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帮助》是河北农民频道一档调解类节目,从2009年12月26日推出“帮大哥出马”节目策划以来,节目时间一再扩充,到2014年,节目每周一至周日中午12:00首播,22:00重播,每期节目60分钟。《非常帮助》作为地方台调解类节目,从节目制作到节目内容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受到了河北观众的广泛喜爱。
一、栏目定位清晰,目标受众明确
目前,我国电视节目数量繁多,题材类型大致相同,同质化现象严重,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做出属于自己的节目特色,那么就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受众,进而针对受众制作节目内容。
“定位”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和信息爆炸的社会中,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和策划活动提炼、凸显品牌形象,并将这个形象根植于未来潜在客户心中,在市场众多的产品中赢得一席之位①。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受众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内容、风格和传播活动的走向,因为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需求。《非常帮助》是以河北农民频道为播出平台的,节目的目标受众主要是河北的农民,他们大部分有着“求近心理”,希望节目能够引发情感共鸣,满足情感体验的需求。因此,《非常帮助》的节目内容贴近生活、真实淳朴、浅显易懂,节目调解的事件不追求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或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是注重本身的生活气息,使得整体节目风格具有朴实、亲切的特点。
首先,在宣传语的设计上,节目组使用“家长里短不用慌,非常帮助来帮忙”“帮大哥赶大集,赶到老乡身边去”这样群众化、通俗化的语言作为宣传语,朗朗上口,简单明白,便于受众记忆。
其次,主持人语言口语化。当主持人介绍或评述事件时,较少使用“父亲”“母亲”“爸爸”“妈妈”这样的说法,而是顺应当事人习惯,称之为“爹”“娘”,例如“老爹生病,姐弟打架”“为了一棵树,就是不养娘”等。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受众的习惯,又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第三,《非常帮助》的调解人被称为“帮大哥”,称呼上就拉近了受众与电视节目的距离。《非常帮助》没有像其他调解类节目选择专家、律师、学者等做观察员或嘉宾,而是选择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民事调解员做“帮大哥”。他们在调解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浅显通俗,用简单的语言为农民群众解释当前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受众看节目中用他们熟知的语言交流表达,更有亲切感。
二、栏目形态有创新,呈现方式有技巧
在电视节目题材类型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节目形态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要讲究呈现的技巧。《非常帮助》运用了一些手法和技巧,实现了节目形态的创新。
1、融入了纪实元素,调解地点从室内走向室外
真实是调解类节目生存的基础,节目播出的事件首先必须是真人真事,这样对于观众而言才有观看节目的价值。调解类节目运用的纪实手法,是保证节目真实性的一个手段,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人们在相对封闭的家庭氛围试图通过转换电视频道来搜寻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它总会使人对外界产生一种不确定的感受,而运用新闻镜头和纪实手法来展现社会生活原生态的纪实作品,正迎合了人们这种无意识的心理取向②。《非常帮助》自2009年改版以后,采取了全外拍的方式,融入了纪实元素,运用镜头语言展现基层人民生活的场景,调解的现场从演播厅内走到了演播厅外,拓宽了观众的视野,增强了节目的表现力。同时,跳出演播厅拍摄节目,摆脱了单一地点的约束,可以对当事人分别进行调解,降低了调解的难度。对于接受调解的当事人而言,不用进演播厅录节目,削弱了他们的抵触心理,保证节目拍摄的质量。
《非常帮助》节目中拍摄地点带有随机性、不确定性,被调解的当事人可能正在农田里种地,也有可能在工厂里打工,节目组在当事人的现场进行调解,真实的记录矛盾双方的诉求和表现。例如,在2014年2月12日节目中播出的“为房起争执,养老成难题”事件,老人已经生病住院,有调解诉求的徐大妈又要在医院陪床照顾老人,节目组就和徐大妈在病房里见面,看望了住院的老人后,为不影响其他住院的病人,在住院部的院子里开始调解。场景的选择根据事件本身而决定,尽管有不确定性,但是有人性关怀的因素。
2、节目包装简约化、朴实化
《非常帮助》在节目呈现方式上十分慎重,尽量少使用艺术化包装。目前,我国有很多现场调解类节目已经偏向了真人秀,在节目包装时突出戏剧化的效果,更偏重于传达情感,满足的是受众消遣和娱乐的需求,却忽视了受众的情感体验需求,受众在观看这类节目时的心理需求与状态无异于观看电视剧,只是在当做消遣地观看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别人家的事。
《非常帮助》节目尽量不使用旁白、音乐作为背景音,不对节目进行煽情、强化矛盾等效果的刻意包装,避免突出戏剧化效果,只是在合适的地方利用字幕进行解释或解说,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调解的过程和当事人真实状态,朴实地展现节目内容。这样就拉近了节目与受众的距离,节目也回到了反映客观事实的本真状态,更好的满足受众的情感体验需求。
3、节目叙事思路清晰,注重细节的表现
节目播出的故事思路清晰、精炼,详略得当。尽管是真人真事,但是讲述的时候,仍需要呈现技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悬念、冲突非常重要,但是出现的时机不恰当,设置得不合理,会引起相反的效果。《非常帮助》中表现事件的时候,首先交代事件或当事人的现状,在此设置悬念,引发观众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然后通过追问当事人逐步展现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在追问过程中,当事人意见交锋甚至是肢体冲突也是着重表现的情节,冲突是整个事件的高潮,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最后是较详细的展现调解的过程。这样的叙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展现调解的真实过程,符合观众的认知习惯。
节目注重表现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加节目内容的感染力,也隐含着节目组的态度。在一期解决赡养纠纷的节目中,老人躺在阴暗潮湿的旧房子里,“帮大哥”与兄弟几人的调解在院子里进行,兄弟为了父亲的一块土地的继承权在争吵,节目将兄弟争吵、父亲屋内一个残损的破碗、父亲无奈的神情、儿子整洁漂亮的新家这几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对比更加深刻生动的表现了老人的可怜、儿子们的无情。观众根据这些场景,就能得出这种行为是该得到谴责的结论。
三、节目反映社会民生矛盾,引发受众思考
当前中国的道德观念多元化,道德传统“碎片化”特征尤为明显。建构一种积极的、向善的道德语境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唤醒公民的道德意识尤为重要③。《非常帮助》经常播出一些社会民众的道德失范行为,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有关道德的问题,从而引发受众思考。笔者记录了2014年1月2日开始的28天的节目内容,一共有101件调解事件。
由表1、图1可以看出,社会生活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婚姻感情、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分别占到了总事件的29.7%、38.6%。婚姻感情、人际关系出现纠纷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日积月累的生活琐事和钱财、土地方面的利益争端,尤其是邻里、亲属之间,为宅基地、耕地发生矛盾的分别占到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事件的66.7%、40%。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一些只顾追逐利益却不顾及情谊的不良现象。在2014年1月14日播出的“你说我占地,我砸你玻璃”的节目中,求助人因为邻居盖的新房超出了他们的院子占了自家的宅基地一堵墙的距离,把邻居的玻璃砸了。这种过激的行为和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也给观众提出警示。
赡养老人的事件纠纷占到了总数目的24.8%,是节目的主要内容之一。子女之间因为钱财继承、赡养协议不能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而影响老人的赡养的占到此类事件的72%,节目播出过“俩儿争财产,爹娘没人管”“为了一丈地,断了老爹粮”“为了一棵树,就是不养娘”等,因为生活琐事出现亲情危机的占到了28%,例如“多年不登门,儿被老娘告”“儿子不露面,老爹着了急”。这些事件的求助人大多是农村老人,在节目中表达了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和诉求,一方面,反映了现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为人子女的孝、善品格的缺失,对利益的追逐之心大于对老人的关怀感恩之心;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农村养老机制尚不完善的现象,节目中播出的“有儿有女也无人养老”种种事件使受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遭到了冲击,对将来的养老模式会有自己的思考。
节目通过展现事件的调解过程对这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做出委婉的批评和建议,呼唤中华民族善良、孝顺、谦让、忠诚的传统美德,间接实现电视媒体对受众的教育功能。节目在潜意识中引导受众价值观的形成④,引发受众的思考,从侧面进行社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①蒋琳,《光线传媒〈娱乐现场〉节目研究》,[D].河北大学,2005
②周野,《电视纪实节目的角色意识》[J].《现代视听》,2009(8)
③陈术合、唐弦,《从话语分析视角探析电视道德建设类节目功能—以江西卫视〈社会传真〉为例》[J].《声屏世界》,2012(8)
④袁立庠,《基于传播学视域下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4)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