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企合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想要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优化工作人员的思政理念,当前我国企业思政人才培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校企合作方式需要创新。企业对思政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树立良好的岗位意识,就需要在校企合作阶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文章基于校企合作对企业思政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够助力思政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国企业思政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思政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需要认真思考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全新的实训理念,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有助于管理人员制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训内容,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相适应,让工作人员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增强职工的专业能力,为职工构建实验室与工作岗位两种完全不同的实训环境,创新传统的实训方式,提高思政人才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校企合作与思政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集经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职业人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全面提高职工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岗位意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需要向职工传授基础思政知识,定期开展项目实训,让职工接触到更加丰富的实训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让职工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容应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实训模式的制定需要坚持以职工为主体,结合职工的生活实际设计实训内容,管理人员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职工了解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主要依据,全面提高职工的动手能力和知识技能应用能力,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
(二)思政人才培养
许多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综合素养,将思政纳入正式工作体系中,教导职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培养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政实训课的开展能够充分的反应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需求,思政实训课的实践内容制定,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考量,思政理论体系较为复杂,管理人员需要了解职工的心理变化规律,让职工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助力职工全面发展,企业发展也需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发展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三)思政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思政人才培养需要全面提高职工的道德素养,加强职工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培养模式,制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对传统的思政人才培养项目进行创新,帮助职工在实训过程中,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培养职工的实践能力,助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校企合作实训模式的开展,也需要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培训计划,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同时,管理人员在工作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也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思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全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打造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帮助企业管理层建立全新的工作理念,结合传统的工作经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体系。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思政人才培养
(一)校企合作推动职业工作理念的建立
企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职工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职工的工作特性,设计思政实训体系,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在思政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帮助职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要求。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实训方案,实现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为职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环境,为职工今后的岗位工作奠定了基础,校企合作是为了全面提高职工的岗位竞争力,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校企合作能够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为传统的思政人才培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人才培训目标需要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工作理念的制定,要具有职业性发展特点,贴近职工的实际生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思政人才培养内容要融入当前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一切实训工作开展都是服务职工的职业发展。因此,思政人才培养内容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校企合作要以员工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将思政理论实训内容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校企合作促进主体培养模式的应用
在校企合作思政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做好工作流程的开发,思政人才培养内容设置要结合企业的人才发展需求,管理人员在实践活动制定的过程中,实训工作项目的选择要具有应用性和适用性,全面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将掌握的思政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思政培养模式的建立要结合企业工作改革的主要方向,坚持以职工为主体,以职工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为基础,创建虚拟化工作情景,将企业项目实施作为思政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促进工学一体化发展,思政工作的本质是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品德,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因此,管理人员在实训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坚持以职工为主体,工作内容的分配要尊重职工的个体差异性,全面提高职工对工作内容的参与度,建立创造性、主动性的思政实训实验室,营造工学一体化工作情景,提高员工的岗位意识。
(三)校企合作推动工作实践的改革
校企合作思政人才工作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一体化工作实践内容的设置,工作内容的选择可以结合职工的生活实际,设计出合适的工作案例,通过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多样化培训方式的有效应用,与企业各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将真实的工作案例融入到思政人才培养中,促进职工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加大实践工作比例,设置好实训项目主题,对职工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思政人才培养是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企业需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训环境,让职工从不同渠道获取思政知识,建立良好的社会观念。实践性培养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思政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效应用实践性培养模式,能够全面提高职工的团队协作能力,管理人员要通过适当的引导,为职工提供表达沟通平台,社会实践是助力职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制定项目化实训内容,管理人员要深入挖掘思政理论知识中的实践资源,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项目方案,将职工分为不同的实践小组,由组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并对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制定出社会实践评论标准,保证实训项目内容的完整性。同时,管理人员要学会应用互联网技术,对职工的实训流程进行影像记录,并制作成工作文件,为职工实践报告的撰写奠定基础,实践活动结束后,管理人员还需要引导职工进行社会论文创作。
三、校企合作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技能培养与素质实训的有机结合
企业发展要助力职工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训目标,开展素质化实训,促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管理人员在实训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坚持技能培养与素质实训相结合,提高职工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校企合作,让职工建立岗位意识,对企业形成归属感,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提高职工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思政人才培养要坚持以德育为先,培养职工的职业能力,助力职工综合全面发展,校企合作与思政人才培养之间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都是为职工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因此,校企合作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注重思政理论的融合与内化,让职工的自我发展与社会企业要求相适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让职工更好地参与到工作开展中,热爱职业岗位,管理人员需要结合职工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从不同渠道获取思政资源,创建多元化实训实验室,注重职工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职工实现个人价值。
(二)工作育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在进行职工思政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育人与服务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企业发展,思政人才培养要明确职工的社会服务职能,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因此,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案制定,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研究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以职工为主体,注重职工的个性化发展要求。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收集思政培养资源,扩大思政工作的影响范围,企业为了更好的促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有效应用,正在逐步建全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研究思政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将思政知识内容与岗位工作相结合,社会服务相关实训内容的开展,需要结合社会各方资源,进行思政实训方案制定,让企业全体管理层和职工共同参与到思政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的挖掘社会现有的实训资源,制定出思政人才培养方案,思政工作要紧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完善企业思政人才培养环境,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思政人才培养规划,在工作过程中融入志愿服务活动,激发职工的探索热情,建全社会服务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思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充分了解校企合作与思政人才培养的内涵,明确思政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应用的重要性,建立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职业工作理念的建立,促进主体培养模式的应用,改革传统的思政人才培养方式。同时,要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创新校企合作思政人才培养途径,坚持技能培养与素质实训相结合,实训内容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提高职工的思政素质,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政理念,提高思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宗岳.“双元制”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探析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9):25-29.
[2]杨易,周东强.培养高精人才从校企合作开始[J].人力资源,2020(13):104-106.
[3]冉爽,蒋水全.企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重庆市市属企业的调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5):75-83.
作者:赵钰鑫
返回文教卫生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