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从分析我国翻译事业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观点,认为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而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的翻译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 发展 ,翻译院系和翻译研究机构在一些高校相继建立。2006年春, 教育 部批准在部分高校(复旦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试点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科体系的健全与发展,不仅是翻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经济 、 科学 与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1翻译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任何一个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凸显“应用”特色。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正是秉承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翻译历来是国际交流与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政治 、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种国际会议日益增多,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人,迫切需要将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去了解、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地不断掀起“
3传统外语专业教学模式不适合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人们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认为凡是学外语的人都会搞翻译,忽视了翻译人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确有一部分人通过自身的进修和努力能够胜任翻译工作,但并非每一个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当翻译。因为这两个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根本的差异。
从教学目标来说,传统外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中,“译”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或检查学生的外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翻译专业教学则从职业需求出发,把翻译操作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突出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上的口、笔译技能训练,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教学内容来说,传统外语专业主要学习语音、语法、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用这些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能够用流利的外语来表达思想,但却不一定能够胜任翻译工作。翻译专业则主要学习如何借助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来对原语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并用译人语将所理解的信息表达出来。翻译专业培养的是全才、通才,特别是笔译,提倡一专多能,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涉及文学翻译,也要兼顾社会、文化、科技、 法律 、经贸、 金融 等方面的翻译。我校外语学院在安排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翻译课教学内容时,就把普通翻译教材与经贸翻译教材进行了嫁接,以增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商务或经贸翻译打下基础。另外,双语转换机制还涉及到语言学、心 理学 、认知学、信息论、跨文化等多种学科,教学中应适当补充相关的内容。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说,传统外语专业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利用 现代 化 教育 技术和教学资源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翻译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则是双语交际环境,训练学生用一种语言来理解信息,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相同的信息。翻译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为学生适应社会、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广阔的空间。口译课程可采用课程研讨、口译现场模拟或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 电子 信息技术,如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备,还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口译人员为学生授课或开讲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完成不少于100小时的口译实践。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即院系承接各类文体的翻译任务,学生课后翻译,教师课堂讲评,加强翻译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10万字以上的笔译任务。
4结语
社会与 经济 的 发展 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不仅是翻译专业设置的理论依据,也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现实的教学实践基地。社会急需口、笔译实践人才,因此各类外语院系应把握住这一契机,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形成鲜明的翻译专业办学特色,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