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动,小学教学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成绩,也开始加强了对学生其他素养的关注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许多体育教师依旧采取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成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小学体育教师应当改变体育教学观念,充分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带给学生全新的体育课堂体验。文章主要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体育;教学实践
一、引言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国内教育环境有了诸多改变,最为明显的是教学理念的转变,由单一的理论素养转变为综合素养培育,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在全新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许多学科都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并开始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虽然小学教育也在努力迎合新课改的落实,但将重心放在了文化课的教学改革上,对体育教学则没有太大的重视,更加没有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状况下,小学体育教师依旧习惯于采用传统方法展开教学,仅仅将一些基础的运动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便要求学生随意进行体育活动。整个课堂的严谨性较差,再加上学生的自主约束力薄弱,使得实际的教育成效不高。体育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当中的重要内容,如果不能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依旧难以跟得上文化课的教育步伐。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认识到传统教学课堂存在的不足,重新审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成长状况与需求来创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
二、以人为本理念对小学体育教学转型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理念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在教育当中的应用需要以学生为主要对象,即应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角度来探索完善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时代的发展当中,小学教育开始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想要从整体角度提高教育质量,而文化课纷纷展开了教学创新,唯独小学体育没有进行过多的调整与优化,多数时候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新课改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要求综合培育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体育素养便属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体育亟待做出多方面的调整与优化。但多数小学体育教师都没有转型方向,仅仅会简单创新一些体育活动,所能够产生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鉴于以人为本理念在文化课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一些体育教师也开始尝试着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的转型当中。这样的理念调整不仅为体育教学创新形成了全新的活力,还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实践契机,即围绕学生的体育成长需求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对小学体育教学而言,以人为本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引领教师做出教学改革,还能够为学生打造全新的体育课堂,直接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三、目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参与状态
小学体育课堂不仅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担,还应当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分担压力,促使学生做到学习与运动相互协调,避免学生长期沉浸在课堂的知识学习氛围中。通过良好的体育运动,学生的沉闷情绪会迅速得到缓解,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学习压力。但从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来看,课堂主要围绕体育教师来开展,即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活动安排都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完成一些乏味的体育活动,整体的参与积极性非常低。体育课堂本身是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的课堂,如果不能够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那么整体的教学效果必然不会很好。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以自身的习惯和认知为主导,不会过多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因素,这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体育运动状态,不容易形成体育热情,实际的教学成效很低。虽然一些教师尝试着优化了课堂教学流程,适当添加了一部分运动内容,但依旧没有结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因而所能够产生的教学成效非常有限。
(二)课堂教学不严谨,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学体育教学都没有得到重视,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非常低,甚至被当成“副科”来对待,一些时候还会为了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而被文化课所占用。在新课改教育理念落实以后,小学体育教育有所发展,但整体的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小学体育教师依旧坚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设置上非常不严谨,仅仅会进行简单的体育知识讲解和技能示范,然后便会让学生随意进行训练。对小学生而言,他们也习惯了固定的体育课堂,首先会跟随教师的指导完成基础的跑步热身,然后便进入知识讲解和技能示范环节,只需要模仿教师的动作即可,并没有太多其他方面的要求。这样的体育课堂实践模式非常不严谨,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学生很难产生参与兴趣,甚至会感觉课堂过于枯燥乏味,进而失去体育运动热情。
(三)体育运动内容固定,不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不同于文化课的教材,小学体育教材所能呈现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而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变得过于局限,仅仅包括最为简单的几种运动类型,如跑步、跳远、俯卧撑等。学生对这些常见的运动已经不再有丝毫的参与热情,容易在课堂上表现出消极态度,以极度敷衍的状态完成相关运动。虽然体育教师会将这些运动的一部分技巧传授给学生,但由于这些运动已经司空见惯,学生并不会过多看重相应的运动技巧,这使得体育运动的教育成效变得相当低。一部分教师基于当前的体育运动类型进行了创新,不过所创设出来的运动依旧没有太多的趣味性,如蛙跳、800米慢跑、100米竞速跑等。虽然能够令学生产生一时的新鲜感,但随着课堂运动内容的重复,学生的参与热情将不断下降,整体的教学效果依旧难以获得较大改善。
四、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方向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开展体育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树立全新的体育理念,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并围绕学生开展体育课堂教学,促使被动型的运动课堂能够发生改变,成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课堂。良好的小学体育课堂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体育教师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与学生展开积极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看法,尤其需要获取学生不太满意的地方,从而做出教学调整,使得体育课堂能够充分迎合学生,为学生的身心素质成长形成重要推动力。由于存在鲜明的个体差异,不同小学生的运动能力也不一样,这使得他们的运动承受能力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些小学生较为活泼,整体的运动承受力较强,教师可
以为他们选择一些运动量相对较大的项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而对于较为内向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优先展开一些基础的体能训练,在逐步提升这些学生的体能以后再进入深层次的体育运动环节,确保学生能够契合运动内容,保障课堂教学的准确有效性。
(二)观察学生运动兴趣,创设针对性教学活动
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小学体育教学应当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着重培育学生的体育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流程过于单一,教学活动过于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参与到其中。小学体育教师有必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做出多方面的调整与转变,尤其需要创设更多的趣味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创设当中,体育教师会以自身的体育认知为主导,不会过多考虑学生的体育需求,导致所创设出来的体育活动缺乏实践特征,学生的运动兴趣非常低。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带领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当主动观察学生的运动兴趣,并结合学生的这些兴趣来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不同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不一样的,如男学生对足球一类的竞赛运动有着较高兴趣,女学生则普遍喜欢运动量相对较低的运动内容。教师便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运动兴趣,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他们自身的运动类型,跟随教师的引导来完成体育活动。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完成活动创新
小学体育教师在结合以人为本理念创新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创新思维非常有限,不容易完全覆盖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而且如果过多考虑自身因素,还容易使得体育运动与学生主体性不对称。因此,体育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创新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来完成体育运动的创新。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引导他们直接参与到活动创新中,不仅可以确保活动内容完全贴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还可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在学生创新体育活动的时候,体育教师应当扮演好辅导者的角色,即对学生的活动想法提出补充或者建议,帮助学生加以完善。虽然学生有着强烈的运动爱好,但并不表示他们所创设的活动就是最合适的,还需要教师加以调整优化,尤其需要控制好运动量和安全性,避免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带来不良影响。由于体育运动的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在实际运动的时候才能加以发现,因而教师还需要做好后期的运动内容完善工作。在每次运动结束以后,体育教师都可以去询问学生对运动内容的看法,如果学生认同活动内容则不需要进行多余调整,而如果学生认为存在不足,则可以共同做出整改,确保体育运动的合理有效性。
五、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具体实施策略
(一)分层训练,选择学生所喜欢的运动内容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能够分别结合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不同的运动类型。首先,体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分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分别选择针对性的运动内容。如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相关的学生展开足球运动,并将更多有用的技巧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技巧对提升运动效果的重要性,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对体操类运动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体操内容教授给他们,不可与现有的体操类型重复,只有带给学生别样的运动体验,才有助于提高教育成效。再如一些学生对基础体能训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传统的跑步和跳远运动过于无趣,面对这些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需要进行运动内容延伸,将更多的基础体能训练内容传授给他们,同时也可以在现有跑步和跳远运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添加一些全新的趣味运动元素。如在对跑步运动加以优化的时候,传统的跑步主要是一段距离的竞速跑或者慢跑运动,教师不可以再选择这些学生已经熟悉的运动内容,转而可以开展接力跑或者任务跑,为学生的跑步添加一些趣味元素。要求学生在任务的要求下完成跑步,不仅提高了跑步运动的难度,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运动体验,打破了对跑步运动的固有认知。
(二)比赛竞技,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
小学生对竞赛类型的运动内容普遍有着较高的兴趣,而通过比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唤醒学生的运动自信心。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带领下,为小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比赛竞技运动。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比赛运动主要以跑步和足球为主,这两种运动所能够带给学生的趣味非常少。教师有必要打破比赛运动的局限性,添加更多的比赛运动类型供学生选择,如可以开展两人三足比赛、拔河比赛、拍球比赛等。这些全新的比赛形式,将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运动体验,并且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在展开运动比赛的时候,教师需要将相关的运动技巧积极传授给学生,如两人三足要求学生做好与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可以通过口令的方式确保迈步的一致性。再如开展拔河比赛的时候,如何最大化发挥力量也属于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拔河运动状态,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然后将不同的力量爆发技巧传授给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姿势,让学生感受体育技巧的价值所在,稳步提高运动热情。
(三)不断创新,带给学生全新的运动体验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之所以难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运动类型过于固定,学生在重复的运动过程中失去了运动热情。对于这一状况的改变,教师有必要不断创新运动内容,与学生共同进行运动优化。虽然一些体育教师也提倡结合学生体育兴趣创设全新的活动类型,但新的活动往往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构思完成,同时还需要验证新活动内容的适用性。相比较而言,基于当前运动类型上的创新更加适合小学生的运动素养成长需求。因而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现有的体育运动上进行创新,深层次挖掘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如在优化跑步运动的时候,除了有接力跑和任务跑以外,还可以创新为交叉跑、十字跑等,带给学生全新的运动体验,提高教育质量。再如优化跳远运动的时候,可以开展障碍跳、反向跳等内容。教师在创新活动类型的时候,需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体育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活动创设,仅仅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优化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体育运动的课堂适用性。
六、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应当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做出多方面的教学调整,体育教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体育运动主体性,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开展分层次的体育训练。同时,小学体育教师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创设中来,共同推动体育课堂实践模式的创新,在提升运动内容趣味性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实践元素,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运动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微云.寻求小学体育教学的新视野:成功体育教学[J].科教文汇,2016(4).
[2]陈亮.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体育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2(4).
作者:郭燕雪
返回体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