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传播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的内涵基础,也是构建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的角度,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反思,以期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疫情报道;新闻传播;伦理教育
新闻传播伦理是指“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主体和客体在所有环节中,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伦理道德规范,同时还包括主客体在承担其角色职责时,应该要具备的道德,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修养”[1]。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人才培养偏重实用性、实践性,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应有的基础性教育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迫切需要加强新闻传播伦理教育,从顶层设计上不断完善新闻传媒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一、“流量为先”对新闻传播伦理的倾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新闻传媒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新闻传媒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媒体形态的多样化和平台的泛化带来新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各类媒体平台“博出位”、制造“轰动性”新闻的现象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传播中表现尤为突出,“标题党”“带节奏”、捕风捉影、断章取义、不良内容和虚假信息等新闻传播伦理失范问题时有发生,损害了正常的新闻舆论生态,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一)缺乏调研,编审不严谨
某媒体发布“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一夜之间全民疯抢双黄连口服液;不久,各大媒体又疾呼“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不要抢购、自行服用药物。某媒体官微发布“武汉雪地上写巨幅中国加油”的新闻,后经证实是一张出自山东寿光的“加油”图片,却被改为武汉小区,地点和摄影者都被篡改。作为专业新闻媒体,为抢占先机,信息未经核实就刊登或转发,甚至不顾职业操守抄袭篡改新闻,形成舆论反转,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引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二)挑战常识,“低级红”频现
某报纸头版文章中出现“20天双胞胎问‘妈妈干嘛去了’”的表述,随后该媒体向公众致歉,但这样的低级错误立即遭到网民“拜托媒体长点心”等诸多调侃。某地方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护士妻子奔赴抗疫一线,植物人丈夫“好像知道妻子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提起她就会露出笑容”。这些用自身想象力、主观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的报道挑战着公众的常识和底线,脱离实际,严重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渲染过度,缺乏人文关怀
抗疫期间,“剃发出征”“孕期、哺乳期争着去前线”“生理期坚持不下去休息”引发热议,这种“鼓励牺牲”式的疫情报道使原本充满正能量的事件出现价值扭曲。医护人员奔赴前线抗疫的行为本身就足够伟大,不需要用过度煽情方式来渲染气氛。新闻报道需尊重和爱护医护人员,不应为渲染与疫情战斗的意志而进行过度的情感消费,“搏出位”、制造“轰动性”,使新闻报道失去人文关怀。
二、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的问题与反思
新闻传播伦理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的内涵基础,也是构建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的关键环节。移动化、微传播、人人参与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新形态,使新闻传播伦理遭遇新挑战,也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基础性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媒业发达的国家历来对新闻伦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视。相比而言,我国的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发展缓慢,新闻传媒人才培养存在较强的功利实用主义倾向,在课程设置上偏重新闻传播业务,在德育方面偏重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及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新闻伦理学相关教材、专著相继出版,相关新闻职业道德课程陆续开设,但新闻伦理学的学科地位依然不高。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传播平台泛化给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规范性带来巨大挑战,职业新闻传媒人应树立新闻传播规范的“灯塔”和“标杆”。因此,不断加强专业教育中的新闻传播伦理教育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学分设置,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并强化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的学科地位和作用十分必要。
(二)公众新闻传播伦理素养亟待提升
传统新闻传播教育通常将伦理教育界定为专业教育,其主体假设及相关内容都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工作者,而参与新闻信息传播的其他人群并不在教育范围内。这样的教育理念已经明显不适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在媒体平台上非职业新闻传媒人也会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因此也应提升新闻传播伦理素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舆情应对与信息治理问题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启示,即新闻传播伦理教育不仅是新闻传媒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信息治理的重要内容,应全面加强新闻传播伦理教育,职业工作者与非职业工作者都应接受新闻传播伦理教育,接受新闻传播伦理的约束。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的通识课程教学,从更广的范围加大媒介素质教育力度。
(三)新闻传播伦理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学内容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内容上,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伦理教育主要是道德规范、法律规章、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教育,而与职业操守、职业信仰关系最紧密的新闻传播道德教育却未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教学方法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足,将知识内化为信念的过程断档。新时代我国新闻传媒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品质,涵养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着力将新闻传媒行业标准与新闻采编内容标准对接,将新闻职业内容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标准对接,将工作过程要求与教学过程要求对接,开展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参与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范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客观认识各类新闻传播失范问题,系统理解新闻传播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从源头上把握好新闻信息采访、编辑、发布过程中的行为尺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懂得作为一名新闻传媒人的社会责任。
三、新闻传播伦理的价值回归与重塑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新闻传媒人才,是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我国新闻传播伦理教育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重塑新闻传媒人和公众的新闻传播价值理念,培养合格的新闻传媒人才。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声音多元的今天,作为党的喉舌,党的新闻队伍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党的新闻宗旨,传递党的声音,讴歌时代和人民,以新闻人的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正如著名记者穆青所说:“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关心大局,把握大局,时刻把党的事业、国家的前途、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2]坚定的党性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是穆青新闻精神之魂。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合格的新闻传媒人才。
(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包括新闻专业知识技能、专业精神与道德自觉。新的传播模态层出不穷,新闻信息传播呈现出更加智能、海量、互动和高速的突出特征,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全民记者”积极参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在这个时代大众更需要准确、完整、专业的新闻信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就是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尊严,也是构建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的基础。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新闻传播伦理教育要坚定地培养具有坚持真理和实事求是的品格、高超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执着的调查求证意识的新闻传媒人才,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本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信息需求,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
新闻传播伦理教育紧随新闻传媒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新闻传播以人为本的价值核心依然不变。“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的需要,渗透在人的一切活动中,其目的在于服务人的交往,满足人的需要,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幸福。”[3]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应置于生活大背景下,坚持以人为中心,关心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监测、舆论监督功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人的故事。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写出具有深度、广度和温度的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才能有效避免不良内容和虚假信息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媒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从传统的“抢新闻”,专注于信息发布,到新闻编辑,专注于信息把关,新闻工作者要扮演好新闻传播“把关人”的角色。全面系统的新闻传播伦理教育是培养合格的新闻传媒人才的必要环节,更是新媒体时代传媒法治建设的有力补充,因此重视和加强新闻传播伦理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有力推进新闻传播教学改革,对于加强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创新完善危机传播视域下的信息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薛聪明.浅谈泛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伦理道德构建[J].今传媒,2014(09):170-171.
[2]佚名.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穆青[N].新华每日电讯,2004-02-23.
[3]罗彬.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内生性[J].国际新闻界,2012(08):39-42.
作者:李正丽 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