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通信学论文

表情包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功能)

2022-11-16  本文已影响 24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智能手机在我国被广泛使用,社交APP比如微信、微博等随之流行开来。当在社交网站、社交APP等进行网络交流的时候,在表述自己情绪、传达更合适的主观感受时,或许使用非语言符号——比如emoji、颜文字、表情包等更能准确传达出内心的意愿。因此,非语言符号emoji的产生提供了帮助更好的沟通、提高理解准确性的新功能,人们可以借此来轻松维持好网络世界的社交关系。
  在碎片化的现代社会中,在网络聊天时,敲打冗长文字的耗时性与准确传达情绪形成了不对称关系,而emoji的出现则恰好弥补了这样的缺陷。作为本身便有着情绪传递功能的emoji表情,它的适用性显得比文字更好。面对难以回应或疲于回应的人际交流,一个emoji便能代替千言万语。本文从探索emoji表情的传播机制,来看其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
  一、作为视觉符号的EMOJI表情
  Emoji,根据日语绘文字(えもじ)拼读罗马音而来,是日本在无线通信中所使用的视觉情感符号。绘意指图形,文字则是图形的隐喻,可用来代表多种表情,如笑脸表示笑、蛋糕表示食物等。最早由栗田穰崇创作,并在日本网络及手机用户中流行。自苹果公司发布的IOS5输入法中加入了emoji后,这种表情符号开始席卷全球,目前emoji已被大多数现代计算机系统所兼容的Unicode编码采纳,普遍应用于各种手机短信和社交网络中。[1]
  语言是最基本的符号体系,一般也将其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2]emoji则属于非语言符号,其仍旧拥有着一般符号的功能:表达和理解、传达、思考。“那时我们觉得,如果能拥有像绘文字之类的东西,那就很可能可以让人做到如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已经拥有了心形符号的经验,因此认为这是可能做到的。”emoji创造者栗田穰崇是这么说的。[3]诚如其所言,emoji在表达理解上更直观,作为具象性的符号,它能更好成为传递情绪的载体,在键盘的世界里,带来面对面式的交流体验。
  2015年12月SwiftKey发布了一份美国用户emoji的使用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到,emoji在美国使用非常普遍,据统计,74%的美国人每天都会使用emoji,近一半的Instagram评论则都含有emoji。[4]除去休闲娱乐,发表在《天体物理杂志》上的论文“Impact of Atmospheric Chromatic Effects on Weak Lensing Measurements”,成为了第一篇公开使用emoji表情的文献。2013年“Emoji”一词收入了《牛津词典》。
  如今的社交网络,emoji表情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国内社交APP如微信、微博、QQ,输入法(搜狗、百度),以及苹果设备自带输入法都内置了emoji表情,而国外,Instagram、twitter等,甚至还建立起了emojipedia,能查抄各种emoji含义。
  网络表情是语言形象化的结果,视觉性成为网络表情最具感知力的地方。图像能使我们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对应物,[5]能直接直观形象的表现聊天双方的心情、表情、身姿形态等,给人以面对面交流的体验。或者也是这样的原因,emoji的使用才会变得如此普遍。[6]
  二、Emoji表情的传播机制
  微信2015第一季度显示微信活跃用户已经到达5.49亿,覆盖至200多个国家。微信内嵌了20个emoji表情,同时搜狗输入法、百度输入法、以及苹果手机自带内嵌emoji,依托社交媒体来进行对话使用emoji表情的频率较高。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本文更偏重于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并从传播者、接受者、媒介三个方面来分析emoji表情的传播机制。
  (一)传播者
  交流是两个人之间安抚的交换,伯恩把交流称为“沟通的基本单位”。作为人际传播的一环,交流在其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交流的第一条法则在于只要交流是互补的,沟通就能够无限地继续下去。[7]
  “有时候当我在facebook上和我的姐姐聊天时,当我们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才发送 emoji表情……”、“昨天是pancake day,因此我发送了emoji表情里的一些‘pancake’来结束了对话。诸如此类情况,我觉得是意味着已经无话可说……”、“就像我发送的一些图片那样,比如我烹了一条鱼,我会使用emoji表情……”[8]
  如上述情形,在网络聊天中,当对话无法再进行下去的时候,使用emoji似乎能更好的作为对话终结而又不显得失礼,简单的表情胜过一言不发或千言万语。而对于并未终结的谈话,作为维持互补交流的一部分,emoji表情延续了意犹未尽的对话,弥补了双方在“不想结束谈话状态”和“无法继续文字交流”的不统一,使用emoji來暂时代替文字的缺失,让交流得以继续。
  索绪尔认为,符号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并将其看作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9]作为emoji表情的使用者,在选择表情时将会选择最能传达出自身情绪的emoji符号,以此来传递最能表现自己意愿的信息。由于emoji相较于其他表情符号直观性较高,传播者在编码的过程中,能更好的与解码达成一致,使得沟通过程有效进行。
  (二)接受者
  符号互动理论指出人际交流以各种符号作为中介,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通过对对方符号的解释而做出相应的理解。对于传播者发送的emoji表情,由于其直接表意性与形象性,在解码过程中不会造成较大的理解偏差。在网络所架构的虚拟环境中,交谈双方真实的个体并未展示出来,无法通过对方的真实表情、神态等个人特征来获得认知以解读对方本意,网络表情则使得这一解读从文字演变为视觉图像。接受者从发来的emoji表情里,去理解和解码传播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从其已有认知对表情动作进行解读,传播者的情绪与信息能被接受者顺利解码,实现意义的交换与理解。

除此之外,情绪共享理论认为,个体和他人之间的情绪共享是共情的基础,情绪共享过程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情绪感染。而在键盘构建的网络社交里,情绪共享仅仅通过文字很难以实现,emoji的出现,在所看到的表情图里,大脑所呈现的视觉符号和现实里的表情是一致的,甚至会根据与对方聊天来不自觉调节自己的表情,变得如同“面对面”聊天一般产生共情,对人际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三)媒介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更多人依赖于移动设备。APP成为智能移动设备中必备的装机软件,其中实时通讯APP诸如line、微信、QQ等已是众多用户的日常所需,而这类APP中,表情传递成为更主流的沟通方式,输入法内嵌和社交APP中都自带了emoji表情,在众多“熟人关系”的网络社交中,emoji表情就自然地担任其低成本维持基本谈话关系的重要元素。Emoji的使用不再仅仅是有趣和生动,而更多的变成在网络人际交流中用以对话继续、打破沉默、表达自我的工具。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简单的英文方便着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的网友们的交流,但emoji在语言文化这一障碍下,显得畅通无阻。去年1月,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布国情咨文时,英国《卫报》在推特上开通了@emojibama的账号,将绝大部分国情咨文翻译成了emoji。依托于网络,如今的移动时代更为emoji表情在人际沟通中助力,使其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结语
  在社交频繁的今天,基于网络的社交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表现,“表情”这一视觉符号的应用变得更具有便捷性、易操作性。emoji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被社交媒体接受的同时,改变着传统网络的人际传播,弥补着非语言传播的缺失。《The Guardian》在用emoji翻译了奥巴马的国情咨文后,曾这样认为“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能统一意见的,可能也就只有emoji了”。虽说这样的说法现在看来略显夸大,但emoji在提升理解力、打破语言障碍、低成本维持庞大朋友圈的谈话关系上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emoji缺乏文法,不能像文字那样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稳定性,更多需要联想去理解,但是在如今碎片化,快餐式、视觉化的网络社交里,它所承担的沟通作用及在网络社交中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也正是它带来新型人际传播的原因。
  注释:
  [1]百度百科.emoji.[EB/OL].http://,2015-12-2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6-47.
  [3] emoji conquered the world[EB/OL]. http://2013/3/4/39 66140/how-emoji-conquered-the-world,2015-12-26.
  [4]ey发布美国emoji使用地图[EB/ OL]. http://,2015-12-26.
  [5]钱家渝.视觉心理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71-72.
  [6]张雪.从视觉文化看手机聊天软件中表情的使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4).
  [7]田寶,宗小力,王陵宇.人际交互作用分析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2-53.
  [8]Ryan Kelly,Leon Watts. Characterising the Inventive Appropriation of Emoji as Relationally Meaningful in Mediated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J].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UniversityofBath,2015-09-20.
  [9]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6-107.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研究生专业计算机技术(研究生计算机技术)上一篇: 缃戜笂鍟嗗煄璁捐璁烘枃(鍟嗗煄璁捐瀛﹂櫌)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