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探索方向。要达到这双重培养目标,应结合实际情况,基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需求,做好体育教育的充分优化。本文分析和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参照经验。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要求,在高校教育中,逐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体育教育工作作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中,蕴含着很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空间和契机。针对于此,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方面的有效优化和改进,让体育教育工作得到更好效果,促进学生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发展。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层面
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来说,创新是重要的发展动力来源,同时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现。在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才不仅要有共性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实践转化,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层面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满足对于社会用人需求,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下的一个重要的内容[1]。如果人才不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可视为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高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和摇篮。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准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三)学生层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也逐渐提升。在以往高校体育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存在一定的缺失。对学生来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自身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为将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思路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其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目前,一些教师本身缺乏较为新颖的教学理念,并且在体育教学中,不转变教学方式,不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只关注理论的灌输,而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没有实践、锻炼机会。教师应该对教学观念进行适当的转变。作为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不能一味地苛求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展现,改变以往压榨学生个性、形成共性的环境,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2]。在教学中,对学生已经形成的一些新想法或思路,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努力去尝试实现新的想法。如学生在创新过程中遇到问题或错误时,教师同样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和引导,更好地突出从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会造成阻碍。获取新知识是培养创新内联外引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理解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当前的水平—学习掌握知识—把知识运用于体育实践—进行自我评价—获得知识”,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想一想、读一读、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弯道跑”相关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自行练习,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感知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两手摆臂幅度的大小等。通过在实践练习中的感受,让学生对其中一些技术要领进行领悟,同时让学生分享感受并进行讨论,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欲望[3],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基础。
(三)改进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是一个双向活动,它既涵盖生理活动,也包括心理活动。所以,教师在备课是就应考虑到学生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再结合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让学生能够处于最佳积极状态下,主动接受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与素质教育的一些理念背道而驰的。教师应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进而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习体育的深层次动机得以更好地激发,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在体育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教学方法有多种,围绕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比较受学生欢迎:1.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暗示,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力得到更好地激发,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更加主动地解决和探索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结合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并且逐步形成一个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让创新逐步成为常态,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2.问题教学法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经、各种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必急于为学生进行解答,而应该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同时让学生自行进行假设和验证,通过不断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勤思善问的好习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3.小组教学法小组教学法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不同小组的方式来学习。在教学中,对每个小组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尝试小组配合,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在小组集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发挥聪明才智,经过不断的讨论与实践,能够自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个性化教学和系统性教学的整合
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是不尽相同的,为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来展开相关教学活动。教师应对当前学生体育运动基础和意识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意愿来科学进行体育教育活动,这能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提供一个“因材施教”的环境。如果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因人而异进行针对性、创新性的教学。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完善、探索的过程。作为教师,应从发展性的角度出发,合理设置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路径,使教学系统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重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围绕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体育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整合。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入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构建一套更加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与体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从四个思路探索了如何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做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其中列举了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可行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梁华伟.论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6):200+190.
[2]张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9,(8):221-222.
[3]李燕燕,熊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1):68-69.
[4]姜曼,徐嵩.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7):80-81.
[5]王旭,戴萧嫣.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路径的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12):88-89.
[6]杨海航.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藏教育,2011(2):40-41.
作者:苏宸立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
返回体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