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的信息环境社会下,大学生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并且随着愈发增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学生在社会信息的接触上也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渠道。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舆情的出现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对网络舆情,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既要有效展开网络舆情影响下的有效高校思政工作,又要确保能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在当前社会背景中,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高校大学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群体不仅高度关注互联网信息,并且还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1]。因此,大学生既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影响对象,也是生成网络舆情的主要力量,这就为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想要有效开展思政工作,就必须要全面研究网络舆情的影响例,根据其影响提出改革措施,才能保证提供一个良好的支持培养高校人才。
一、概述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简单来说,高校网络舆情就是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平台针对某一事件或者某些问题发出的自由评论及意见。相较于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主要传播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2]。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如果步针对网络舆情方面对大学生做出正确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而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主要的特点就是突发性、复杂性以及情绪化。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在学校以及宿舍中,因此会较为集中的访问网络站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大学生就会在网络上集中发表意见,进而造成舆情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发生校园极端事件。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一)思政教育教师权威受到挑战
在新时期的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受到挑战的就是思政教师的权威。站在职业身份的角度分析,思政教师的职业身份在网络舆论中充斥着各种戏称,对其职业也多有刻板的认识[3]。在一些不称职和不负责的教师影响下,他们的不良行为或者言论对高校中的教师群体造成了影响,在舆论风口的个别案例也被当成了教师群体中的普遍行为。学生也因此对当代教师产生了不信任,甚至对教师的所言所行提出了质疑。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时期是极其叛逆的,他们追寻个性,而网络舆论中的生动性满足了他们追求个性的要求,与他们心中想要的现实生活不符的课堂学习生活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了放弃以及排斥的心理,他们更倾向于网络上的舆论导向,而排斥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就是说,大学生更多的是受限于教师衡量其学业的权威,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尊重教师权威[4]。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接受结果受到挑战
当前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趋于完善的阶段,他们尚缺乏辨别能力以及选择能力,而网络舆论中又恰恰拥有众多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因此,大学生在没有自辨能力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影响,动摇他们的思想价值取向。当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多元化的网络舆论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受到自由主义或是外来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判断是非的标准上仅是依靠自身的第一感觉,或是受同辈群体思潮的影响[5]。这种片面的判断标准是极其不理性的,无法让大学生能对我国国情发展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一旦大学生被网络舆论世界中的负面社会影响所迷惑,就会脱离现实社会,产生道德迷失和行为示范,严重的话就会产生违法行为。而站在舆论的角度,分析其数量以及时效性,可以明显看出,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庞大信息基数,不仅负面留言、谣言等信息众多,还具有较长的存储时间,学生很轻易的就能搜索。在网络信息中,哪怕其不良信息极其微小,都能得到快速传播,并且在全网范围内以几何量级对其进行覆盖。
三、加强网络舆情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策略
(一)进一步促进网络舆情队伍管理能力提高
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就具有较为活跃的思想,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因此需要正确面对网络舆情自由性特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针对当前思政教育现状,积极探索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6]。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要想实现优化创新思政教育工作,首先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探索网络舆情的队伍,确保能全方位掌握和了解高校中的网络舆情发展以及变化情况,思政教育工作者能根据其掌握到的变化情况,再结合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实际控制情况,适当的提出有效调整思政教育内容,进而实现全面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在建设网络舆情队伍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提高整体管理网络舆情能力以及控制能力,高校一方面需要全面实施对网络舆情的掌握,一方面也需要坚持红色旗帜,既要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又要促进学生提升接触红色教育信息的概率,确保学生能接受来自正能量的影响[7]。此外,在网络舆情下,高校还需提供全方位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能客观判断其相关事物,促进学生能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帮助其能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才能提供良好的支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整体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二)加强引导管理网络舆情
大学生既然信息网络表现出了高度依赖性,高校教师在改革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时,就需要对网络舆情的动态变化密切关注,才能在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变化的基础上,教育和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实现有效引导管理网络舆情,确保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信息判断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在网络舆情引导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认识到环境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才能对塑造优秀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就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环境。思政教师需要在实践探索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校园论坛的功能和定位,并在其舆论引导工作中融入网络舆情引导,确保校园文化环境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在网络舆情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对各种舆论实时关注,进而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来源,避免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调控。在具体实施中,第一,是需要建立一个收集、分析和报告网络舆情的机制。学校方面可以由宣传部进行牵头,院系辅导员及学生骨干组成一个舆情收集三级工作体系,确保信息传递能保持通畅[8]。如果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出现倾向性的问题,学生骨干需要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报告给辅导员,再经辅导员上报给院系,院系在对情况有详细了解后,则需要上报给宣传部等学校层面。第二,高校需要建立一个舆情联系点制度。在某些特殊时期,需要对特殊学生群体加以重点关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可能发生的事件。第三,是需要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网络舆情制度。为了避免无法处理网上的突发事件,高校应在校园网络舆情方面加强建设应急预案,全方面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针对问题需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统一口径,将事实真相在第一时间公布出来,用具有权威性的解释杜绝在网上传播的流言、谣言等。第四,则是需要建立化解网络舆情制度。可以建设意见箱、校长接待日、网络诉求平台等,对学生反映的意见、建议等及时收集、整理,确保学生能将各种利益诉求通过有效渠道表达出来,避免学生缺乏有效渠道表达诉求,只能通过网络渠道发布不良信息。
四、结语
从本质上说,社会舆情的重要表现就是高校网络舆情,在新事情指导和教育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时,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对网络舆情有一个正确且重要的认识,及时了解到其对大学生造成的重要影响,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措施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思政教师可以从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方面、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方面、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等方面做详细分析,确保能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帮助大学生在这个特殊阶段能对网络舆情形成一个正确认识,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进一步深化其思想认识,才能做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未来成长。
参考文献:
[1]谢子琛.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智库时代,2020(12).
[2]姚志琴.“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法制博览,2020(20).
[3]郑全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高校舆情管理融合路径探讨[J].长江丛刊,2020(5).
[4]郑皓.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研究[J].知识经济,2020(12).
[5]谭金杏.“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6(23).
[6]张志刚.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分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引导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7).
[7]李博,许鸿,陈烁桢.基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J].山西青年,2020(12).
[8]周卫娟.高校教育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4).
作者:徐睿祎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