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应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进入(应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进入)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 55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占领对外传播的“制高点”
  抢险救灾无小事,尤其是军队这个特殊群体,一旦参与到抢险救灾行动中,就必然会牵涉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抢险救灾的准备、过程、结果等各要素、各环节也必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是突出一个“稳”字,把稳定国际舆论作为抢险救灾对外传播的出发点。抢险救灾对外传播必须与抢险救灾行动同声同步,力争把着眼点放在外国受众身上,把落脚点摆在稳定国际舆论之中。首先要大力传播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家领导人关于调动军队参加抢险救灾的重大决策部署,军队各级党委和机关领导干部投身抢险救灾的具体方案,广大官兵和地方群众参与抢险救灾的饱满热情,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党我军的应变能力。雅安地震发生仅几个小时,媒体就将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的6000兵力传播出去了,如此快速的应急能力足以令世界瞠目结舌。二要大力报道我党我军官兵在救灾过程中不惧艰险、不怕牺牲、连续作战、英勇顽强的救灾细节和战斗精神。三要大力宣扬我国军民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情节,从而掷地有声地传播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我军官兵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之情。四要努力介绍境外媒体对我抢险救灾行动的积极评价和客观报道,从而在“嘈嘈切切”的国际舆论中起到“镇定剂”的作用。
  二是紧扣一个“快”字,把及时跟进报道作为抢险救灾对外传播的着力点。为减少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抢险救灾行动追求的是“兵贵神速”。简言之,就是要以时间换空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制止灾害范围的扩大。抢险救灾行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我对外传播首先要对抢险救灾的对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主动分析国外受众关心的问题,预测国际舆论大致的走向,总结以往灾害传播的经验,惟其如此方能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情时做到镇定自若,达到有领导、有秩序、有节奏、有条不紊地开展抢险救灾对外传播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尊重国际受众的知情权,坚持“公正透明”原则,及时报道来自一线灾情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新进展,力求将灾害现场的所有情况和盘托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资讯空前发达,对信息捂着、盖着、堵着不仅不可行,反而还将误导舆论走向,引起猜忌和怀疑。再次,对外传播要快,信息通道必须畅通无阻。
  三是强调一个“准”字,把准确完整宣介作为抢险救灾舆论宣传的关键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多数国际受众对我国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隔阂,这是意识形态不同和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短时期内难以扭转的局面。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在面对国际受众时更应注重“心诚”,更应保证信息数量与信息质量的统一,保证及时报道与准确报道的统一。同时,也只有实现“准”这一基础和前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快”。在综合各方面信息,对比分析、分类概括、仔细核对以得出准确结论的同时,要深度挖掘抢险救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及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抗震救灾的燕凯凯、抗火救灾的吴长富、抗洪抢险的李向群无一不是大浪淘沙后的真英雄。对他们进行对外宣传报道,既遵循了新闻“准”的原则,又能够让国际受众更具体、形象地了解我军官兵的良好形象。
  二、找准舆论引导“聚焦点”
  从近年发生的局部灾害来看,突发性决定了抢险救灾行动的应急性。由于灾情破坏程度大、波及范围广,因而抢险救灾行动战线拉得比较长,完成救灾任务的官兵必须进行长时间的作战。这就要求抢险救灾舆论宣传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找出关键信息,找准国际舆论的“焦点”。
  其一,因时而动,随时掌控舆论动向,满足国际受众信息需求。一方面,灾害突然性地爆发,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措施、产生什么后果、如何预防下一次灾害等一系列信息都是国际社会公众所急需了解和知道的。另一方面,由于军队这个敏感群体参与救灾行动,因而它的一言一行又会受到国际受众的额外广泛关注、观察和评判。由于国际受众所处地理位置与我灾区相隔万里,对灾情不能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加之各种刺激性因素较大,如果媒体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跟进他们的信息需要,不能及时向他们反映灾情现场和军队的救灾情况,不仅会失去国际受众的信任,甚至还会产生国际媒体借机炒作或者淆乱公众视听的消极现象,从而丧失引导舆论走向的基石,导致流言四起。雅安地震发生时,针对国际受众对“汶川地震后四川百年将无强震”的争议,面对国际受众对我国相关领域专家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质疑,媒体正是因为及时发现舆论焦点并及时传播正确的观点,才得以有效平息了新一轮的舆论波动。
  其二,随事而制,及时进行议程设置,强化国际舆论引导能力。灾情发生之后,来自各种渠道的各种信息一时间沙泥俱下。由于国际受众不仅会目睹我国媒体发出的相关信息,还会听闻其他国家媒体发出的相关声音,针对如此浩繁的信息他们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辨别是非、分辨真假的能力,甚至还会在一些本来对我有敌意的媒体怂恿下甘愿相信一些悲观、虚假的信息,反而对那些事实上真实可靠的宣传报道置若罔闻。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积极引导国际社会舆论走向就显得尤为必要。当面对某些敏感而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得到甄别的问题时,为达到匡正错误舆论,建立国际社会主流价值评价体系的目的,媒体必须另设议题,及时把国际注意力和关注度吸引到其他问题上。
  其三,顺势而为,适时出动舆论领袖,配合各方媒体释惑解疑。回顾历年灾害,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国际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谣言流传的现象。雅安地震时,在救援军车不幸坠入悬崖事件发生之后,互联网上立即出现了“又一辆军车失事”的谣言。针对这一情况,媒体让知名度和影响范围更大的舆论领袖进行“拆招”,指出谣言的失实之处。同时,谣言涉及的该部队负责人在媒体公开发言,指出事实真相,从而纠正了偏差,把舆论引导到了正确的轨道。
  三、把握舆论宣传“支撑点”
  因为灾情的复杂性和破坏性,如何适应抢险救灾行动的特点,担负起抢险救灾对外传播任务,这对媒体从业者的素质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一是强化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素养。信息时代下,以计算机互联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纵观近年来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是首先从网络上传播开来,最先进入国际公众眼帘的或许只是一行标题或者一张图片。媒体工作人员在抢险救灾一线工作,由于交通路况堵塞,不可能一如往常进出无阻地对现场情况加以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人能够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作用,正确运用微信、微博、博客等客户端软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以最快的途径、最简洁的方式,把最新的动态、最值得宣传的情况宣传报道出去。对于需要进一步深挖的东西则应根据实际条件不断进行梳理,从而连续不断地为灾区外部的国际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灾情信息。在这一点上,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麦克·里杰斯特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的“3T”原则值得借鉴,即及时告知(Tell it fast)、全面告知(Tell all)、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 own tale)。在汶川地震灾害的危机应对和信息发布中,我们正确运用了这一原则并受到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好评。
  二是提高主动联合统战的能力素养。抢险救灾行动是我军在和平时期经常的、大量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和平时期的联合作战,因为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并不单单只是军方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不仅在行动过程中是如此,行动后期的保障亦然。灾害发生后,国际社会公众迫切需要得到两样东西:一是充足的信息,二是正确的信息。这就要求媒体从业者在开展对外传播工作时,必须树立联合意识、统战意识。防范和杜绝各自为政、严守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消极现象,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其他媒体,形成军地联合、内外联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联合、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联合、传媒与非传媒联合的整体联动的信息网,并以之为平台相互之间积极沟通交流,从而催生出海量信息。同时还能实施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核对,增强信息的真实性,提高媒体权威性。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论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策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对策研究)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