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气象部门的宣传工作分为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两者互为联系和支持,却又在任务、对象、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气象部门的对内宣传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为根本目标和中心环节,以政务新媒体矩阵和气象行业媒体为展示平台,常规报道与特别报道相结合,对增强气象人责任感和系统向心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建立和完善对外宣传体系,形成对外宣传合力,提升气象事业社会公众满意度上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一、充分认识加强对外宣传的必要性
(一)对外宣传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有效途径。天气和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公共气象服务广泛存在于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及气候资源合理开发、运用等诸多方面,并以各类预报的形式向社会传播。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日益增强[1],而公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主要为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因此,借助社会媒体进行对外宣传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从服务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拓宽对外宣传渠道、扩大传播覆盖面,能及时、高效、直观地向公众传递气象服务信息,从而有效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二)对外宣传是展现气象事业和气象精神的重要窗口。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安全”“应对我国资源压力、保障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是人民群众对气象工作的期待,也体现了气象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气象人的精神风貌。积极借力社会媒体资源,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进行相关报道,能让气象事业和气象精神呈现得更加多面化和立体化。(三)对外宣传是增进社会对气象工作认知与理解的关键举措。虽然“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但大多数普通公众对于气象工作的认知还停留在日常性天气预报上。时而出现的天气预报与实际天气或公众实际感受存有偏差的情况,又在公众心中形成了“天气预报不靠谱”的印象。让公众了解气象工作的实质,是纠正社会对气象工作认知偏差和刻板印象的根本方法。而加强对外宣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宝”。
二、当前省级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视角较为单一。社会媒体上的气象类新闻报道,视角主要集中于日常性天气变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而为农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生态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典型事例、气象事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气象人用心守护一方安澜的精神风貌等内容鲜有出现。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受重视程度成正比。在较为单一的宣传视角下,日常性天气变化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报道成为地方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内容的“主角”,自然极易造成受众对气象事业工作内容认知粗浅的结果。(二)宣传报道应景化现象明显。地方气象部门对外宣传报道在时间和频率上存在一条规律——集中报道现象明显。每年汛期期间的报道数量约占全年数量的一半,另外在“3.23”世界气象日、“5.25”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活动时间节点上,报道量陡然升高。在全媒体环境下,各类信息纷繁复杂,尽管集中式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能集中“火力”引起公众的关注,但其宣传效果也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当这类报道在一个较短时间段里大量出现,而后又迅速归于沉寂,结果就是人们对于气象工作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原处。(三)宣传载体相对传统。在对外宣传中,宣传载体关乎宣传成效,只有将宣传内容和宣传载体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1+1>2”的宣传效果。在媒体资源尤为丰富的全媒体时代,宣传载体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范围宽广,多样化、轻松化、活泼化的媒体信息形式更备受公众喜爱。[2]近年来,地方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借力的载体仍主要为报纸、电视节目、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客户端。随着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视频传播成为碎片化阅读习惯下分享新闻信息最直观的方式,传统宣传载体的收视率和阅读量较难与短视频载体流量媲美。(四)宣传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在传统类宣传载体下,整个宣传过程为直线型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近乎于单方面的给予与接受的关系。地方气象部门难以直接获取来自于受众的意见反馈,受众心中对传播内容的困惑或疑问也较难传递给气象部门。
三、关于优化地方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外宣意识,强化媒体沟通。伴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应势到来,信息传播格局发生巨大改变,时空尺度得以突破,这给地方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地方气象部门的宣传工作者应树立强烈的对外宣传意识,主动、充分把握发展大势,识透、用好新时代的传播规律,这是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基石。虽然在气象系统内,对外宣传工作一般由宣传与科普中心承担,但因宣传内容通常涉及多部门,任何一位气象人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触碰到宣传工作,这需要在系统内树立全员外宣意识,主动提供宣传报道素材和积极接受媒体采访,让气象人成为后备“宣传大军”,让气象工作成为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在此基础上,强化与媒体的联络沟通是外宣工作的关键环节,解决什么气象新闻是受众感兴趣的、以怎样的传播形式进行传递是受众最容易接受的、如何将想要宣传的气象内容与社会上的舆论焦点结合起来扩大传播力等问题,需要与媒体的编辑和记者保持常态化联系,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转换宣传视角,丰富传播内容。天气预报是公众与气象工作之间关系纽带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在日常的气象工作中,隐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点,需要宣传人员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多个视角出发,及时发现素材,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从而引导社会公众加深对气象事业的全方位认知。在很多地方气象部门的对外宣传工作中,气象新闻视角主要集中于天气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气象防灾减灾、重大气象科技突破、气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创新做法、气象工作中的特色和亮点、气象人的良好精神风貌等多个领域都是极好的报道视角。从这些视角出发,可以涌现出以小见大的生动故事,传播气象正能量,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活用新旧媒体,增加传播体验感。对外宣传工作的根本目标便是通过信息传递达到说服公众的目的。“主导受众型”的传统媒体与“受众主导型”的新媒体共存于当今传播环境中[3],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新媒体在信息技术时效性高、互动性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颠覆了“线性传播”模式,让受众产生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参与感、获得感。但在新媒体碎片化阅读模式下,缺乏权威解读和深度报道,而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从背景、细节、观点、预测等多方面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正是传统媒体的长处所在,其报道深度也让新媒体望尘莫及。简单化地使用传统媒体或新媒体,会让对外宣传存在短板,只有掌握两者的传播优势,做到“因地制宜”与融合发展,方能使对外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及影响力得到最大化彰显。无论选择何种媒体,都需要格外关注受众的体验感,给予受众良好的体验感是对外宣传的追求。体验感可外化为交流感、互动性、视觉化,这要求宣传人员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应尽可能站在受众的角度,从受众本身需求出发,以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来采写稿件、呈现报道。在描述和表达上,化抽象的数字为直观的画面,化专业术语为通俗的比喻,让新闻“活”起来;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短视频、H5让新闻“动”起来。(四)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人文情怀。“人文关怀”自从国外学术界引入国内后,其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气象与人紧密相连,气象新闻报道也自然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人文关怀是气象部门对外宣传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应尽职责。在气象部门的外宣工作中,人文关怀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将笔和镜头聚焦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生存空间思考宣传报道的出发点,寻找气象与公众日常生活的连接点。用公众熟悉的语言,讲述身边的气象常识和故事,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气象工作环绕生活,并且积累形成一定的气象“知识库”,养成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另一个维度,即宣传人员需向内审视,揭示气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和信念。正是每一个平凡的气象人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刻苦钻研,才推进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深挖选拔树立各类典型,多角度宣传气象人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凝聚气象正能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社会公众了解气象工作的窗口,透过这群把脉风云、守望长空的气象人,加深对气象事业的理解。(五)积极策划选题,注重常态化报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新的传播平台,受众的信息来源由此变得多元化,所接触和接收的信息量大如“洪流”。地方气象部门的对外宣传报道如何能在信息洪流中被公众及时看到、留下印象,这离不开策划。宣传策划是对宣传报道内容的产生、加工和传播过程进行创造性谋划,通过热点追踪、亮点呈现、重点展示,扩大传播影响力,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目前,地方气象部门的对外宣传存在时间上集中化和内容上模式化的倾向,纠正这一偏差需要重视宣传策划。充分发挥宣传策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心捕捉隐藏在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新闻点,全方位整合素材,精心设计选题和报道落脚点,及时与媒体交流意见,明确和细化方案,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的策划,在内容上,尽可能拓展宣传面,多方位展示气象事业;在时间上,既要有集中式报道,更要分摊“火力”,注重常态化的宣传,只有日积月累方能实现“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赵斐苗.新形势下省级气象科普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为例[J].科技传播,2018(04)184-186.
[2]尚阳阳.融媒体时代下气象视频信息的传播[J].记者摇篮,2020(09)105-106.
[3]戴金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差异及相互关系[J].中国传媒科技,2019(05)34.
作者:王悦 赵清扬 周雯 单位: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