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电子计算机通信网、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等。[1]
社会思潮离不开传播,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改变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环境,对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追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的影响效能和话语权威在减少、下降;另一方面,新兴媒介则呈现快速勃起的势头,传播渠道增多,海量信息堆积,意见表达多元。[2]
一、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内容的改变和传播效果的影响
只有将思想理论、观点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给广大受众,经过讨论、辨别逐渐内化到受众的内心,才能形成社会思潮。在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中,一般知识界是思潮核心思想的“加工者”和“传播者”,普通大众知识社会思潮的被动接受者,对于信息没有选择和质疑的权利,是一种单向流动过程。传播媒介的新生与多元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得传播媒介突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速度慢、信息承载有限、受时空地域等条件限制的缺陷,在微电子技术为主的当代信息科学与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的不断耦合过程中,为传播受众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信息获取空间,普通大众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媒体传播主体间平等的交流互动,能够就社会价值自由讨论、充分交流,并实现传播者和受众者身份上的自由转换。因此,普通大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思潮内容丰富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的即时性和时代特征,对于社会思潮也一样。社会思潮的内容必须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传播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和丰富,将其平民化和通俗化,使社会大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思潮的讨论中来,发表个人的观点和见解,使社会思潮不断完善,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新媒体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媒数量、规模的变化方面,它更多地体现在传媒影响力方面。传统的大众媒体即主流媒体影响力下降,“小众媒体”、“个性媒体”与大众媒体并存并日渐活跃。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自2004年以来北京消费者收看比列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3] web2.0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更加具有竞争力,异质化的自由在博客中随处可见,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影响份额不断萎缩,同时还存在着社会教育价值“贬值”的趋势。
新媒体所独具的“零时差”和“零成本”的传播特点,使社会思潮的传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正是由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传播,有可能导致社会大众无所适从,不能正确辨别各种思潮核心内容的区别,使得一些急急的、进步的社会思潮无法深入人心。同时,这种海量信息带来的可能是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如果受众群体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不能正确区分优劣,势必会对误入歧途,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影响
新传媒大量进入校园,在带来新鲜活泼和积极的文化元素之外,改变和淡化了传统媒介的主流影响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这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新媒体对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影响
(1)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为形成更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可能。新媒体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能够吸引世界各地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人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活动中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出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吸引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人群来参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全 第一论文网世界的范围内传播提供了可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全球化认同提供了机遇。
(2)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公共空间,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打开了新的窗口。新媒体向所有的人开放,所有的人在这个平台上都拥有平等的地位,所有的人只能以民主的方式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进入新媒体平台和空间的个体可以通过其获取大量公共参与的知识,通过交往学习和实践公共参与的规范,在公共参与中学会思考、辨别和判断,提升自身的理性、自律精神,形成正义、民主的思想以及养育真诚、宽容、文明的行为习惯。
(3)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提供了新阵地、新工具。新媒体具有天然的信息传播功能,可以成为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的集散地,真善美诉求的风向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效果的放大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新媒体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先进的手段。
2.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追求的负面影响
(1)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趋向模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大学生个体成长的社会价值,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肩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但是,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体管道众多,信息泛滥,自我意识浓厚的“小众媒体”、“个性媒体”为了迎合需求,极尽所能张扬个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的与个体价值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自由主义、即时享乐主义、小资情调的生活主义、以当下或眼前的感受取代理性选择的价值思潮泛滥,并且彼此以近乎包容的态度相互交叉感染,从而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许多学生在新传媒世界里有一种新鲜的超然解脱,甚至有忘乎所以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价值选择迁移,进而在整体上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偷换。
(2)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多元化。
新媒体要存活就必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也就意味着它要有自己的市场。媒介市场的争夺在一定程度 上就是话语权的争夺,谁的话语空间大,谁就有市场。主流媒介、大众媒介的话语强势是历史的存在,他们更加关注社会教育的价值,关注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共选择,他们已经有了相对习惯的话语传统。新媒体的出现导致话语环境呈现不同于传统话语的多元化趋势,它总是以富有个性特质的多样化的语言有别于传统媒介,从而避开传统媒介的话语影响。所以,从形式上我们总能体会到新传媒对生活多元的表达方式。博客、播客、微博等词语主宰话语空间,充诉校园和社会,它们以零散的、碎片化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极易产生共鸣。这种感性的、生活化的语言形式对年轻的学生而言,富有吸引力、诱惑力,多元的、碎片化的语言,在一定意义上比之单一的现实生活,更具有亲和力,它们的语言更加具有生活化的气质。在这样种多元的“碎片化”的语境中,对与错、说是与非,都不显得特别重要了,对许多年轻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一种当下的、即时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公共理性、民主信念等,都极易被感染异化。然而,恰恰是这种是非被淡化的话语环境,使学生容易产生不关心或淡漠是非的价值,当年轻的学生沉浸于多样化的话语世界中,并享受其中快乐的时候,甚至以此肤浅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体验教育,真理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样的话语环境中求解社会价值的形塑,是非常困难的,这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削弱,进而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无奈的感觉
(3)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收。新媒体的出现引起话语主体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然遭遇多种文化价值选择,主体关系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国际国内多元思潮的介入,学生个体思想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传统的教育与受教育的主客关系,无疑会出现更多的主体元素,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关系可能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变化。“在网上更多的是呈现出‘自我’隐秘的一面,原来在社会规范制约下的‘本我’在网络上露出了冰山一角”[4],真实世界所遵循的交往规则、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在网络中随着身份的隐匿而隐匿,现实世界中的意义系统在网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现实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被嘲讽、异化。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和沉浸在虚拟化的空间过程中,由于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在现实和虚拟两个空间中的角色转换,出现心理失调、网络依赖等问题,拒绝接受现实社会赋予自身的责任,忽视甚至回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拒绝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过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绝缘体”。
三、新媒体的运用需要改变引导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价值领域,有其确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它具有塑造合格公民的道义性担当的义务。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人的培养,以人为本,做出积极的回应。
1.提高新媒体传播主流思想的能力
新媒体要成为主流思想舆论的宣传阵地和社会思潮探讨的平台,“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城市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5]我们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凝聚力量,进一步提供媒体传播主流思想舆论的能力。在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中,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自身的社会价值,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政治立场和社会意义,将其长远的发展规划与当下的现实任务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保持自己前进的正确方向,在循环往复的不断升华中实现思想教育的价值信念。
2.加强新媒体的科学监管
新媒体的使用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和传播,新的思想、思潮不但涌现,旧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多样性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思潮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由于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各种传播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因此,在社会思潮的宣传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引导新媒体发展机制,并辅以控制的科学监管方式。高校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出现的社会思潮要科学分析、理性判断,从中汲取有益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方式,以大学生发展、成长、成才为目的,通过辨别、吸收和借鉴来实现社会思潮的引领。
3.建设高素质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
在新媒体大肆流行于广大大学生之时,使得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许多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第一论文网者还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挑战。一方面,他们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的意识淡漠,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掌握一定的新信息知识和技能,对相关法规、道德伦理缺乏了解。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变和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队伍,树立现代科技和创新意识,自觉加强自身的知识技能学习,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支持,采用图、文、声并茂的综合表现方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
[2] 喻国民.“碎片化”语境下媒介营销价值的构建[J].广告大观,2007(2):23-25.
[3] 黄升民、杨雪睿.碎片化:品牌传播与大众传媒新趋势[J].现代传播,2005(6):7-11.
[4] 彭红颜,周丹.网络社区心理场探悉[J].广西社会科学,2005(5):173-175.
[5]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科研项目: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任务)《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资助,项目批准号:09JDSZ2005—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