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传播学概论》教改路径研究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502人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当前课改的核心思想。沿此思路,本研究尝试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参与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加大《传播学概论》教改力度,化解课程理论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这些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改革路径,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类似的课程中。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教改;对分课堂;参与式教学

  一、引言

  《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为后续的其他课程开设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这样的一门课长期以来由于其理论多,抽象性强,学习难度大为特征,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由于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重要性突出,多数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强,抽象艰涩等问题外,该课程还存在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经典理论与媒介现实脱节等问题。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会选择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郭庆光教授主编的《传播学教程》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材,再辅以一些教学参考书配合教学。作为一本经典教材,《传播学教程》对本科生教学的适用性和专业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最新的第二版教材,其再版时间也是近乎十年之前的2011年了。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新的传播现象层出不穷,教材中搜集的经典理论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但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现实时,要运用经典理论对实践进行分析和指导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会感到与现实脱节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教师也自主开展了课程知识体系更新的尝试。随着传播研究的发展,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有些是对传统理论的扬弃发展,有的则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和修正,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在解释当前的媒介现实和传播现象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也可以较好地补充教科书中的经典理论的不足之处。但哪些新理论是已经被反复证实的,是可以被引入课堂的,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引入课堂,则是一系列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

  二、《传播学概论》教改路径探索

  为了更好的破除教学困境,加强课程教改力度迫在眉睫。如何实现有效教改?关键在于要在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的探索天地。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经典理论,感知变化的媒介现实,理解理论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变化积累的。这种思路的转换是取得教改成功的前提,而具体的实现方法则要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找到最优解。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结合特定的内容章节使用。教学实践一轮后,经过学情调查,学生普遍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首先在原有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增补和更新,但是并非单纯地介绍新理论,而是以特定案例为抓手,将相关联的新老理论进行对照分析,体现时代性特征,让学生了解传播现象,媒介现实以及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以议程设置理论的教学为例。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对大众传播媒介分析当中。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中找到议程设置的印证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日益转变为以网络为入口。以微博,微信为例的社会化媒体,其议程设置的模式和方向就与传统大众媒体有着显著的差异。2006年,韩国学者Kim和Lee在研究网络议程设置功能时,率先提出了反向议程设置的概念,将公众在网络中设置议程并形塑传统媒体议程的现象称为反向议程设置。这些相关研究结论与议程设置理论一脉相承,又结合了媒介的发展变化,更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扩充。在对本章节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采用了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师提出的原创性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或“PAD”模式来开展教学。“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将课堂时间划分为讲授阶段(Presentation),吸收阶段(Assimilation)和讨论阶段(Discussion)。1.讲授阶段此阶段是后续两大阶段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需对议程设置理论的产生过程,理论框架和内容进行详尽的讲解。并结合典型案例解读,让学生理解议程设置在媒介现实中的具体表现。通过设计一定的提问和复述环节,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2.吸收阶段在讲授阶段完成后,需要一个缓冲思考和引导深入的环节,这部分的内容由教师引导开展,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在前一阶段的讲授中,已经通过特定案例印证了议程设置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中的普遍性。对经典理论的讲解环节也已完成,接下来要巩固讲解的效果,促进知识的吸收与转化。此时,以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深入学习。设计题目:①现在你们通常是通过什么媒体接触新闻?②社会化媒体是否也存在议程设置机制?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存在怎样的关联?通过几个问题设置阶梯化内容难度,引导学生结合受众的媒介使用场景和当前的媒介现实思考和分析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和变化。这个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反思。3.讨论阶段课下吸收阶段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合作学习的讨论阶段。通过前一段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顺利开展讨论提供思想基础。本阶段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代表小组提供意见。引入特定的媒介事件作为案例,案例需具备几个特征:发生时间与授课时间比较接近;有比较完整的事件发展脉络和结果;最初是被社会性媒体发布出来引起受众广泛关注,后被传统大众媒体跟踪报道的,并在新媒体和大众媒体的共同跟踪参与下得到真相或导致特定结果。结合特定案例,学生在讨论时会更加有的放矢。通过讨论,不难引导学生发现互联网时代,传统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发生了转移。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新媒体,为扁平化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汇聚的平台。当事件发生时,舆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汇聚放大,形成强烈的共鸣,进而反过来影响传统大众媒体跟进事件的报道,实现由受众到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这些结论是需要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逐渐梳理和分析出来的。最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和理论延展。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条理化展示,并将经典议程设置理论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反向议程设置”概念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议程设置理论和反向议程设置理论运用场景的理解,巩固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印象。(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嵌套运用。“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样的、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PAD教学模式的框架下,参与式教学可以与之嵌套运用,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直接运用于PAD教学模式的第三部分讨论阶段,将讨论转变为更灵活,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体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以“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章节内容的教学为例,在这个章节中,展示了符号与意义在人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复杂性特征。在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和第二阶段学生吸收内化环节完成之后,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建构起该章节的知识框架,需要结合实际对知识的运用场景进行拓展。让学生理解传播者,接收者和传播情境对意义交流产生的实际影响。为此,在PAD的第三阶段,我设计了一段简单的对话,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设定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并尝试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对话的基本内容是:男生:“要我送你回家吗?”女生:“不用了。”我让扮演女生的学生在表演之前不要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而是让扮演男生的同学和其他观察的同学根据她的表演进行猜测,看表演者与不同的观察者之间是否能够达成共识。如果达成共识,请观察者指出是如何看出来的。如果没有达成共识,则让表演者解释她表演过程中的设计,并让观察者告知判断的依据,共同分析是哪个环节造成了理解障碍,干扰了意义的传递。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们设计了多种情境,并至少表演出了三种以上的不同意义。例如,有学生设计的是处于暧昧阶段的男女朋友,女生因为害羞而口是心非,不愿明说,但内心希望男生主动送她回家的情况。也有关系稳定的男女朋友,女生比较傲娇倔强,希望男生自觉送她回家,而不是等她开口的情况。还有相亲局后,男女并未看对眼,女生坚定表达字面意义,就是不要男生送她回家的情况等。此外,学生还发现,在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是否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也会影响到意义的表达与解读。活动的结果是,在扮演女孩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时,表演者和观察者时常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越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越让学生兴味盎然的参与讨论。在对话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语言符号被框定,起到改变传播意义的关键在于非语言符号。表演者和观察者会就表演方式,语气,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的实际运用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表达热情在这一阶段到达了顶峰。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下,共同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归纳得出了如下结论:(1)传播者对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能力高低,会影响意义表达的准确性。(2)接收者对传播者的了解程度会影响传播效果,越是熟悉的人,相互理解越不容易出错,同时也和信息接收者的符号理解能力,共通的意义空间大小等因素相关。(3)传播情境会对传播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时起促进作用,有时起抑制作用。这些结论如果仅仅通过讲授的方式从书本中获得,一是印象不深刻,二是体验不强烈。但学生通过参与式教学活动相互启发,总结归纳得出上述结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体验更强烈,更能切实地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到传播活动的复杂多样性。互动教学环节至此已经达成了一重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在看似简单的由两个人构成的人际传播活动中,都存在这么多种可能性,其他涉及更多参与者和更广泛影响力的传播类型中,可能出现的传播隔阂与传播障碍只会更多更复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维系社会传播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也是传播学的任务所在。第三阶段活动至此圆满完成,学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在社会传播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比较直观和完整认知。在本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将参与式教学与“对分课堂”模式相互嫁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现实传播情境,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传播内容和课程知识密切结合,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并在学生的观点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提炼和总结,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改效果反馈

  笔者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的教改尝试始于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在2018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并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改引入了更灵活全面的评价机制。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更高,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更加全面。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从难度到深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能有机地结合当下媒介事件利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课堂互动频率更高,课堂氛围更热烈,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更强。此外,在教学内容和试卷难度总体相当的情况下,经过教改尝试后,相同专业2018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提升3分,优秀率提升14%,不及格率下降为0%,相比2017级的数据有了全面的提升。通过参数对比,并配合学生访谈,多维度印证了教改成果的有效性。

  四、《传播学概论》教改路径探索的优势和意义

  作为普通本科传媒类专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传播学概论》课程需要进行改革的共识已在授课教师中普遍达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主要的改革方向。教学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革新师生角色观念,建立新型互动模式,激发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引领者和先行者,学生是跟随者和接受者。教师要扮演好先知的角色,必须对教学知识和技能全知全会,“传道,授业,解惑”缺一不可。这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却比较宽容。其结果是教师在不断反复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掌握得滚瓜烂熟,而学生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责任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学习的效果也差强人意。而在新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不再单纯围绕课程知识下功夫,而是着重负责设计、辅助和评估学习活动。师生是合作者和同行者的关系,变“你教我学”为“共同学习”。转变课堂责任主体,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改变“等、靠、要”的接受惰性,学生的成就动机更明确,参与感更强,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事半功倍。(二)融理论于实践,丰富教学体验。《传播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课,最大的教学难度在于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存在脱离。单纯的讲授虽然可以灌输理论要义,但从理论到理论是纯粹的思维活动,不能落地,学生不易形成直观的认知体验。将“对分课堂”模式与参与式教学相融合,既保证了理论内容讲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用内化环节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与空间,最后再以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表演,讨论等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还原到案例和场景当中,寓思辨于体验,能充分地加强学习印象和认知深度。(三)以参与式教学为桥梁,搭建课程群对话机制。《传播学概论》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后期开设的其他课程关联密切。在课程的参与式教学设计中融合传播实践需要大量的案例或情境作为基础素材。这些素材可从后续开设的《广告学概论》《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等其他课程中获得,便于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实践相对应,而传播学理论又将对后期开设的实践类应用型课程起到指导作用。有益于弥合课程之间的断裂现状,建构有机课程群。

  五、结语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是《传播学概论》教改路径的核心思想,将“对分课堂”模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的尝试,对于解决当前的教学困境,转变师生的角色意识,改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助益。但目前教改实践的力度和系统性尚且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可以沿着这条思路,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类似的课程当中。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付再学.试论参与式教学中的角色互动[J].高教学刊,2018(22):88-91.

  [3]【美】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5]李微.新媒体时代《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今传媒,2017,25(06):155-156.

  [6]李建立.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教改实践分析——以《传播学概论》为例[J].文教资料,2015,(1).

  [7]李雅琪.慕课背景下“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明日,2018(6):29-30.

  [8]崔汝源.浅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传播学概论》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8):276-276.

  作者:吕菁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广播电视台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探析上一篇: 网络暴力的乱象与治理分析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