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通信学论文

气象继续教育在气象业务的协作机制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63人 

  摘要:气象管理部门、职能处室、科研机构、相关高校、仪器厂家等经常协作气象培训部门,举办出席各类培训班,但气象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协作其他部门的情况较少,协同合作程度不够。立足于气象继续教育培训,针对气象继续教育与其他部门协同较少,以四川分院举办的两期气象移动校准维修培训班为例,提出“产学研用管”协同发展,重点阐述了气象教育培训在产学研用管联盟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旨在协同其他部门,共同促进中国气象业务蓬勃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用管;协同发展;气象;继续教育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在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关于防汛救灾工作中指出,从党中央、国务院防汛救灾决策部署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理念,进一步提升整体意识,全力以赴、统筹做好全国防汛救灾气象服务。要通盘考虑、综合研判南北方天气气候趋势与防汛需求,上下联动、左右联合,提升决策气象服务质量。为了提升气象服务水平,中国气象局党组、观测司、气象探测中心等做了大量工作。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及各分院为了适应业务发展,谋划承办了与气象业务相适应的多期培训班。为了响应号召,提升整体联动水平,本文以四川分院举办的两期气象移动校准维修培训班为例,提出气象业务“产学研用管”协同发展机制[1],希望能促进气象事业蓬勃健康发展。

  1气象继续教育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气象部门跟企业、高校、研究所等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对气象教育培训主要是与其他部门合作,承办并完成培训任务,气象继续教育对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把握还不够。

  1.1单向授课的师资队伍

  现以两期气象移动校准维修培训班为例。对于两期培训班的授课教师,四川分院都是海纳百川,多方寻求权威教师的帮助。既有来自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专家、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从事气象计量检定研究和教学的权威教授,又有来自四川省局和雅安市局长期从事气象计量检定工作的一线业务专家,还有来自天津气象仪器厂的气象计量检定设备售后工程师。师资团队理论知识渊博,业务能力出众,为培训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授课师资队伍如图1所示。但是,在气象教育培训中,四川分院主要从授课内容、授课形势、授课重难点等方面与兼职教师有效沟通,四川分院是单向请老师为培训班授课。在培训班办班过程中,四川分院也会收到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向请来的兼职教师作书面反馈。兼职教师是此领域的专家,不反馈,教师获得基层的信息减少,不利于气象计量业务蓬勃发展。

  1.2气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单一

  在干部学院和分院的统筹安排下,培训班结束后,班主任从培训班的基本情况、培训班的特点分析、培训效果评估、培训的收获和体会、学员组织管理、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做总结汇报,如图2所示。培训仅仅是向干部学院提交培训总结。培训班“两个带来”等交流研讨中,搜集到的很多有用问题,很少向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处室、科研机构、相关高校、仪器厂家等反馈,属于闭门造车,不利于气象移动校准业务培训的健康蓬勃发展。

  1.3气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协同度不高

  气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除了培养气象人才,还应该更好更快地促进气象业务发展。气象部门跟企业、高校、研究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现有的气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完成培训任务,在培训办班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有用资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与其他部门协同发展的把握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①产品设计前期、中期,专职教师参与协同度不高;②产品设计后期,在新设备需要推广时,人事司或相关职能司将培训任务划拨给气象培训部门,由培训部门协调多方教师,组办培训班,专职教师目前很少参与新业务授课;③在培训办班过程中,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干部学院和分院获得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处室、科研机构、相关高校、仪器厂家等大力支持,虽然在培训班中获得一些接地气的问题和建议,但气象教育培训的专职老师较少协助其他部门。

  2气象继续教育在气象业务中的协作机制

  气象继续教育与气象管理部门、职能处室、科研机构、相关高校、仪器厂家等有一定合作,但协同合作程度不够,本文针对气象继续教育与其他部门协同较少,提出“产学研用管”协同发展[2-3],特别提出气象继续教育除了完成培训任务,应该最大程度发挥培训中获得的资源,促进气象业务健康蓬勃发展。

  2.1构建产学研用管协作机制

  产学研用管协同发展,是科研、教育培训、生产厂家、用户、管理部门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4-6]。产学研用管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系统,需要科研机构与企业和市场间进行频繁的多维互动,不断将用户需求和产业化方向反馈到研究端,才能不断推进产学研用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7-8]。管理层在协同机制中起到决策领导作用,决定着气象业务发展趋向。气象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在产学研用管协作机制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产品设计前期、中期,专职教师参与协同各部门制订功能规格需求书等。例如本文提到的气象移动校准需要用到的各种仪器,在培训办班过程中搜集到的问题,可以作为功能规格需求书、产品开发、技术方案、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参考。②产品设计后期,需要产品考核或实验,全国推广应用。人事司或相关职能司将培训任务划拨给气象培训部门,专职教师可以协助其他部门录制推广课件等。③在培训办班过程中,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干部学院和分院获得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处室、科研机构、相关高校、仪器厂家等大力支持。同时,培训部门在培训班中获得一些接地气的问题和建议,气象教育培训部门应该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和其他部门,让培训获得的资源最大价值化。

  2.2气象培训部门在协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气象培训中,通过各种研讨和交流,班主任可以实时获得学员在工作中的动态,即第一时间了解用户体验、需求及问题,气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收纳整理有用问题,主动向科研、生产厂家、用户、管理部门等反馈有用信息,做好气象业务的桥梁纽带作用。现以气象移动校准培训班“两个带来”为例。第3期和第4期共计54名学员,就“两个带来”作了交流研讨,即带来一个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带来一个特色经验或典型案例。“两个带来”研讨会气氛浓烈,共搜集培训学员反馈的34个问题,反馈问题中涉及管理(如标准、方法没有与设备同步更新)、仪器设备(如天津雨、压、湿等新设备联网问题)、地理(如偏远地区,标准可能颠坏)、培训(如设备老旧不一、无实习手册)等,各类问题反馈百分比如图3所示。培训不是闭门造车,学员反馈的问题客观真实,良好的沟通交流将会促进气象计量业务蓬勃健康发展,若能将这些问题及时反馈给生产厂家、用户、管理部门等,产学研用管各部门将互利共赢,共促发展。若交流研讨的问题不及时反馈到业务管理部门或干部学院相关部门,交流研讨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培训、交流研讨获得的有用信息应该及时反馈,如图4所示。各部门获得培训第一手资料后,管理部门将制订更加符合设备发展的标准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制订质量考核标准;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在设备预研初期,设计产品时将会考虑更加周全;气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也是业务用户,在培训中获的知识将更多,用户体验度更好。通过反馈,培训获得资源最大价值化,气象继续教育在气象业务中的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可以促进气象业务朝气蓬勃发展。

  2.3坚持气象继续教育的科学协作机制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气象现代化,离不开产学研用管多方的协同并进[9-10]。气象继续教育希望能为气象业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科学管理,就不能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的总体效益。产学研用管联盟在整合资源、协同共赢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①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携手打通渠道、搭建平台,以气象业务为主体,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研用管联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②管理协调层(观测司、人事司等职能部门)在发展中,应建立运转流畅、高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应引导多方力量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优势特色,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气象事业提质增效。③产学研用管联盟聚焦气象业务改革攻坚、创新驱动、气象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坚持政府管理层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建立政府管理、部门、企业多层次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合作各部门迈上新台阶。

  3结语

  气象继续教育希望在自己的教学领域,为气象业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当前,中国气象产学研用管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既面临市场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诸多机遇,也面临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挑战,因此,科研、教育培训、生产厂家、用户、管理部门等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用管体系下各类主体间运转流畅、高效的技术运用机制,同时注重加强产学研用管体系融合发展的国际互动。牢固树立协同意识,强化协同组织领导,健全协同工作体系。唯有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气象事业在新时代转型背景下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钰慧.“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东北大学的融通创新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0(6):35-38.

  [2]王海军,陈劲,冯军政.模块化嵌入的一流企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演化:理论建构与案例探索[J].科研管理,2020(5):47-59.

  [3]王海军.面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合作伙伴能力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11):1726-1736.

  [4]杨宝杰,王勇.政校企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9(10):21-24.

  [5]原帅,黄宗英,贺飞.交叉与融合下学科建设的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4-7.

  [6]申轶男.政府与高校协同促进成果转化的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72-74.

  [7]韩建华,陈镜丞,蔡可键,等.地方高校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教学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1(2):74-77.

  [8]张海军,王爽,张韦.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9,10(3):245-247.

  [9]樊霞,黄妍,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对共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效用研究[J].科研管理,2018(1):34-44.

  [10]刘筱,郭平.内生性驱动机制:西部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自组织逻辑[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31-35.

  作者:刘俊 李晓兰 文刚 范雯杰 边泽强 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国家气象计量站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众创空间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上一篇: 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