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审计主要是指对系统中与安全有关的活动的相关信息进行识别、记录、存储和分析。信息安全审计的记录用于检查网络上发生了哪些与安全有关的活动,谁(哪个用户)对这个活动负责。如果我们将防火墙比喻为一个保卫内部网络和系统的关卡,那么可以将信息安全审计系统看成一支在网络内部值勤和巡逻的网上巡警队伍。它们能够严密监视网络上、系统内发生的各类操作,发现其中异常的操作和破坏性的尝试,并对违规的操作进行报警和阻断。同时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又是一个高度安全的系统,任何黑客或内部人员都无法改变它的记录,即使网络意外瘫痪,审计系统的记录仍旧保持完整。因此,有人将信息安全审计系统比喻为飞机上使用的“黑匣子”,或者比喻为在一些戒备森严的区域设置的“巡航预警雷达”。它能够帮助我们对网络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整个网络上的动态,发现网络人侵和违规行为,忠实记录网络上发生的一切,提供取证手段,不但能够监视和控制来自外部的人侵,还能够监视来自内部人员的违规和破坏行动。因此,信息安全审计系统是保证网络安全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根据相关统计机构提供的数据,目前有60%以上的网络人侵和破坏是来自网络内部的,因为网络内部的人员对于自己的网络更加熟悉,而且有一定的授权,掌握一定的密码,又位于防火墙的后端,进行入侵或破坏更加得心应手。一个内部人员不必掌握很多黑客技术就能够对系统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信息安全审计的功能越发受到重视。
对于一个信息系统而言,信息安全审计究竟要实现怎样的功能,要实现到怎样的程度,目前大多数的单位并未真正理解,不少单位对于信息安全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日志记录的层次。一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标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
199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表了《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用准则2.0版》(IS0/IEC15408),简称CC准则或CC标准。CC准则是信息技术安全性通用评估准则,用来评估信息系统或者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在CC准则中,对网络安全审计定义了一套完整的功能,如:安全审计自动响应、安全审计事件生成、安全审计分析、安全审计浏览、安全审计事件存储、安全审计事件选择等。
TCSEC(TrustedComputerSystemEvaluationCriteria)准则俗称橙皮书,是美国国防部发布的一个准则,用于评估自动信息数据处理系统产品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它定义了一些基本的安全需求,如:policy、accountability、assurance等。accountability提出了“安全审计”的基本要求,包括:审计信息必须被有选择地保留和保护,与安全有关的活动能够被追溯到负责方,系统应能够选择记录与安全有关的信息,以便将审计的开销降到最小,并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中,定义了五个级别:第一级:用户自主保护级;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第四级:结构化保护级;第五级:访问验证保护级。从第二个级别开始就需要基本的审计功能,越高的级别对于审计的要求也越高。第二级别的审计要求就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能创建和维护受保护客体的访问审计跟踪记录,并能阻止非授权的用户对它访问或破坏。
具体来说,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应能记录下述事件:使用身份鉴别机制;将客体引人用户地址空间(例如:打开文件、程序初始化);删除客体;由操作员、系统管理员或系统安全管理员实施的动作,以及其他与系统安全有关的事件。对于每一事件,其审计记录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对于身份鉴别事件,审计记录包含请求的来源(例如:终端标识符);对于客体引人用户地址空间的事件及客体删除事件,审计记录包含客体名。对不能由计算机信息系统可信计算基独立分辨的审计事件,审计机制提供审计记录接口,可由授权主体调用。
从上面可以看出,很多的国际规范以及国内的安全规定中都将安全审计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安全审计并不像许多用户所理解的只是“日志记录”的功能。目前绝大部分的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网管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日志记录功能,但是实际上这些日志并不能保障系统的安全,也无法满足事件的侦察和取证应用。各类测评认证标准为我们实现完整的信息安全审计提供了指导,但是如何建设审计系统则需要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系统状况、自身安全需求以及当前技术的支持程度来定制审计系统。
2重要领域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单位和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重要领域(如电子政务、金融、证券等)的信息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带来巨大的损失。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将面临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各种攻击,包括基于侦听、截获、窃取、破译、业务流量分析、电磁信息提取等技术的被动攻击和基于修改、伪造、破坏、冒充、病毒扩散等技术的主动攻击。
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来自多个方面。首先,目前大部分信息系统选用的系统本身存在着安全隐患,如网络硬件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和操作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通用软件系统等)存在弱点和漏洞。应用软件系统的脆弱性、应用系统的BUG、代码错误、不安全代码的执行模式、不安全设计、网络的脆弱性、网络协议的开放性(TCP/IP协议栈)、系统的相互依赖性都会导致网络的安全风险。此外,安全设计本身的不完备性、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对系统漏洞的置若罔闻都会使攻击行为得以成功。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方案中要综合考虑网络系统的安全配置、正常运行、安全操作、应急响应、安全审计等问题。
3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安全审计需求
在重要领域信息系统的众多安全问题中,内部的安全违规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内部人员违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造成的后果是影响系统的安全;另一种是有目的地窃取资源。
最近几年网络安全领域主要强调的是如何防范外部人侵,如怎么建网关、建防火墙、实现内外网的物理隔离等,但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信息最容易从内部丢失。解决内部人员违规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实行高强度的安全审计。所谓的强审计不是简单的“日志记录“,而是增强的、全方位、多层次、分布式的安全审计,覆盖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各类应用系统(如\^1)、£-11^1、]\(^£3^(;11&1^、081^)等,对各种未授权或非法的活动实时报警、阻断等。
安全强审计与一般的安全审计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增强: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适应性;防绕过特性;信息保护特性;审计深度和针对性;规范化、标准化和开放性。
在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审计的重点如下:
(1)网络通信系统
重要领域信息系统的普遍特点是网络流量一般不是很高,但是网上传输的可能是机密或敏感的信息,因此除了需要具备一般企业内部网所需要的人侵检测功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审计功能,以发现内部网络上的违规行为:对网络流量中典型协议分析、识别、判断和记录;对了61賊、1111?、£-11^1、1^?、网上聊天、文件共享操作的还原和记录;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以及对异常流量的识别和报警;对网络设备运行进行持续的监测。
⑵重要服务器
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重要服务器是信息的集中点,需要对其进行增强的审计,以保护信息资源,对以下事件的审计是最基础的安全审计功能:服务器系统启动、运行情况;管理员登录、操作情况;系统配置更改(如注册表、配置文件、用户系统等);病毒或蠕虫感染情况;资源消耗情况;硬盘、CPU、内存、网络负载、进程等;操作系统安全日志;系统内部事件;对重要文件的访问。
(3)应用平台
仅仅对服务器系统层次的审计还是不够的,因为目前大量重要领域信息系统的应用平台在权限控制方面还有一定的缺陷,因此存在通过应用平台进行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例如:直接操作数据库的行为。因此,应用平台层次的安全审计也是必须的,审计内容包括:重要应用平台进程的运行;Web服务器、Mail服务器、Lotus、Exchange服务器、中间件系统;各个平台的健康状况;重要数据库的操作;数据库的进程;绕过应用软件直接操作数据库的违规访问行为;数据库配置的更改操作;数据备份操作和其他维护管理操作;对重要数据的访问和更改操作。
(4)重要应用系统
由于不少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应用业务系统,因此对于一般的操作人员来说,业务系统是最主要的人机界面,对于有高安全需求的重要领域信息系统来说,还需要加强应用系统层次的审计。如对于电子政务系统,针对以下应用系统的审计是最基本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公文流转和操作、网站系统、相关政务业务系统。
⑶重要网络区域的客户机
在一般的信息系统中,对客户机的审计通常不是必要的。但是对于一些安全级别较高的信息系统的重要网络区域,针对客户机的审计还是必要的,主要审计以下内容:病毒感染情况;通过网络进行的文件共享操作;文件拷贝、打印操作;通过Modem擅自连接外网的情况;非业务异常软件的安装和运行。
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的安全审计系统建设的要点
在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一个较为全面的审计系统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数据的来源
审计系统如何获取所需的数据通常是最关键的,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几种方式:来自网络数据截获,如各类网络监听型的人侵检测和审计系统;来自系统、网络、防火墙、中间件等系统的日志(通常通过文件、syslog、SNMP、OPSE等机制获取日志);通过嵌入模块,主动收集系统内部事件;通过网络主动访问,获取信息(如扫描,HTTP访问等);来自应用系统、安全系统的审计接口。
在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的安全审计系统的建设中,尤其需要考虑强制获取数据的机制,即:有数据源的,通过审计系统来获取;无数据源的,要设法生成数据,进行审计。这也是强审计和一般的日志收集系统的区别之一。目前,各类wrapper技术是强制生成审计数据源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在数据源方面,还需要关注所收集数据的性质,有些数据是已经经过分析和判断的数据,有些数据是未分析的原始数据,不同的数据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机制。此外在很多系统中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制数据转化的功能。
(2)审计系统的分析机制
审计系统需具备评判异常、违规的能力,一个没有分析机制的审计系统虽然理论上可以获取和记录所有的信息,但实际上在需要多层次审计的环境中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审计系统的分析机制通常包括:实时分析,提供或获取数据的设备/软件应具备预分析能力,并能够进行第一道筛选;事后分析,维护审计数据的机构对审计记录的事后分析,事后分析通常包括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两种技术。对于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来说,两方面的分析机制都是需要的,一般情况下审计系统都应具备实时分析能力,如果条件允许,也应具备事后分析的能力。
⑶与原有系统的关系
通常一般企业构建安全审计系统时,仅仅采用一些入侵检测系统就满足需求了,与原有系统关系不大。但是在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需要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强审计,因此审计系统必然和原有的系统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审计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关系包括:完全透明型,原有系统根本察觉不到审计系统的存在;松散嵌入型,基本上不改变原有系统;紧密嵌人型,需要原有系统的平台层和部分应用做出较大改变;一体化设计,系统设计之初就考虑审计功能,所有模块都有与审计系统的接口。
如何在实现审计的同时确保原有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审计系统构建的关键,要尽量做到最小修改和影响系统性能最小。
(4)如何保证审计功能不被绕过
有了安全审计的措施,必然会有各类绕过审计系统的手段。而在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中,审计系统如果被轻易绕过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建设审计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审计系统的防绕特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手段增强审计系统的防绕性: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的强制审计,如网络监听和wrapper机制;通过不同审计数据的相互印证,发现绕过审计系统的行为;通过对审计记录的一致性检查,发现绕过审计系统的行为;采用相应的管理手段,从多角度保证审计措施的有力贯彻。
(5)对审计数据的有效利用
如果光建立一个审计系统,而缺乏对审计数据的深度利用将无法发挥审计系统的作用。可以考虑以下的措施:根据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对审计数据进行深人的再分析,可以充分利用成熟的分析系统,实现关联分析、异常点分析、宏观决策支持等高层审计功能;对审计系统中安全事件建立相应的处理流程,并加强对事件处理的审计与评估;根据审计数据,对不同的安全部件建立有效的响应与联动措施;针对审计记录,有目的地进行应急处理以及预案和演习;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实现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
信息安全审计是保证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外的相关安全测评标准为安全审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参照。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的全面安全审计应当包括多个方面、多个层次,不能靠一套简单产品就实现全面覆盖。重要领域信息系统中信息安全审计系统建设需要关注几个要点:审计数据来源问题、审计的分析机制、审计系统与原有系统的关系、审计系统的防绕过特性、审计数据的有效利用问题。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