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老板的一片爱心,起到了以德服人的效果。
2.“载舟覆舟”,以民为本的管理哲学
儒家主张“民贵君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哲学高度论证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贞观政要·行幸,魏征》中指出:“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以水与舟的关系作比喻,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民本哲学的内涵——不是领导者决定被领导者的命运,而是被领导者最终决定领导者的命运。“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中国传统的管理理念,也是心力管理的价值基础。
刘鹏凯在《我的心力管理之路》中写到:古人云,人之力发自于心,心旺则事盛。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人心的力量。家和万事兴,兴盛靠的是心,要有心,用心,真心,诚心,全心。一个企业,当员工感到企业就是我的家时,员工就不会是“飞鸽牌”,他们就会吃了称砣铁了心,把企业看作“永久牌”,就会把企业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
用刘鹏凯的话来说,心力管理就是人心工程,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员工:员工买了摩托车,他要送一顶安全帽;员工孩子上学了,他要送笔助学金;员工家里来了客人,只要提出,他就派车接站,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黑松林就是一个大家庭,刘鹏凯不像老板,而更像一个慈祥的家长。
3.“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管理哲学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传统,因为他们认为“争利”是天下祸乱的根源。荀子说:“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解决办法有二:一曰“礼”,即制度约束; 二曰“义”,即道德教育。
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孟子则更明确地提出:“见利思义,义而后取。”在任何利益面前,先应思考一下:这个利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符合社会正义,是则可取此利,否则应断然拒绝。这就是“以义制利”的管理哲学。
黑松林的文化营销就是“以义制利”的实现方式。这里的“义”就是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
1996年的秋天,安徽发大水,铜陵市某化工厂的仓库被大水淹了。这时,“黑松林”的一位销售人员正好在铜陵,闻讯后立即赶到厂家。他一面帮助把仓库里的胶一一搬到高处,一面打电话将情况汇报给厂长。刘鹏凯得知后,马上派一名副厂长带着百十桶新胶第二天就赶到这家化工厂并诚恳地说“刘厂长知道你们厂受了损失,现在正是需要赶快抢时间出产品的时候,我们是协作单位,有义务帮助你们共度难关,这一百桶胶不多,先解燃眉之急,你们安心抓紧生产吧。” 这家化工厂从厂长到员工常常说起“黑松林”一百桶胶的故事,他们说,现在锦上添花的事随处可见,像这样雪中送炭的企业却不多。
在黑松林的内部管理中,同样是以义制利,以黑松林的愿景、核心价值作为“义”的标准,以此来制约和指导内部的利益分配。刘鹏凯与员工之间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兄弟和朋友的关系,老板关怀员工,员工献身企业。员工们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处处表现出主人翁精神。有一次,台风“麦莎”犹如怒吼的雄狮,咆哮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许多员工提前上班,自动地投入到抢险工作中来:有人在清理被风刮跑的空塑料桶,有人在拣四处吹来的垃圾袋,还有人在用木棍支撑着吹歪的树木。在车间楼顶的天台上,车间主任小丁正和两个年轻小伙子一起,用绳子将吹鼓了的大喷绘广告牌拉紧、固定,这场面如果用相机定格,就是一幅群情激昂的《战台风》。
4.“民无信不立”,以信立业的管理哲学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王安石指出:“信者不食言以从利”,领导者不能为利益所诱而丢掉诚信。“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东周列国志》)战胜敌人,只是一时的功劳,而保全信誉则万世受益。这种以信立业的哲学,至今不仅是中国治国理政的信条,而且是中国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的法宝。
目前许多小企业在“假冒伪劣”上面做文章,实际上不过是饮鸠止渴。黑松林恰恰相反,把诚信看作自己的生命。刘鹏凯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虽然是个小厂,但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态度、做人的准则一定要坚守诚信不欺的原则,决不能被人家小看,不能当奸商。每一位黑松林人要牢牢记住:我们的产品是有保质期的,但我们的服务、我们的诚信永远没有保质期。”
诚信经营贯穿黑松林的始终,渗入每个员工的意识中。 有一年腊月二十六,黑松林的职工清理完库存,准备过年了,没想到下午办公室突然接到合肥一个客户打来的电话,对方非常气愤地说他们在一桶胶里发现了一根化纤丝(是生产过程中带进去的),他们怀疑这批产品有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当时已经6点多钟,职工都已经下班,刘鹏凯听说后,立即通知全厂所有人员回厂加班,深夜,带上300箱货直奔合肥。到达这家工厂门前时,客户的领导和员工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话,就将人家厂长连夜叫来了,而且还带来了300箱产品。他们为黑松林这种精神所折服,不但没有退货,还将300箱胶也都留下了。那位厂长说:“你们如此讲诚信,今后非黑松林的产品我们不用” 。
5.“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的管理哲学
为政或管理任何一个组织,如何保持管理的平衡和谐?中国自古就主张刚柔并济,软硬兼施。所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就是这个意思。
宽猛相济,带好队伍,总会碰到一个问题——奖和罚的实施。古代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形成了共识——必须赏罚严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实行这一原则的光辉范例。唐太宗李世民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的原则:“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贞观政要》)这一哲学应用最为广泛,至今方兴未艾。
刘鹏凯的心力管理是运用宽猛相济管理哲学的典范。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必须制坚定地执行奖罚条例,刘鹏凯有功必奖,有错必罚。在黑松林,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出了问题秉公执法,摆到明处,不搞暗箱操作。但是他知道罚款不是目的,使违规者汲取教训才是目的,只要当事人真正认识到错误,诚心改正,他常常把所罚之款退给本人,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把执法之严与关爱之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宽与严之间的巧妙把握,是高超的领导艺术。
6.“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管理哲学
道家有许多辩证的观点,对中国的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崇尚水的哲学,在管理哲学上可谓独树一帜。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优势在于“善利万物而不争”,甘愿放下身段,自居低处,而取得道义上的优势。也正因此,“夫莫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这句话,提出了“以不争为争”的策略思想。在国家或企业处理外部关系、树立良好形象时,“利他”和“不争”应该是两面鲜艳的旗帜。“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水是无比柔韧的东西,但其生命力极强,任何坚硬物体都无法抵御。所谓“水滴石穿”,形象地说明了水的威力。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莫如水也。我们可以把这种哲学叫做“尚水哲学”。
在管理中的应用就是重视“柔”的一手,大力发挥思想教育、道德感化、理念认同、文化育人的作用,春风化雨,取胜于无形。这就是软实力的巨大作用。黑松林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企业硬实力不足,怎样与大企业抗争呢?唯一的选择是“以软补硬”,靠软实力取胜。心力管理就是靠提升企业的软实力 ——通过人本和心本,发挥出思想和人的威力,最后实现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竞争的实际优势。对内,黑松林把员工摆在主人的位置,尊重、关心、爱护,用这种家庭般温馨的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弥补了地域的偏僻、薪酬缺乏竞争力等弱点,这是“尚水哲学”的成功典范。
黑松林在对外经营中,熟练地运用“以不争为争”,处理好了与经销商、竞争对手和一切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体现了以柔克刚的威力。显然,这是以软补硬,靠软实力取胜的竞争模式。
7.“执两用中”,崇尚“中道”的管理哲学
儒家学说的另一个哲学命题是“致中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 达到中和,天地各司其职,万物能共同生长共同繁荣,实现天地物的和谐、“天人合一”。
中,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即和谐,和为贵。“和”更多的是“中”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应用。不偏不倚就是“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对于他人,对于下级,要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优点,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人向善,凝聚人心,保持和谐的氛围;在处理问题和纠纷时,要清楚事物的两个极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恰当把握“度”而不走极端,力求公平公正。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管理者都应该在效率与公平、宽与严、短期与长远、精英与群众、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质量与成本、继承与创新之间,统筹兼顾,不走极端,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中道”至今仍是中国管理在方法论上的一大特点。黑松林的心力管理正是这样做的。
心力管理的实质是搞好经营管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兼顾效率与公平、宽与严、义与利、质与量、人的使用与培养、企业效益与人心向背等相关因素。刘鹏凯是把握和善用“适度”领导艺术的大师,心力管理是处处探寻“和谐管理”的心路历程。和谐既是心力管理的目的, 也是心力管理的结果。在黑松林,你可以感受到人与人的和谐,也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既是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和谐的大家庭,又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巧的小花园。
8. 道法术势,并用互补的管理哲学
在中国的管理史中,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主张,在管理要素方面,可以概括为道、法、术、势四大要素。
所谓“道”,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这里“道”指客观规律;而儒家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指管理主张、道德、信念和价值观,我们取后者的定义。
所谓“法”,包括法律、法规、制度和行为规范,既包括了法家的“法”,也包括了儒家的“礼”的内容。
所谓“术”,韩非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术与法的不同在于,法是公开的,术是隐蔽的;法是臣民所共同执行的,术是君主所独自掌握的,是方法、手段,包括计谋和权术。
所谓“势”,主要指君主令行禁止的权势,同时也指造成某种事态的客观形势和发展趋势。法家较多地把“势”理解为权势,儒家则更多地把“势”理解为客观形势,主张“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宋·苏轼《审势》),做到“因时立政”(宋·苏洵《乞裁损浮费札子》)。
法家是法、术、势的主要倡导者,在“法”、“术”、“势”三者之中,“法”是最根本的,但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相辅以为用。而儒家历来主张 “仁政”、“德治”,更多地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是以“道”为中心进行管理的。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里的“道”,就是“正当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意思。当然,儒家也同时不同程度地主张“审势”“崇礼”“明法”,宋朝苏洵明确提出“约之以礼,驱之以法”。从现代的视角来看,礼与法有相近之处——他们都属于人们的行为规范,泛而化之,可都归并为法。儒家在管理方法上也有许多建树,大体上属于“术”的范畴。宋朝欧阳修说:“取士之方,必求其实;用人之术,当尽其才。”纵观中国历史,历代统治者大多是道法术势并用互补,而以道为中心。至今,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仍是如此。这一管理哲学可谓深入骨髓。
心力管理显然是以道为中心的管理,“以文化人”是心力管理的精髓,同时配合必要的制度和法规,运用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并注意审时度势,乘势而为。也就是说,是典型的“道法术势并用互补,而以道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9.“修齐治平”,修己安人的管理哲学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道德在其管理哲学中处于关键的地位,而伦理道德的推广则必须从领导者修身做起。修己的目的在于安人,安人的前提是修己。《四书·大学》中有一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这就是著名的“修齐治平”理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在社会上推广优秀的道德,必须从“修身”开始,然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成是紧密联系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管理思想。《淮南子·主术训》把修身具体化了:“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判断。”即清淡寡欲、清正廉洁、宽容大度、仁慈民主、公平正直,是领导者加强修养的重点。
心力管理正是从刘鹏凯的修身开始的。刘鹏凯的自我修练,有一个两步曲:—第一步是“心视”,第二步是“心动”。
刘鹏凯说:“善思生善果,恶思生恶果。我用‘心视’的方法透视经营,透视人生,不断拷问自己。”通过内视,刘鹏凯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以及许多不恰当的想法,如:最初,刘鹏凯认同世俗的想法——企业就是为“赚钱”,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又觉得这种想法有许多矛盾,通过学习而达到“心动”,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崭新的价值观,从而进入“自胜”的境界。他说:“中国有一句成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么?其实屠刀就是你的自我。在工厂你举着那把‘屠刀’,要征服这个,要征服那个,内心是个什么滋味?反之,如果你放下自我,立地成佛,心静如水,忘我利他,你就会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有一种如释重负的久违轻松。你还是会找到了‘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的真实的道理,沉浸在众心合力工作的快乐之中。”这是刘鹏凯苦修心力的真实写照。
刘鹏凯的修身借助五个平台:
一是读书是营养心灵的平台;
二是参观是开阔眼界的平台;
三是交友是思想碰撞的平台;
四是写作是理念升华的平台;
五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平台。
10.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在分析研究了宇宙各种事物的矛盾,找出了人、地、天、道之间的联系之后,所作出的论断。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客观性,“道法自然”就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此乃道的本质。
依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 “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状态,因此道家提出了一种管理哲学——“无为而治”。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做,而主要是指处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而要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无为而治”不能理解为消极无为,恰恰相反,它的目的是“无不为”,以“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君的“无为”,导致的是民的“有为”(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也就是说,放手让民去“有为”,不乱干预,就会事半而功倍。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本意。历来将“无为而治”看作是道家的主张,而将这四个字首先提出来的却是孔子。子曰:“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为何说舜能无为而治呢?《大戴礼记·王言》中,子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正因为舜能任用禹、皋陶等贤臣,才能够“不下席而天下治”。故而儒家无为而治的含义在于任用贤才,充分授权,众贤有为,则君可无为。这种无为而治的管理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远古的舜,汉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都是无为而治的典范。
在当代中国,许多企业家把“无为而治”奉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文化管理模式中,企业凭借优秀的文化,以及成功地“以文化人”,各级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各司其职,自觉主动地按企业的要求去行动,做到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主要领导者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了。
刘鹏凯在黑松林采用的就是接近“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所谓心力管理,就是通过对员工心力的发掘,使各项工作取得不竭的动力,员工众志成城,自觉奉献,实现生产经营的“自动化”;同时,刘鹏凯对下级高度授权,以致于在黑松林,老板在与不在一个样。通常,刘鹏凯大部风时间在外出差,而企业经营管理井井有条。
总而言之,刘鹏凯的心力管理不仅体现了现代管理的优秀思想,而且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管理哲学,是中国式的现代管理,而黑松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管理盆景“。
作者:张德 来源:上海企业 2015年1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