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述题(浅析关于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审美构造论文)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 68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新闻人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新闻人应具有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力求用美指导新闻产品的制作,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中提炼出有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与佳作。
关键词:感知美;信息传播;审美


  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美”。新闻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新闻作品作为对社会生活直接的反映,这种劳动和作品中就应该而且肯定包含着美,也就是说,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项审美活动,新闻与现实生活之间自然存在着审美关系。众多新闻作品本身就是既按新闻规律又按美的规律进行“塑造”的。因此,新闻人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应是新闻美学理论的探求者和新闻美学忠实的实践者。并能自觉地运用新闻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
  一、新闻人应具有的审美能力
  (一)感知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新闻人要具有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从而具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能做出积极的反应,在“美无处不在”的生活世界中感知美、欣赏美。新闻人是社会的守望者,传递美、感受美的能力如何将决定其作品的价值,因为媒体能够引导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势。前几年“韩流”盛行不能不说和媒体的推波助澜、引导和导向有密切关系。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感受美、不会欣赏美的人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可以说,一个媒体所体现出来的风格以及文化走向,是这个媒体管理者和市民文化素质及审美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新闻人用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素养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去创作作品,用美的情境、美的语言展现现实生活的美。如电视新闻传播中,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是同一生活情态的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画面是生活的形象化反映,画面与画面的组合构成了一种画面语言。但这种语言只能通过画面形象和画面的内在逻辑性来对生活实施审美,即视觉审美。而对此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联想,就是解说词要完成的对生活的审美,是听觉上的审美。
  新闻人具有一定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就能在新闻传播中传递美,让受众得到美的熏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最终达到受众心灵愉悦、情感升华的目的。
  二、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审美表达水平
  新闻人在作品中要体现出审美价值,需要具有较高的新闻审美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
  (一)选题时注重审美性强的内容
  在选题时,对于新闻内容中审美含量要有必要的考虑,因为受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还有获得心理愉悦和审美满足的需要。然而,有许多编导在策划选题的时候会出于煽情需要无意识流露出折磨观众的倾向:如让面部烧伤病人以特写景哭诉;肆无忌惮地抓拍残酷、血腥的场景等。实践证明,能够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并产生明显效果与深刻影响的,大都是那些可以激起受众审美情感反应的新闻选题。从近年获奖的新闻作品看,好新闻不仅具有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同时兼有审美性强的优势。

(二)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
  事物总是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才能看到不同的侧面,有的角度看到的可能是好的一面,有的角度看到的可能是不好的一面,有的角度看到的问题多一些,有的角度看到的问题有可能深一些。只有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且从这个角度的视觉所观察到的新闻事件是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才能有助于人们带着新的发现和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比如,中央台的获奖新闻《女教师遭洪水遇险子弟兵奋力相救》,在报道1998年的抗洪斗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记者关注的是一位被洪水围困三天、随时有着生命危险的女教师的命运。由于水流过急,民兵舟桥团的冲锋舟被掀翻,空军派出的直升飞机也因楼群中地势复杂而无法救援,地面部队派出的冲锋舟也三次受阻。于是,副军长亲临现场指挥,通过组织突击队的漂流营救,使用抛出固定绳索的办法,绕过五栋楼房,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救出了女教师。这一新闻作品是以女教师的命运作为抗洪事件报道的切入点,生动揭示了营救过程中那些抗洪子弟兵们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由于视角是“表现人”的,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所以感人至深。进行灾难新闻报道时,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播信息、公布事实、释疑解惑、总结经验教训警戒后人,因此,应该把公众利益、受害(受灾)者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位。必须以此为衡量的尺度,与此相背离的报道角度必须坚决抛弃。在图像表达方面,要谨慎、严肃,对血腥、恐怖的图像,宁可舍弃、或改用文字方式表达。对于残疾人题材,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我们要展现给受众的是高贵人性在艰难中爆发的坚韧奋发,还是仅仅作为残疾人在暴露残缺的肢体时所能得到的最大怜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出发点不同,带给受众的心理触动和感受也截然不同。人类所赞同的美几乎都与真、善有某种联系,美是真的,美也是善的。现实生活中,真、善、美都具有肯定的价值,有相似的品质,求真、向善、爱美是人们的共同趋向。新闻传播者要善于选取恰当的审美报道角度对新闻进行传播。

(三)新闻审美信息传播的优化
  1.采写过程中注重审美信息的广泛吸纳。作为新闻媒体,既要将善的、美的、对的、高尚的人和事物展示给民众,同时也要把恶的、丑的、错的、卑下的反映给民众。但在反映丑恶卑下的事物时,要善于剔除人性中一些丑陋的东西。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对绝大多数人有益、有用,应该弘扬;而假的,恶的,丑的对大多数人有害,应该斥责。这就要求新闻人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素质,同时也要有较强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受众不仅了解了新闻,而且获得了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共鸣。即使简单的叙述,也能从传播中感触到媒体人热血的奔流新闻因此便活起来。以2004年底发生的印尼海啸这一世纪灾难的报道为例,新浪网、新华网在报道灾难惨状的同时,也都竭尽全力地刻画灾难中所闪现出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品质。《印度十岁女童海啸中独自求生4天终获救}(2005年1月5日新华网)、《孕妇镇静面对海啸死里逃生创造奇迹》(2005年1月10日新华网)等文都在极力刻画出人的求生本能,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绝望之际巨蛇指路一印尼妇女洪水中勇救双胞胎>(2005年1月6新华网)、《海啸吞噬瑞典人年轻一代网上“互慰”》这样展现舍己救人、团结互助精神品质的文章也不胜枚举。特别是新浪网2005年1月4日一篇题为《灾难中闪耀人性之光泰国披岛游客“互救记”》的文章更是用形象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海啸无情人有情”的赞歌,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所以,新闻传播中的美一定要以客观的真情实感作为存在的条件。
  2.制作过程中注重审美信息的充分表达。在制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制作者都应将新闻人物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以便充分地表达新闻人物的情感。新闻的生命是真实。从审美效果来看,真实的东西也有善恶、美丑、对错、高尚、卑下之分。“真”只有与“善”为伴,才能获得“美”的力量。新闻人要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用美的标准评判客观事物、新闻产品与传播行为。比如在灾难、罪案现场,对于现场的死伤情况,罪犯的残忍程度,最好是概述而不宜描写。文字表现应以不令读者惊惧、反感为限,以大多数读者可以接受为限。
  3播发过程中注重审美情感的恰当融入。在对新闻审美信息充分表达的同时,新闻人要用审美眼光指导自己的职业角色,使仪表、言谈、举止等体现出新闻人应有的内在气质与外在形象,并使之符合节目的风格与定位,形成个性凸现的主持与播出风格。同时,要善于用审美情感统率自己的传播行为,传达的思想不是抽象的理论或干巴的说教,而是在与受众交流中通过个性化的心灵折射出来的夹叙夹议式的个人见解,使自己的情感与所报道的内容相吻合,体现出新闻满足受众知晓需要、认识需要、教育需要和审美需要的价值。
  跨进21世纪的中华民族,需要呼唤全社会的审美普及。因此,新闻人应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历史责任,自觉运用审美价值标准传播新闻信息,努力制作出更多的富于审美内涵的新闻,使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试论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网络用语的影响论文)上一篇: 制播合一概念(什么是制播一体)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