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内在要求和实践指向,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过程中,倡导茶文化消费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处理好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的茶文化关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展绿色消费,形成新时代的主导性的茶文化消费文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茶文化消费观;绿色消费;茶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并作出重要指示,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内在要求和实践指向,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过程中,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辩证看待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关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展绿色消费,推动全社会深入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工作。
1马克思主义消费观阐述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的,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费及消费相关问题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问题进行剖析和资产阶级消费理论的批判中诞生的,在构建其经济学理论大厦时对消费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深刻的分析。消费作为个体存在的表现方式,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个体通过拥有和消费物质文化产品,摆脱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对自身发展的限制,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真正实现主体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认为消费对社会生产具有反作用,强调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同一性。生产过程同时是一种消费过程,反过来,消费过裎同时也是一种生产过程,两者之间是一种中介运动,生产和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首先,生产生产着消费,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方式、动力。其次,消费生产着生产,任何一种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也创造了新的生产需要。此外,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渗透和转化,这种关系在不同生产方式下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同一性映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具体关系、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应放其在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中理解。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肯定必要消费的合理性,批判资本主义奢侈性消费的虚假性。马克思认为,“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那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消费成为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反映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社会经济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人的消费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进行的,表现为人通过对一定社会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资产阶级奢侈性消费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无产阶级必要消费的剥夺与压榨基础之上的一种虚假性繁荣,将他人的劳动看作毫无价值的存在物,奢侈性消费对社会财富实际上只起到消耗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坚持消费的主体性,批判消费异化导致的不公平消费。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确证人的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当劳动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对个体本身时,必然导致劳动异化。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异化了的劳动表现为人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分离,由此产生的需求异化表现为个体对商品的过度追求。因此,把消费活动中所获得的满足当作人的真正的满足,是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渐渐背离,消费不再是目的,它成了满足欲求的一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因贫困而缺乏必要的消费,资产阶级则进行奢侈消费,这种不公平消费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2茶文化消费观阐述
茶文化消费是以茶叶为主要消费对象,在占有、欣赏、享受与使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消费文化观念和生态文化观念的总和,反映了消费者的精神财富的消化、继承、继续、再造与创新过程,体现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在茶叶消费过程中所形成或达到的精神与价值、意义层次,带有强烈的文化意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消费具有文化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生态休闲化的特征,形成了经济、文化、生态和审美等多重发展的综合性消费趋势。茶文化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其他消费不同,茶叶的消费过程,不是单纯的对物质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其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必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意蕴和价值情怀。饮茶也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消费需要,而是一种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高雅文化行为,具有了品茶品味品人生的文化价值倾向和文化行为表征。自上世纪80年代初,茶文化从自然形态的茶叶文化逐渐向茶叶文化发展以来,茶叶的经济化和茶文化的消费化,使茶文化成为一种可以经营的、走向市场的时尚生活方式,一种反映消费文化和文化消费共同特征的社会行为和文化行为。茶文化消费是一种生态消费,反映了消费者的生态观念和消费倾向。绿色消费是生态消费最鲜明的特征,在茶文化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市场获得产品和服务,不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而是通过使用价值获得一种普遍的、自然的需要服务,在茶叶消费和个体需求之间,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建立并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绿色消费关系和生态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目标,而是在生产—消费结构中对健康生活和合理的生态关系的反思与调节:“更少地生产,更好地生活”,反映了生态观念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和消费行为对自然界的无度榨取的克服,回归到重视使用价值,重视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的消费观念上来。茶文化消费是一种审美消费,体现了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茶文化消费因为饮茶消费行为的大众化,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践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植物饮品去满足基本的需要,而是把消费茶叶的过程中,视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具有“求美”需求的审美过程和审美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饮茶成为主动接受艺术教育,自我美育的过程,借以陶冶情操,感受茶文化艺术的熏陶,进而在享受茶文化的艺术过程中,提升艺术品质和个性品味,体现消费者的审美价值。可以说,茶文化消费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判断的过程。其中,消费者在享有茶文化产品和服务时,以自主自由的消费状态,以体验式消费的沉浸在茶文化的所提供的文化氛围中时,所获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
3马克思主义消费观和茶文化消费观的统一
消费观是人们对于消费的一种观念,它影响社会个体的消费行为选择和消费决策,对社会消费水平、结构与规模有重要影响。马克思对“生产一般”的重视,对消费合理性的充分肯定和奢侈性消费的批判,为茶文化消费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和遵循。而茶文化消费所具有的文化性、生态性和审美性特征,反映了我国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背景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消费观,适应了合理消费、绿色消费的消费文化要求。
3.1处理好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的茶文化关系
消费不足一般是指居民消费侧重于生存性的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往往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要消费对象,抑制自己的消费意愿,并倾向于储蓄行为,主要表现为消费需要能力、消费满足能力不足。造成消费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结构、消费能力、商品数量以及消费文化等。过度消费是指在消费主义观念驱使下,采用一种超出了真正的需求或消费能力的非理性消费,具有享乐主义的鲜明特点,通常将大规模的消费或浪费视为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方式。过度消费不是以勤俭节约为价值观的合理性消费,而是以浪费作为衡量个人的价值标准,容易造成粮食等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影响人民的幸福观和价值观,造成消费不公和引发社会阶层分化,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方面,治理消费不足问题,需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消费品市场供给,增强文化教育的消费力,切实保障居民真正需要的商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重视过度消费,要充分认识到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消费意识形态形成的体制存在的总体失控危险,根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形成茶文化消费的制度约束机制,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形成严厉的惩戒机制,有效遏制浪费性消费。
3.2开展绿色消费,形成新时代主导性的新型消费观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消费文化。倡导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与适度消耗,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要求社会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经济水平来把握消费的尺度,避免抑制消费,反对奢侈浪费。要从家庭做起,养成良好的家庭消费观念,避免陷入消费至上的消费观念拜物教之中,从思想上行动上厉行节约、拒绝浪费,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将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念和新时代消费文化结合起来,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消费文化,建设新的餐饮消费伦理道德,认识消费主义的危害性,倡导合理消费,筑牢消费伦理道德防线。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下转第20页)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又是消费升级的制约条件。只有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满足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保持较高的消费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双循环”发展。同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在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上,引导消费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餐饮消费社会风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形成合理消费的刚性制度约束机制。要充分认识到西方社会以资本积聚的压迫力量,以正义的价值维度和意义标准衡量人类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建立和健全有关消费的法律法规,利用社会消费大数据,在企业、餐厅、食堂、学校等日常生活消费场所,建设不良消费信用查询网络和消费信用查询系统。发挥制度优势,使消费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环节,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作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J].新湘评论,2021(03).
[2]徐望.文化消费的大众美育与社会文化资本积累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20(2).
[2]张红柳,王时中.马克思消费观的当代境遇与拓展方向研究[J].消费经济,2019(03).
[3]高琳.数字媒体运营模式下的时尚茶产品消费文化[J].福建茶叶,2017(01).
[4]刘仁营,朱有志.重温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思想[N].光明日报(理论板),20160203,第013版.
[5]杨兴业.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同一性”命题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03).
[6]盛光华;高键.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转化机理研究——以绿色消费为视角[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7]柏雷.浅谈体验消费模式下的茶文化系统的策略化设计——以新人文茶为例[J].福建茶叶,2018(12).
作者:丁峰 彭定萍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返回思想政治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