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通信学论文

通信网络发展概述论文(关于网络发展现状的论述)

2022-11-16  本文已影响 550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己成为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宽带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宽带接入网技术众多,各有其特点,本文对现有宽带网络技术的技术特性进行了述评,并对今后宽带接入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宽带接入网,宽带业务,宽带网络

1 引言
宽带是指在同一传输介质上,使用特殊的技术或者设备,可以利用不同的频道进行多重(并行)传输,并且速率在256Kbps以上。至于到底多少速率以上算作宽带,目前没有国际标准,这里我们按照约定俗成和网络多媒体视频数据量来计量为256K。
2 宽带主干网技术
2.1千兆以太网技术
最高传输速率为1Gbps,与以太网技术、快速以太网技术向下兼容。在传输介质上由氏叻⒄刮庀耍渚嗬耄ㄔ谖拗屑烫跫拢┳钤犊纱?20KM。这样,在传输距离上已不再受传输介质的限制,可以满足城域网的需求。而且,因为世界上80%的网络节点均为以太网形式,所以光以太网和现有网络形式有最好的兼容性。以太网具有设备便宜,组网成本低,便于运维的特点,所以非常适合传输大带宽、低利润的数据业务。特别适合小型城市的城域网建设。
2.2 IP over ATM
融合了IP和ATM的技术特点,基本原理为:将IP数据包在ATM层全部封装为ATM信元,以ATM信元形式在信道中传输。当网络中的交换机接收到一个IP数据包时,它首先根据IP数据包的IP地址通过某种机制进行路由地址处理,按路由转发。随后,按已计算的路由在ATM网上建立虚电路(VC)。以后的IP数据包将在此虚电路上以直通方式传输。采用信元传输和交换技术,减少处理时延,保障服务质量,使其端口可以支持从E1(2Mbps)到 STM-1(155Mbps)、STM-4(622Mbps)、STM-16(2.4Gbps)的传输速率。优点为:1、ATM技术本身能提供QoS保证,因此可利用此特点提高IP业务的服务质量。2、具有良好的流量控制均衡能力以及故障恢复能力,网络可靠性高。3、适应于多种业务,具有良好的网络可扩展能力。4、对其它几种网络协议如IPX等能提供支持。
缺点为网络体系结构复杂且重复,ATM与TCP/IP都具寻址、选路和流量控制功能,开销损失大,因而主要用于网络边缘多业务的收集和一般IP骨干网,不太适合超大型IP骨干网应用。
2.3 IP over SDH技术
它使用链路及PPP协议对IP数据包进行封装,把IP分组根据RFC1662规范简单地插入到PPP帧中的信息段中,然后再由SDH通道层的业务适配器把封装后的IP数据包映射到SDH的同步净荷中,再经过SDH传输层和段层,把净荷装入一个SDH帧中,最后到达光层,在光纤中传输。采用高速光纤传输,以点对点方式提供从STM1到STM64甚至更高的传输速率。其中IP over SDH技术也简称为POS技术,也就是将IP包直接封装到SDH帧中,提高了传输的效率。特点为:1、对IP路由的支持能力强,具有很高的IP传输效率。2、符合Internet业务的特点,如有利于实施多路广播方式。3、能利用SDH技术本身的环路达到链路,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4、省略了不必要的ATM层,简化了网络结构,降低了运行费用。5、仅对IP业务提供好的支持,不适于多业务平台。6、不能像IP over ATM技术那样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保障。7、对IPX等其它主要网络技术支持有限。
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光纤的带宽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带宽和相对的传输速率,不仅可以与现有通信网络兼容,还可以支持未来的宽带业务网及网络升级,并具有可推广性、高度生存性等特点。
3 宽带接入技术
3.1铜线接入
3.1.1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
ADSL属于铜线接入技术,是以铜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它是一种非对称的数字用户环路,即用户线的上行速率和下行速率不同,根据用户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的特点,上行速率较低,下行速率则比较高,特别适合传输多媒体信息业务。
ADSL技术为家庭和小型业务提供了增强带宽的标准方式,国际电信联盟公布的或ADSL Lite标准规定的下行带宽为1.5Mbs,上行带宽为384Kbps,前者大约是现有拨号模拟调制解调器的50倍,为此实际上与网络建立了两个连接,它们分别用于电话和数据业务,并可同时打开和连续使用。
ADSL除可提供电话业务外,还能提供多种宽带业务,在未来几年内,ADSL接入技术将会是终端用户最主要的宽带接入方式。
缺点是传输距离非常有限,对线路质量要求较高,当线路质量不高时,推广使用有困难。
3.1.2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VDSL)
VDSL是ADSL的升级,是DSL技术根据HDTV、视频会议以及对称/非对称业务的需要而发展的技术。该技术是在94年下半年提出,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双绞线上实现比ADSL更高的传输速率。VDSL提供了更高的带宽,满足更多的业务需求,它除了支持与ADSL相同的应用外,还支持包括高保真音乐、高清晰度的电视,多通道视频业务、MPEG-2图象等,是真正的全业务接入(FSAN)手段。它的特点是传输速率快,有效距离短,速率可变自适应,并可以按照要求配制成对称和非对称两种传输模式。
3.2光纤同轴(HFC)接入技术
Cabel Modem是一种基于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基础上的一种技术,可在不影响有线电视广播的频带内实现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入与访问。它的下行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Mbps~30Mbps,上行速率可以在512kbps以上。这种技术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它只占用了有线电视系统可用频谱中的一小部分,因而用户上网时不影响收看电视和使用电话。
缺点是需要进行双向改造,带宽进一步扩展能力有限,而且无法建设独立的社区内部网络平台。
3.3以太网接入技术
原本主要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的以太网技术,由于技术上的发展,使得以太网的传输距离大为扩展,完全可以满足接入网和城域网数据通信的需求。由于具有性能价格比好、可扩展、易安装的特点,这一技术正在成为为企事业用户提供高速接入的主要手段,目前全球企事业用户80%以上都采用以太网接入。
缺点是对已经建成的社区,需重新进行布线和设施改造。
3.4无线接入技术
无线接入技术分为固定无线接入、移动无线接入和蜂窝移动三大系列。
3.4.1固定无线接入
⑴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宽带特性,可用频谱往往达1GHz以上。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电信管理部门分配给LMDS的具体工作频段及频带宽度有所不同,其中大部分国家将27.5GHz~29.5GHz定为LMDS频段。我国则采用26GHz及38GHz。
由于该技术利用高容量点对多点毫米波进行传输,它几乎可以提供任何种类的业务,如话音、数据及视频图像等,能够实现从64Kbps到2Mbps,甚至高达155Mbps的用户接入速率,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被认为是一种“无线光纤”技术。
LMDS系统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基础骨干网络、基站、用户端设备以及网管系统。由于LMDS直接支持无线ATM协议,可以使链路效率得到提高。
缺点是覆盖范围小,覆盖30平方英里。
⑵ 多点多信道分布式系统(MMDS)
MMDS不需要本地电信或有线广播公司的干涉就能够通过用户安装在屋顶上的天线为每位用户提供服务。


MMDS最初用于单向传输的影像广播服务,包括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无线网络系统。现在则可以采用双向的数据业务传输,允许更加灵活地使用MMDS频谱。而LMDS技术,则属于区域性的无线技术,可被应用在城市内、郊区等小范围的通信网络。
⑶ 自由空间光通信(FSO)
激光无线通信与以往的利用电磁波(radio)的无线通信相比,具有容量大、发射装置和功率小、不用政府特许证、对人体无影响等优点。但容易受到天气和障碍物的影响,一般用于近距离室内通信,如各种遥控信号的传递、微机间和手机间的数据通信等。现在开始应用到室外通信,但需要使用抗天气劣化的自适应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FSO)使用光脉冲调制信号,按照FSO联盟的规定可以采用两个红外线波长:长波长1550nm和短波长800nm。以提供100、155和622Mbps的数据速率。
3.4.2移动无线接入
⑴ 宽带无线局域网络(WLAN)
无线局域网络是便携式移动通信的产物,终端多为便携式微机。其构成包括无线网卡、无线接入点(AP)和无线路由器等。目前最流行的是IEEE802.11系列标准,它们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校园、机场、车站及购物中心等处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
在802.11的基础上,IEEE相继推出了802.11b和802.11a两个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子层和物理层。802.11b使用动态速率漂移,可因环境变化,在11 Mbps、5.5 Mbps、2 Mbps、1 Mbps之间切换,且在2Mbps、1Mbps速率时与802.11兼容。 802.11a工作在5GHz频段,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ps,传输层可达25Mbps。可提供25Mbps的无线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以及TDD/TDMA的空中接口。
  ⑵ 蓝牙技术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用于提供一个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解决方案。家庭信息网络由于距离短,可以利用蓝牙技术。
蓝牙采用2.4GHz的ISM(工业、科研和医疗)频段,不受各国频率分配不统一的

影响;采用FM调制方式,降低了设备成本;采用快速跳频、正向(FEC)和短分组技术,可减少同频干扰和随机噪声,使无线通信质量有所提高。蓝牙的传输速率为1Mb/s,传输距离约10米,加大功率后可达100米。
⑶ 无线ATM网络
由于无线ATM网络采用的无线传输信道与ATM骨干网所采用的光纤传输信道具有很大的差异,一些新的问题,如介质共享性、广播性、较长的传输延时、较高的信道误比特率以及信道衰落的影响等等,必须加以解决。因而无线ATM除了具有与ATM相同的ATM层、AAL层以及信令部分外,还要增加与无线通信有关的无线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层(MAC)、数据链路控制层(DLC),以及相应的无线控制功能,这样才能在无线网络中实现ATM服务。为支持对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控制,DLC协议常常针对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差错控制方式;MAC协议则一般采用信道动态分配算法来支持业务速率的可变。
另外,无线ATM通信网要支持移动用户,因此网络应具有移动管理功能。当无线ATM通信网采用微蜂窝小区形式的网络结构时,越区切换控制就是移动管理的一项关键技术。无线ATM网和现有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例如,无线ATM网可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及多速率业务的通信,越区切换时需保证各种业务的服务质量 (信元丢失率、延时等)不恶化;ATM信元字头没有序号字段,越区切换时可能出现信元次序混乱,造成信元丢失;现有的ATM网络采用固定VP/VC连接方式(即固定路由),而越区切换需更新原来的连接、重建路由。这就必须研究适用于无线ATM网络的切换控制方案。
关于无线ATM的无线接口方面和移动管理方面的标准分别由ETSI和ATM论坛负责制定。依据这些标准,许多无线ATM系统被推出,如下表所示。
移动无线宽带接入还包括欧洲ACTS项目中着名的AWACS、SAMBA及MEDLAN系统,其工作频段分别使用19GHz、40GHz、61GHz等,MEDIAN为室内慢速移动,AWACS及SAMBA可用于室外较高移动速度的情况,覆盖范围一般较小,为数十米至200米左右。它们的目标是实现155Mbps乃至速率更高的移动或半移动环境下高速优质多媒体个人通信服务。

表2 无线ATM系统比较
3.4.3蜂窝移动无线通信系统
蜂窝移动无线通信系统是当前移动通信的主力军,它采用蜂窝结构,频率可重复利用,实现了大区域覆盖;并支持漫游和越区切换,实现了高速移动环境下的不间断通信。从70年代起,它已经历了第一代(1G)、第二代(2G)并开始进入第三代(3G),未来向超(Beyond)3G过渡。
目前,国内外的主流系统是2G,它采用TDMA/CDMA和数字调制,提高了系统容量和通话质量。但1G/2G主要提供语音服务,为了提供自由的移动多媒体接入,例如话音、可视电话和高速数据传输,则需要发展3G和超3G移动通信系统。
在1999年10月的ITU芬兰会议上,3G(即IMT-2000)的无线接口技术规范(如图4)获得通过,标志着第三代技术的格局最终确定。它分为CDMA和TDMA两大类共五种技术,其中主流技术为三种CDMA技术:CDMA-DS(直接扩频)即欧洲和日本共同提出的WCDMA技术;CDMA-MC(多载波)即美国提出的cdma2000技术;CDMA-TDD(时分双工)包括我国提出的TD-SCDMA和欧洲提出的UTRA TDD。这些标准的制定主要靠3GPP和3GPP2两个国际组织。
3.5卫星接入
相对较少的上行数据(如对网站的信息请求)可以通过现有的Modem和ISDN等任何方式传输,大量的下行数据(如图片、动态图像)则通过54M宽带卫星转发器直接发送到用户端,用户可以享受高达400kbps的浏览和下载速度。
3.5.1 IP over卫星
这里的卫星主要指现阶段的C或Ku波段静止轨道卫星,可用于作为地面网中继的大型卫星关口站或VSAT卫星通信网。这种方式主要是采用协议网关来实现。协议网络既可以是单独的设备,也可以将功能集成到卫星调制解调器中。它截取来自客户机的TCP连接,将数据转换成适合卫星传输的卫星协议(卫星协议是根据前面所述的针对卫星特点对TCP的改进),然后在卫星线路的另一端将数据还原成TCP,实现与服务器的通信。整个过程中,协议网关将端到端的TCP连接分成三个独立的部分:一是客户机与网关间的远程TCP连接;二是两个网关间的卫星协议连接;三是服务器方网关与服务器问的TCP连接。
这一结构采取分解端到瑞连接的方式,既保持了对最终用户的全部透明,又改进了性能。客户机和服务器不需做任何改动,TCP避免拥塞装置可继续保留地面连接部分,以保持地面网段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在两个网关间采用大窗口和改进的数据确认算法,减弱了窗口大小对吞吐量的限制,避免了将分组丢失引起的传输超时误认为是拥塞所致。
3.5.2 IP over卫星ATM
为了满足多媒体通信业务的需求,许多宽带卫星计划正在快速发展中,采用星上处理和ATM技术是其主要特点。IP over卫星ATM使宽带卫星能够无缝传输Internet业务,因而这种方式的卫星IP网将更好地满足未来人们对数据传输的需求。在卫星ATM网络中,卫星被设计为能支持几千个地面终端。地面终端通过星上交换机建立VC(Virtual Channel),与另一个地面终端之间传输ATM信元。由于星上交换机有限的能力,每个地面终端能用于TCP/IP数据传输的VC数量有限。当路由选择IP业务进出ATM网时,这些地面终端成为IP与ATM间的边缘设备(路由器)。这些路由器必须能够将多个IP流聚集到单个VC中。除了流量和VC管理之外,地面终端还提供在IP和ATM网间拥塞控制的方法。卫星上ATM交换机必须在信元和VC级完成业务管理。此外,为了有效利用网络带宽,TCP主机实现各种TCP流量和拥塞控制机制。IP over卫星ATM可以利用前面讨论的卫星知P改进和协议网关等技术,地面网中IP over ATM的一些技术也适用。
4 宽带网络技术发展趋式
4.1宽带网络主干技术发展趋式
光以太网技术是现有两大主流通信技术的融合和发展:以太网和光网络。它集中了以太网和光网络的优点,如以太网应用普遍、价格低廉、组网灵活、管理简单,光网络可靠性高、容量大。光以太网的高速率、大容量消除了存在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的带宽瓶颈,将成为未来融合话音、数据和视频的单一网络结构。
光网络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如现在兴起的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ASON,假如未来的ASON节点设备(如大容量的OXC)可以实现全光域上的恢复保护(电信级),实现多波长动态分配和路由,灵活的波长上/下路,SDH体系和产品也会逐步向电信网络的边缘转移,演变为一种客户层信号或标准接口,网络形态将更为简单。
4.2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发展趋式
4.2.1无线接入
⑴ 高业务量
2010年,在3G系统中将广泛采用多媒体业务,上下行链路的话音和多媒体业务量之间的比率预计约为1∶2。到2010后,假若多媒体业务量年增长率为40%,那么它将是目前水平的23倍,多媒体和话音业务量的比率将是10∶1。为了适应业务量的高速增长,到2010年,频宽将增加160MHz。因此,对4G系统的研究包含提供频谱利用率和开发新的频段,以适应用户业务量的增长。
⑵ 高机动性
4G蜂窝系统将对移动用户提供至少2Mbps的数据率。尽管高数据率系统实现高机动性相当困难,但5.8GHz的智能传输系统实现这一要求是可能的。上述是专用于运输车辆的通信系统,但它将向通用系统发展,将在毫米波频段提供50~200Mbps的数据率。
⑶ 覆盖地域广和不同系统之间的无缝隙漫游
由于未来系统的目标数据率将比目前系统高两个数量级,蜂窝半径将缩小;但是,利用距地面高20公里的同温层平台(HAPS)可以实现广域覆盖。同时,对户内WLAN、户外宽带接入系统和ITS等其他系统的平滑切换,是未来系统的极其重要的功能。实现这种漫游功能的第一步是构造基于IP技术的网络,支持下一代Internet。
⑷ 低成本
鉴于到2010年,4G系统的每单位面积的容量将是3G蜂窝系统的10倍,而传输信息的成本将大幅度下降。
⑸ 无线QoS资源控制
无线系统使用有限的资源(频率和发射功率),而且易于受拥塞的影响,因此无线QoS资源控制对于保证服务质量、支持各种应用和不同类型的服务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扩大用户数量的重要保证。
4.2.2光纤接入
随着IP技术的不断完善,大多数的运营商已经将IP技术作为数据网络的主要承载技术。由此也衍生出大量以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的接入技术。同时由于以太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ATM技术完全退出了局域网。因此把简单经济的以太技术与无源光网络(EPON)的传输结构结合起来的Ethernet over PON概念,自2000年开始引起技术界和网络运营商的广泛重视。在IEEE802.3 EFM(Ethernet for the First Mile)会议上,加速了EPON的标准化工作。但是EPON产品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标准,另外还存在诸如测距、同步等一些技术难点以及突发性光器件成本等问题。
EPON宽带光纤接入技术正成为主要的开发方向和应用重点。随着宽带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视频和端到端应用的兴起,人们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北美,每个用户的带宽需求在5年内将达到20~50Mb/s,而在10年内将达到70Mb/s。在如此高的带宽需求下,传统的技术将无法胜任,而PON技术却可以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Nordbotten A LMDS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2; 38(6): 150 – 154
Vacca J R. Wireless Broadband Networks Handbook 3G, LMDS &Wireless Intemet. The McGraw - Hill Companies, Inc. 2001
邓永红.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及其比较[DB/OL].http:∥,2003.
毛京丽,孙学康.SDH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
高文龙,刘力编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LMDS.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李昕,何越,刘溯.充满前景的PON技术[DB/OL].http:∥,2002.09.23.
孙华明,周正。超宽带无线技术现状分析及展望。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4(2):1-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计算机长距离联网传输很快的线路中使用的材料叫(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长距离传输中的运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