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和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已进入危机频发、破坏性加强的时期。随着危机产生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加,大量突发性危机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危机无处不在,令人猝不及防。在危机的处理应对中,媒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而媒体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策略,直接决定危机事件的处理效果和最终结果。
关键词:危机传播; 报道策略; 舆论
危机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要面对类似的危机挑战。危机处理地好,则可“化险为夷”,维护社会的稳定、公共的安全;如若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影响政府的权威、国家的形象。在危机的处理应对中,媒体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公共危机爆发的非常时期,公众知情权的满足,就是信息的获取。政府通过媒体提供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是处理公共危机的首要途径,也是危机传播所要研究的问题。危机传播重点就是在于信息的处理,利用媒体传播信息是政府化解危机的关键。而信息经由媒体传播的方式与技巧,即媒体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策略,直接决定危机事件的处理效果和最终结果。
1危机事件及其传播
凡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生的对公共安全(包括事关大量民众财产和生命等)和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秩序(局部或全部的社会稳定及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等构成严重威胁的突发事件或者叫长期的危险状态都属于公共利益危机。危机通常是低概率、高风险的突发事件,它突破了人们在常规状态下的心理及认知,让正常运转中的社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而这些危机事件,并不可以仅仅通过大量的人力物力瞬时解决,需要整个社会的集体出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布阵应对。
在资讯高度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危机事件会不可避免地给某些媒体的“失语”与“偏颇”,“舆论高压”和“媒体轰炸”都史无前例地凸显,由此危机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如何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主要目的是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从而化解危机。危机传播可以在紧急时刻给受众“敲响警钟”,一方面通过媒体的信息传递,对事物的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进他们对特定信息的传播内容接触,稳定受众情绪;二是它所造成的紧迫感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从而促进危机好转。在“敲响警钟”的过程中,媒体实现了选择和重组事实过程。媒体将庞杂的客观真实转化为媒介真实,在理想上,媒介报道应该反映出客观真实,但基于种种因素,实际中是对客观真实进行了选择、遗漏和重组等,是媒介所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反映,而观众通过媒介真实,即新闻媒体塑造着人们大脑中的世界图景,形成主观真实去认知危机和应对危机。在危机传播中,媒体已经成为反映社会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建构工具,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国内危机传播及信息公开
从唐山地震到非典事件、南方雪灾再到08年的汶川地震,国内危机传播正不断改变着报道态度、方式、内容及语态,从之前的“少报、不报、限报、瞒报”到08年汶川地震以来的迅速反应、及时报道、持续关注、多方挖掘,国内媒体对于危机传播的改变是可喜的。
这种改变是有时代根源的,受众教育水平的提高,产生更多的信息需求,同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满足,媒体有更高的自由度,活动空间也相应扩大,满足受众需求,成为媒体的共识,由此危机事件有更多可能和渠道被报道。其次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危机事件一旦发生中,很快通过互联网、手机等传递到各地,要对信息进行封锁,或者进行单方面的信息报道,是很困难的。种种因素的集中作用,使政府和传统媒体认识到:在危机事件中,只有平衡和全面报道,才是减小危机造成危害的办法。一味打压和统一口径,只会丧失第一发言权和权威地位,“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只会加重危机。
国内对于危机报道的改变,在08年汶川地震时显得尤为突出: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快讯;电视媒体的直播报道;主流新闻网站的滚动式密集报道;报纸围绕这一危机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体裁的充分报道,在报道的全面性和深度上下足工夫……全面、细致、深入的态度,“跟着事实”走的方式,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的报道模式,在网络快速反应以及形成新的媒介环境的条件下,与通讯社、互联网等多媒体联动,迅速反应、连续报道、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国外媒体同行的尊重。
3媒体的危机报道策略
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 ath)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第一,提供信息,指导公众在不同的危机情境中行动;第二,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第三,危机发生时警示公众;第四,为危机管理者提供信息,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情绪,可以理解和分析较大的危机;第五,提供有关做什么、去哪里、联系谁及采取什么措施的信息,以控制并解决危机。因此,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媒体应采取以下报道策略:(一)在危机发生初期,第一时间反应,最权威媒体发布,最全面信息。媒体反应要极其迅速,并选取最权威的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为客观准确地传递讯息、稳定民众恐慌情绪。拥有了第一发言权,抢占话语先机,“先入为主”,不给谣言留下空间。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主流媒体失语时,“小道消息”“流言蜚语”才会产生并迅速传播。及时做到信息公开,杜绝“不报、少报”的现象,只有主流媒体做到“主动”,危机才不会扩大。
(二)发挥大众媒体议程设置功能,与“谣言”赛跑。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是危机加剧的重要原因,因此,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全面发布信息,对于危机事件持续关注,不给谣言以可趁之机。在与“谣言”赛跑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要发挥议程设置、舆论导向的功能,这种导向性的作用不止是对于受众,更是对于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媒体、自媒体,以意见领袖的身份影响新媒体中众多分散的受众。(三)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危机中的人。08年汶川地震危机报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只报救灾、不报灾情”的传统没有多大的改变,危机报道应该将目光更多地转向灾情中的人,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及情感,进行危机报道,引导人们互相关注、走出危机。在危机报道中,要把握一定的度,这种限制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在信息公开、报道开放的前提下,把握好灾难报道的度,不要过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与社会不安定因素。
危机传播与媒体报道策略也是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只有保证信息畅通,媒体议程设置、舆论导向,才能完成危机报道中传播主体对于受众的说服过程。
参考文献
[1] 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2010(6).
[2] 危机报道纸质媒体内容分析报告,2011(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