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我国电力企业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不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对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也有很大帮助。为了确保我国电力企业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内部开展改革工作,对电力通信技术进行创新,发挥电力系统最大价值,在社会中营造出高效、稳定的用电环境。以我国实际情况对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进行分析可知,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技术人员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供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关键词:电力信息;电力通信技术;技术融合
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相融合,可以帮助电力企业摆脱传统经营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复杂性与特殊性是电网系统的根本特点,在电力传输过程中,需要完成数据传输及处理工作,确保系统可以将电力数据结果传递给管理部门,但是由于数据总量庞大,以至于电网系统经常会出现瘫痪情况,对民众用电质量造成影响。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进行融合,可以提高电力业务处理速度与处理质量,降低电网系统瘫痪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控制投资成本,推动企业发展[1]。
1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
1.1在电力通信技术中融入基础信息技术
要想进一步发展电力通信技术,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对当今社会电力企业运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可知,要想保证电力系统运行效率,提高其实际运行质量,必须以通信系统为基础,然后为其制定对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制定相应应急补救方案,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相关要求完成现场监督,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除此之外,还需要组件一支专业的信息监督队伍,打造出专业的系统运行环境,确保电力信息可以完成信息资源共享,对企业电力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同时还应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确保所制定的工作计划可以顺利落实。此外工作人员可以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以便于及时发现电力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确保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可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2]。电力通信系统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
1.2优化电力企业的工作流程
在电力企业中,通信调度室的主要作用为信息传输中介,也就是说电力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力信息调度室。电力信息调度室不仅可以解决电力信息工作许可,还可以传递电力信息,了解电力信息传递状态,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完成对电力信息的统一调度、指挥及管理。为开展后续监督工作提供便利,提高信息传递质量,提高电力企业活力,推动电力企业发展。
1.3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品质
随着现代电力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对电力企业售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相融合,开设信息服务热线,可以使电力企业更好地为民众提供服务,帮助电力企业实现电力信息一体化服务[3]。除此之外,这一做法还可以端正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具体创新,实现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
2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要想完成数据信息整合,需要使用电力通信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安全性,也就是说对于电力信息而言,电力通信技术更加重要。目前,电力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因为电力通信技术主要是完成信息资源传输,搭建电力数据网络,而电力信息则是电力数据集合体,实际电力网络的主要内容[4]。在当今社会,之所以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可以有效融合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2.1基于政策支持的技术发展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电力信息技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颁布了许多政策法规,使得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减少了许多阻力,如国家电网在前几年提出的SG186工程和在十一五提出的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等[5]。也正是因为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相关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接入网技术为例,之前我国仍然无法实现全网宽带化,但是当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之后,技术人员可以使用ETERNET与WLAN实现多样化宽带接入,更好地满足用户实际需求。
2.2实现技术资源共享
在当今社会,企业对于信息的接收速度可以直接决定自身发展速度,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完成资源共享。为保证实现资源共享,电力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电力信息共享平台,以IP/MPLS技术等作为基本参数,通过融合核心网络技术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借助所搭建平台向电力企业传递相关信息,监督电力运行情况,及时发现所出现的问题,帮助技术人员明确工作任务,提高系统稳定性[6]。
2.3提供技术支持
电力通信技术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约束,可以营造出更好的网络通信环境,保证用户使用体验。在实际应用中,电力企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了解用户实际需求,满足用户实际需求,改变企业社会形象,提高用户用电质量,而且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员工进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符合电力企业现代发展趋势。
2.4技术含量较高
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在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多项技术,具体如下。一是核心网技术与Web技术。这两项技术可以对网络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提高网络结构稳定性,Web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7]。二是接入网技术、宽带网络技术、无线网技术、光纤接入技术以及无源光网络技术,这些技术是工作人员开展实际工作的基础。三是软交换技术。此技术灵活性较高,可以完成多项业务操作,提高二者融合速度[8]。四是软交换系统。此系统可以对网络数据传输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确保融合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电力信息技术和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的措施
3.1强化对关键技术的融合
在将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时,所应用的各类技术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合理选择融合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实际融合速度,可以更好地将两项内容的核心融合在一起。以强化接入式技术为例,此技术主要在核心网络层融合,可以确保融合工作地顺利开展。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对此技术进行适当扩展,提高网络宽带整体利用率。再比如IP技术,使用此技术可以提高核心网络层融合速度。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提高,接入网络技术越来越成熟,在使用此技术完成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时,可以有效提高实际融合质量[9]。受某些因素影响,我国接入时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一样可以将其应用在实际融合当中。使用宽带技术完成公共数据网连接,可以保证电力通信领域发展稳定性。在使用软件交换技术开展双向融合工作时,多个通信系统将融合在一起,此时多项技术与业务需要进行双向转换。为保证电网系统稳定性,技术人员必须从不同角度开展融合工作,并且还需要对传输过程进行优化,以保证实际融合可以顺利完成。
3.2建立完善的融合制度体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融合制度,可以保证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工作稳定进行,并且借助融合制度还可以优化实际工作流程,降低实际融合风险。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技术人员必须保证系统调度一致性,开设电力调度部门与机房调度部门,提高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的合理性,完成自动化调度系统搭建工作,帮助企业实现子系统与虚拟层的完美融合[10]。在此过程中,技术人员还需要使用云计算技术,将技术终端与固定终端融合在一起,实现信息同步传递,提高电力信息传递效率与应用率。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工作专业性非常强,在实际融合过程中技术人员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机制,提高信息管理系统实际控制力,降低操作错误情况出现可能性,提高电力通信实际效果与质量。
3.3提高基础技术培训频率
目前,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电力企业管理人员所制定工作计划均属于尝试性操作,在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缺口。因此,为了确保融合工作可以顺利开展,电力企业应提高基础技术培训开展频率,帮助技术人员掌握更多基础技术,改变当前工作现状,推动企业发展[11]。而且,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实现完美融合,可以提高行业革新速度,给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结论
电力通信技术在电力生产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要想进一步提高电网实际运行效率,就必须将电力通信技术与电力信息进行有效整体,优化电网资源。而且,提高电网资源信息利用率,还可以提高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用户使用体验以及电力企业社会地位,此外对提高电力企业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速度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谢扬飞.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分析[J].通讯世界,2020,27(4):32-33.
[2]谢泉,张学建,张世伟,等.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4):24-25.
[3]黄春翔.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的相关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8,20(23):10-11.
[4]孙浩,张超.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分析[J].电子测试,2017(2):112-113.
[5]杨逸.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6):97-98.
[6]刘焱.探究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问题[J].信息通信,2014(12):192-193.
[7]陈文洲.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3):3.
[8]徐丙泉.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186-187.
[9]陈建民.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分析[J].科技风,2019(10):78.
[10]阮良.探析电力信息与电力通信技术的融合[J].数字通信世界,2019(3):142.
[11]何小涛.电力信息技术与电力通信技术融合策略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7,19(24):24.
作者:张利萍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返回通信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