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66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69-04
  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基本数据
  教育要引导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更应如此。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对于他们的帮助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在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在经济帮助的过程中他们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主动帮助他们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心理上根本摆脱贫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通过抽样调查、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问卷时间2012年5月。问卷对象笔者所在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基本数据结果如下。
  二、贫困大学生群体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
  由于受到自身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学生相比较往往更加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现状。然而,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现实环境贫富差距的影响,自身体会、理解能力的不同,特别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往往内心压力很大。就会使他们的心理特征以矛盾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
  (一)极度的敏感自尊与自卑心理之间的矛盾
  贫困大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差异,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比较敏感,容易偏激。能够考上大学并且顺利入学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并且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然而由于经济的拮据、家庭背景的差距,视野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的过程中,渐渐地自我否定缺乏自信,敏感的自尊心很容易就被触动,产生消极的自卑心理。农村贫困学生与城市贫困学生相比尤其如此,由于社会接触少、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刻苦努力的程度更大。敏感脆弱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盲目地与别人比较,产生心理失衡,甚至出现嫉妒、仇富心理[1]。贫困大学生的这种消极而冷漠的状态很容易使他们在思想上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焦虑浮躁、自我压抑、思想负担重不能很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引起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问卷中体现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47%的人不愿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有时还会采取逃避的态度,38%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15%的人选择看情况而定。“在与同学间产生矛盾时,你会怎样表现”,13%的人选择愤怒,35%选择不知所措,27%选择内疚,21%选择积极解决。由此看来自卑的心理与敏感的自尊相互冲撞,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人际交往的渴望与自我封闭之间的矛盾
  贫困大学生和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在进入大学之初,都希望能够有崭新的学习生活,希望能够结交新的朋友,能够有机会在缤纷的校园生活中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团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获得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往往又因为自身的贫困,缺乏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害怕别人一旦知道自己的情况后就会看不起他们,因此阻碍了他们参与沟通和交流的脚步,慢慢退缩退回到自己封闭的世界里,筑起一堵无形的墙把自己和外界割裂开来,让其他人觉得难以接近,性格孤僻,不敢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敏感而又脆弱的自尊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一种不主动、不参与、不关注的态度,把自己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有时候即便是走出去了,也会因为一个小的不经意又把自己封闭起来。
  (三)自立自强与过度依赖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都有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不因家庭经济一时的困难而退缩,而是以自立、自强的态度,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期望通过勤工助学、打工等方式缓解生活学习的窘迫,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中也存在着自我放弃,既不勤工助学又不愿接受帮助的放任思想,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和家人;还有一部分人确实被当前社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迷惑,把贫困补助和家人辛苦节省下来供他学习的钱,用在了铺张浪费上,被大家所不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其实与他们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极为不同;还有一种情况是贫困大学生个人不求奋斗而仅仅寄希望于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知感恩和回馈认为自己家庭困难受到帮助是应该的,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以积极自强的精神去通过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获得回报和改善生活。
  在问卷调查中男生30人,女生49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男、女贫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略有不同,女生群体表现出来的特征更加鲜明;大一14人,大二23人,大三24人,大四18人,由于年级的不同所得数据结果也有所差异,高年级贫困学生群体对待以上矛盾冲突表现得更为成熟,能够适当调节好好自己的心里矛盾,而低年级贫困学生群体心理矛盾更为突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差;此外,城乡差异对调查结果也产生一定影响,农村贫困学生人际交往相对较弱,但自立性相对较强,而城市贫困学生依赖性相对稍强,但社交性相对更为开放。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形成原因
  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情况、社会价值导向、学校教育环境以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响形成的。
  (一)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的,是出现心理矛盾冲突的根源[2]。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直接受到其家庭成员的影响,不同的贫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家庭情况如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以及单亲贫困家庭的区别,使得孩子在形成人格品质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易于培养起学生的坚毅、积极向上的性格,反之如果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容易使学生产生负面的极端的心理问题。

而且经济上的贫困使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寄希望于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他人的认可并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来减轻家里负担,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这样又会影响到学习,这种矛盾的出现就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
  (二)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
  当今社会总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也不乏混杂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同时在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别、就业难等等负面影响之下,由于学生的阅历不足,缺乏足够的理性辨析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社会上还存在着打着慈善的旗帜,实际却行炫耀之举的别有用心的现象,他们在进行高调捐助的同时却极大地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感恩回馈的想法。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尽管现在各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尤为关注。但在注重素质教育与发展全面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说要想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就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贫困大学生还在为自己的生活费而四处打工的时候,其他非贫困学生已经在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拓展人际交往了。所以相比之下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看来要弱势一些,就会产生对自己的否定。
  问卷中多选题“你认为学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选择较多的有,高校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定的依据也就是贫困证明的票据存在着一定的不规范性[3]。有些地区开具的证明并没有严格的审查只要申请人填写就给盖章,由于现在国家资助的政策以及金额比较多,甚至是出现了一些并不贫困的人托关系也能交上手续齐全的证明的现象,而往往家庭实际困难的学生却未必能开出有效证明来,但是就目前来看各高校也只能依据申报材料进行下一步的评定;在评审小组讨论中,有时候贫困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少,大家对他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而且存在着主观的判断,所以在认定贫困生时也会出现偏差;还有一些贫困生因为其自卑心理不愿意申报困难,就形成了部分的隐形的贫困生群体,使得贫困生认定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可靠性也大打了折扣,未能尽到切实的助困作用。
  (四)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够正确调整自身的矛盾冲突。经济的拮据、学习的压力、自我成长的困惑以及就业形势的紧张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他们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过于低估自己的潜力,无法用自己的调节实现内心的平衡。抗挫折能力差,不能正视自己的困难,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引起自我逃避,不能积极应对出现在面前的困难,而是采取极端的消极对抗,如自我封闭、逃离校园和人群的手段,回避问题。由于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而又不主动寻求帮助,一味地回避,只能使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还会引发系列的严重心理问题。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措施
  各高校是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主要阵地,如何能够更好地减轻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经济难题,使他们能够没有负担地顺利毕业,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
  首先,应建立起明确的科学合理的贫困大学生认定程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的、合理的制度。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书面上的证明材料及认定小组的意见,为增强认定结果的可靠性,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应深入到学生家庭所在地进行实地核查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切实保证家庭贫困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
  第二,应建立全面、准确、翔实的贫困生动态信息库。及时掌握贫困生的第一手资料,使有限的资助能够帮助到最需要的人群。比如说原本的贫困学生,因为家里的经济好转起来不需要学校的资助了,或者是有的学生家庭原本经济条件很好但是突遭变故需要得到帮助,这样就可以使资助资金流向到需要得到资助的学生那里,形成一个动态的资助环节。
  第三,应不断开拓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不但可以解决一定的生活费,使学生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得到合理的报酬,更可以利用这种机会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自立、自强、自助的信心,克服心里的不良反应,能够积极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在此过程中要规范管理,避免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
  第四,助学贷款的办理应结合不同高校实际进行有区别的办理贷款数额。无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生源地信用贷款都应该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学费情况、所在地的人均生活水平等指数办理贷款。以师范院校来说,根据在网上的调查,各地高校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平均为5 000元左右,目前每个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贷款可申请的最高额度为6 000元,也就是说除去必要交的金额对于师范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还可以有一定的富余;而对于艺术类高校来说平均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在15 000元左右,除去6 000元的助学贷款自己仍需要筹集9 000多元的学费,这里所提供的费用还不包括学生的生活费及日常其他开销等等,对于那些经济困难家庭来说仍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有区别地办理助学贷款能够更好地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以助学金作为助学贷款的有力补充,使资助覆盖更为全面。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应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可以鼓励和培训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以丰富和发展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实际发挥的作用[4]。
  (二)全方位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通过发挥课堂、专题讲座、案例交流等不同形式的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5]。以同龄人的榜样力量、优秀贫困生代表的事迹,带动全体贫困学生积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正视困难的态度以及自助的勇气充满信心地化压力为动力,自觉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同时也应该在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通过高校建立的校园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同学、老师以及周围身边的人带给他们的关怀与温暖,通过开展贫困生学习技能、工作技能比赛增强他们的信心。
  2.心理教育
  由于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矛盾冲突的心理特征,为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扰,就要对贫困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之初就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贫困生心理动态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个别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及时跟踪反馈心理问题严重贫困生状况,并对其进行有效地帮助措施。让贫困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积极乐观地对待各种困难,科学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使他们不再有各种心理压力,和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咨询手段开展便利的心理咨询活动。
  3.感恩教育
  在当前的资助体系下,部分贫困大学生还存在着诚信缺失,不及时为助学贷款还贷的现象,还有的认为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感恩与回馈的意识。那么就需要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同时,对其进行感恩教育,适时开展感恩主题演讲、身边的感动人物事迹报告、宣讲等使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对待贫富差距,以一颗感恩的心把这种来自国家、社会、校园的关怀帮助延续到其他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身上。将自己的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自信昂扬、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展现出当代贫困大学生的风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回馈他人。
  (三)积极拓展社会资助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资助途径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资助覆盖不够全面,因此在完成贫困生资助管理体系工作之外还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面支持,积极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加强校企联合,一方面吸引社会资金帮助解决助学资金有限的问题,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从资助企业来讲也可以从高校直接获得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双赢的局面。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在校园内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措施才能去解决,更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全面的、多角度的关心、关爱、关注贫困大学生体系,才能培养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起到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成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炯,王权堂.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社科纵横,2011,(1).
  [2]范俊丽,王小琴.浅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1).
  [3]黄兴寿,吴宝善.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对策与困惑[J].沧桑,2011,(1).
  [4]魏东.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7).
  [5]卫红伟.高校贫困学生的激励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谁的主要研究不涉及角色理论(阐述评估角色与角色适应不良的交谈与观察内容)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