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信息化素质培养。因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使大学生就业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求。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其具有涉及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以满足大学生就业需求。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从生源质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现状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
1.1 生源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中等教育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着重叠与交叉,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生源地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尤其体现在城市经济繁荣地区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对比上,随着教学的深入,这种两级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困难。同时,高职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能力较差,课堂上普遍存在玩手机、玩游戏、睡觉等现象,课后经常看教材的学生还不到班级人数的10%。因此,面向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改的内容之一。
1.2 课程体系现状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是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学内容与开设学期亦是按照专业需求制定,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师极易产生教学疲惫等问题。
1.2.1 教学内容滞后
在信息化社会里,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功能强大的软件层出不穷,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往往滞后多年,比如社会上普遍使用办公软件Office2010时,我们在讲Office2003;笔记本装机系统已经普及Win7,但我们的机房还在用WinXP。学生经常抱怨“社会上用的,学校不教,学校教的,社会上不用”。
因此,为避免教学内容滞后,不仅教学软件与硬件设备要升级,教师还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网络最新流行元素。
1.2.2 教学过于集中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一新生的公共必修课,各专业均安排在第一学期上课,教学过于集中。以我校为例,2013级非计算机专业大一新生近3000人,而负责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仅有10人,师生比例高达1:300,不仅机房设备紧张、损耗加剧,教师在教学中也极易产生疲惫感,作业批改量过大,教学效果无法保证。为此,我们考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化,分布在两个学期上课,专业自主选择上课模块。
1.2.3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下的新问题
“机房边讲边练”是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特色。但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教师在教师机处演示讲解时,无法关注到学生状态;学生因学习起点不同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同,课堂教学进度不好把控;一味的边讲边练,留给学生的学习思考空间过少,学生作品缺乏创意。因此,需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开放性教学资源、作品设计、评价考核等多个环节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2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模块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依据各专业(群)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分析,建立以“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为主要特色的模块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考虑生源特点和专业需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不能是“零起点”,也不能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模块设置要经过专业需求调研与分析,应当包括静态和动态两大类教学模块。所谓静态教学模块即为通用模块,属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这里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了6个通用模块,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与互联网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Word排版、Excel电子表格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设计。而动态教学模块则是专业自选模块,根据我校专业群分类设置以下两个模块:对理科电子类学生开设语言类(编程工具)模块;对管理类学生开设Ms Office高级应用类模块。
开设学期分布在第一、二学期,比如第一学期可以选择基础知识、Windows、互联网、字处理、电子表格模块,第二学期是演示文稿设计以及专业高级案例应用或语言类模块,这样可以降低周学时总数,改善教学过于集中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案例选取要结合专业需求,能够体现适用性和实用性,尽量使用企业真实案例设置实训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
3 建立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不是简单的学生听教师讲、跟着教师练,而是以学生作为主体,突出“任务驱动一案例教学一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成为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
3.1 学期初向学生发布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使学生明确课程教学任务、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授课计划做好每次课的课前准备,如阅读教材、收集资料或素材,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3.2 采用分层次教学,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从专业实际应用出发大胆创设情境,参考案例自行设计作品,应用到案例相关知识点即可;案例选取不易过大,讲练以2-3个知识点为一小节,随时关注学生状态,巡视辅导及时小结,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练习时间。这样,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才能够保证。
3.3 利用开放性教学资源(电子教材、案例素材与样品、优秀学生作品展示、计算机基础相关认证考试试题集等)满足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课程应用分层次过关式过程考核,模块考核未通过者需要自行网络学习,直至考试通过。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其具备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4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为顺利完成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2]张莉.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创新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6).
作者简介:姚灵(1973-),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