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思想政治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中国古代文论论述题题库)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 45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摘要:指瑕作为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指出作品或文章写作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本文从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类型与方法、意义与有效性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归纳,旨在挖掘整理这种中国古代文论中原有、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批评方法,以期对当代的文学批评和文论建设有所贡献,使之更加自觉有效地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实践当中去。
  论文关键词:指瑕批评古代文论文学批评有效性
  指瑕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是针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而言的.指的是指出其中的缺点、毛病并说明理由这种批评方法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名实论的哲学思想及人物品评的风气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刘勰《文心雕龙》第四十一篇将“指瑕”专门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单列出来.足以见其重要。由于其在我国古代文论著作中出现的形式大多都较为零散,所以,后人在总结整理时往往忽视了还有这样一种批评方法存在
  上个世纪“五四”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由于西学东渐潮流和苏联文论的影响.我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中古代文论话语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论话语方式.翻开国内较有影响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没有提到这个概念.像指瑕这种虽然重要但在古代文论中本来就不显赫的批评方法更是不见提及。中国文论现代化过程中与古代文化、文论的断裂现象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此.学界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讨论.重续古代文化与文论的血脉、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激活古代文论的阐释能力,使之在面对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当代文学现象时焕发新的生命力已成为普遍共识本论文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本着重新认识与挖掘指“瑕批”评这一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并使之在当下文学语境中重新获得批评有效性的目的.回到古代文化与文论的语境中,追溯整理指瑕批评的涵义、类型、方法与意义,从而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中国文论的重建在文学批评的局部范围内做出有益的尝试
  一、指瑕批评的涵义与渊源
  瑕.本指玉上的斑点或裂痕.比喻事物的缺点或人的过失、毛病。指瑕,就是指出缺点或毛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这是指瑕的初始含义.是针对玉器而言的。《御制孝经衍义序》卷六十三《天子之孝.论官材铨选》:“司马光奏日:‘为政,得人则治。然人之才或长于此而短于彼,虽皋、夔、稷、契各守一宫中人,安可求备?故孔门以四科论士.汉室以数路得人.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苟随器授任.则世无可弃之士。”这里.是针对人的缺点的指瑕。
  后来,指瑕被运用到文学批评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篇中最早从理论的高度专门对这种批评进行总结并举  例指瑕.为后人作出了指瑕批评的示范。它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方法.常穿插于诗文小说评点或诗话等文学评论著作中。在刘勰之前,就有人涉及到指瑕批评的内容,如陆机在《文赋》中就提到:“或仰倡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说的是文章前后互相矛盾,言辞与文意不能相称:又“必所拟之不殊,乃暗合于曩篇。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说的是文章中会有雷同前人的现象,若有雷同,近于盗窃,必须舍弃,还指出其他一些文病.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来指瑕的概念罢了
  刘勰之后.谈论指瑕批评或运用指瑕批评就更普遍了。唐代杨炯《王子安集序》中说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代吴可《藏海诗话》论“画山水者,有无形病,有有形病。有形病者易医,无形病则不能医,诗家亦然。凡可以指瑕镌改者有形病也。混然不好、不受镌改者无形病而不可医也”王若虚指出《史记》有“采摭之误”、“取舍不当”、“文势不相承接”、“字语冗复”、“重叠载事”等缺陷。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综论门》里专设“摘瑕”类,收集历代诗话、笔记中关于指瑕批评的实例以及自己的评论。至于小说.纠误评点——指瑕就更多了,如护花主人(王希廉)和大某山民(姚燮)对《红楼梦》的评点指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大公报》曾开辟“古诗指瑕”专栏.由我国古诗词研究专家陈如江先生撰稿连载.后来。陈先生补充余稿结集出版了专著《古诗指瑕》,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以指瑕批评为主的古诗词研究著作。

  指瑕批评的兴起与先秦的名实思想以及汉魏六朝的人物品藻现象分不开。刘勰在《文心雕龙.指瑕》中指出:“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这意味着字与义、义与理名实两当才是为文之道,这也是指瑕批评的原则和指导思想,里面其实包含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名实思想。苟子说:“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又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苟子.正名》)儒家的名实观要求名实相符、实至名归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很大.明辨名实关系、遵循名理相因成为他们安身立命、著书立说的自觉追求。刘勰的整个《文心雕龙》也体现出明显的名实名理思想,他在《序志》篇中谈到写作原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在《论说》篇中谈到“校练名理”,《章表》篇中有“循名课实”之说,《通变》篇中又有“名理相因”的说法。这些都是在讲文体之名、文章之义要与写作之理相符相合,这样文章才得体。《文心雕龙》讲原道、征圣、宗经,讲文体之辨,讲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正是针对文坛文风讹滥的现象,本着正末归本、追根溯源的指导思想.在文章写作、文学理论方面进行的一个综合的理论建构活动。《指瑕》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出炉.可以说是他一贯的讲究正末归本、探求立文之道的名理思想在文章语言层面的一个延伸。
  另外,在汉代。由于政治的需要.官吏的选拔采取察举制度.以品行德操和经学造诣为重要内容。由乡里向上举荐.这样品评人物就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东汉以名教治天下,要求人尽其才.将不同的人才分配在合适的不同位置上.操行和才能是重要标准,清议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到魏晋又发展官员选拔的“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人物品藻之风又直接影响并发展为作品品藻.正所谓“文如其人”,而指瑕就是作品品藻的一个内容。
  二、指瑕批评的类型与方法
  关于文章中的瑕疵.刘勰只是举例说明.列举了六条,周振甫在《文心雕龙今译》中概括为:用词不当、思想错误、违反词语特定用法和感情色彩、比拟不当、注解错误、抄袭。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总结为文义失当之瑕、比拟不类之瑕、字义依稀之瑕(字义模糊)、语音犯忌之瑕、掠人美辞之瑕、注解谬误之瑕,在此基础上,结合《颜氏家训》《匡谬正俗》诸书,黄侃总结了五条文章之瑕:“一日体瑕;二日事瑕;三日语瑕;四日字瑕;五日抄袭之瑕。”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总结出八类:措辞失体、立言违理、用辞伤义、拟人不伦、意义依稀、声音犯忌、为文剽窃、著书谬解。下面,结合以上各家说法和具体的实例,举出几种常见的指瑕类型和方法:
  1.文义违理:意义违背常识常理或前后矛盾。难以令人接受。刘勰的《指瑕》中举出了左思文章违背孝道的例子:“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余不足观矣”
  2.用词不当:指字词本身的意义或感情色彩等与所要表达的实际意思与感情不相吻合。刘勰举曹植用词不当:“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轻浮’。轻浮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用“永蛰”、“轻浮”来指尊贵的帝王,好像是指昆虫、蝴蝶似的,很不恰当。又如,“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潘岳悲悼内兄,用了“感口泽”,哀伤夭子,用了“心如疑”。“感口泽”本是针对纪念去世的母亲说的,感叹杯子上还留着她的口泽;“心如疑”本是针对去世的父亲或母亲说的,因为怀念,疑心他(她)还没有死。这是词语的特定用法,不能随便乱用。
  3。比拟不类:指比拟的主体和比拟的对象不够类似或不具可比性。刘勰《指瑕》说“君子拟人,必于其伦”,就是说君子比拟人。一定要合于常理。“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崔瑗的《李公诔》,把李公的德行和黄帝、虞舜相比,向秀的《思旧赋》把嵇康的罪过和李斯相比。虽然这两种比方都同样有差错.与其比得过坏。不如比方得过好:然而.如果像高厚念的诗那样就太不伦不类了。
  4、冗杂无章:语言繁杂冗长。不够简洁.没有章法。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之《渔洋诗话》:“杜《八哀诗》最冗杂不成章,亦多哞呓语。而古今称之,不可解也。”又引《居易录》:“杜甫《八哀诗》钝滞冗长,绝少剪裁。”还引《后邮诗话》指瑕《八哀诗》:“如郑虔之类,每篇多芜词累句,或为韵拘,殊欠条鬯,不如《饮中八仙》之警策。盖《八仙歌》每人止三两句,《八哀诗》或累押二三十韵,以此知繁不如简,大手笔亦然。”看来,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的诗也难免被人指瑕。

  5.用典错误:引用典故.并非出于化用或反用之目的,张冠李戴或于事实不符,造成错误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讲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他将葛天氏之歌说成千人唱、万人和,而实际上唱和只有三人(《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以歌八阕。”)陈思王曹植虽然是群才之英。但他相信了相如赋里的说法,在给陈琳的书信中也跟着说“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听者因以蔑韶夏矣。”刘勰指出“滥移葛天。推三成万者,信赋妄书,致斯谬也。”可见,错误用典,不仅造成自己错误。还会累及后人
  6、剽窃抄袭:指在写作中有同别人文章一样的或掠取别人文章中美好文辞当作自己的创作孔子说:“恶徼以为知者。”(《论语.阳货》),西汉孔安国注“徼,抄也,抄他人之义以为己有。”东汉仲长统斥之为“奸”(《昌言》),陆机说:“苟伤廉而愆义,亦虽爱而必捐。”(《文赋》)也是说抄袭近于盗窃,必须捐弃。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称郭象看到向秀庄子注有精义卓见,遂窃以为己注所以刘勰说:“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指瑕》)剽窃抄袭他人的文章或言辞.如同偷取别人的宝玉大弓.终究不是自己的。全部抄袭.如同强盗连箱子一起背走.部分盗窃,就像小偷从袋子里摸东西。
  三、指瑕批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个人“好尚不同.故是非兀异”,时代社会不同,风尚趣味也不相同,另外还有跨地域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都会造成指瑕批评的随意和混乱,因此,在进行指瑕批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批评要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比如,刘拐认为在比拟时应当同类相比,运用词汇时应注意文辞的使用场合和感情色彩,文义应符合当时社会的常理等等。又如,抄袭和用事之间,就要有一个判别的标准,“借用别人文中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命意,这是借用,是可以的;自己没有命意,把别人的文章.包括命意和事例.都抄下来作为自己的.这便是抄袭了。”其次,还应注意指瑕批评要有益于帮助作者改正毛病或有益于后人借鉴、避免步其后尘.不能“滥下雌黄,轻施抨击”,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刘勰在《指瑕》篇中就提到“近代辞人,率多猜忌。乃至比语求蚩.反音取瑕”的情况,这就属于过渡指瑕.不过刘勰还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在语音的谐音和反切方面被人挑毛病刘勰。
  在进行指瑕批评时。也有值得商议的地方,他对“字以训正”的理解.就使后人不敢苟同。他重视汉字的“本义”、“本训”,忽视或否定字的“引申义”,认为“赏”.只能用本义“赏赐”,不能用引申义“欣赏”,显然是不妥当的。第三.掌握指瑕批评的方法,多注意自己文章的瑕疵.尽可能避免类似错误出现。黄侃说:“古文之瑕,不可不知,己文之瑕,亦不可不检。”元遗山诗日:“撼树蚍蜉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较短长。”
  四、指瑕批评的意义及其在当代的有效性
  曹植《与杨德祖书》提到:“世人著述,不能无病。”刘勰说:“虑动难圆,鲜无瑕病。”王世贞也曾说到:“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艺苑卮言》)即使最优秀的作者.在写作中也难免出现错误,因此,有必要指出致瑕之因与去瑕之道,引人警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另外.进行指瑕批评或阅读指瑕批评著作.也可以帮助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吕氏童蒙训》中有“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之说.指的就是从反面获得知识指瑕批评对作品语言层面的瑕疵、毛病的分析以及对作品义理、辞采等方面斟酌、完善不仅能够帮助作家更好的发挥特长、避免出现错误。而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鉴赏分析作品.所以。这种批评不仅在古代文论中意义重大.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其实.这种批评仍然以不同于古代的方式活跃在当下.只不过由于古代文论话语方式的失语与断裂.它已经不再被人们意识到而已在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上经常能看到有人专门以“豆腐块儿”形式出现的小文章指出报刊或书籍中的错误.这种小豆腐块儿因其短小精悍受到人们的喜爱.说明指瑕批评还在运用;《咬文嚼字》杂志中的许多文章就是指瑕批评.这个杂志的流行也说明指瑕批评仍然为社会所需.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指瑕文章还起着捍卫语言纯洁的重要作用:在出版界、编辑界以及大中小学的作文课上.流行着一套修改的专门符号,这说明指瑕批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技术化、符号化而为人们司空见惯地使用着这些都是指瑕批评仍然有效的证明。只是我们的理论研究还远远跟不上实际.还没有专门从理论上进行归纳总结并使之更加有效地得到推广和运用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中国古代文论中原有、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的方法及时整理总结出来.以便人们在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实践当中更加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指瑕批评这种古代文论的话语.使之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当下。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引起学界的注意。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论语中人际关系的唯一原则就只能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有())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