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泛娱乐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浅析新闻泛娱乐化)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28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本论文对大众媒体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进行了剖析,并对新闻的职业道德、栏目的质量、新闻敏感及新闻线索、社会公信力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强调了新闻记者及媒体工作者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泛娱乐化;职业操守;虚假新闻;公信力
毋庸置疑,我们的新闻正在走向“泛娱乐化”。翻开一些报纸杂志,《网络色狼求色劫财》、《激情相约约来警察》、《漂亮女教师卖身救弟》之类的噱头充斥版面。打开广播电视,几乎在各个时段都能听到看到主持人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播报的娱乐性新闻节目。对于媒介内容“泛娱乐化”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引发了传媒业界的关注。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标志着这一讨论已经从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笔者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新闻“泛娱乐化”将使媒体丧失职业操守
在市场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资源紧张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关怀。让市民暂时忘掉烦恼,并且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克服现实中的烦恼,是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因此作为媒体来说,不仅要给受众提供信息,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娱乐受众。从某种角度说,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媒体人性化、新闻内容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和轻松,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泛娱乐”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笔者以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受众),可以对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对那些坏人坏事、奇人奇事、怪人怪事产生浓厚兴趣的观众付之一笑,乃至随声附和、喝彩叫好。而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以守望社会良知为己任的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投其所好。以这种方式获取的高发行量、高收视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媒体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最好证据。
2.新闻的“泛娱乐化”是虚假新闻的温床
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感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大量新闻事件的传播实践证明,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残酷,“适者生存”的生态法则同样在媒介中得以体现。有些大众传媒,为了提高收视率或发行量,获取丰厚的经济效益,已经不是单纯地聚集报道某新闻事件了,而是从各自媒体的特点出发,对新闻事件进行策划,并进行创意构思,通过娱乐化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
  2003年11月6日,南京一家报纸上登出了一则很吸引人的报道——《美少女网上拍卖初吻》,讲的是一个网名叫“另类女子”的女孩,在西祠胡同网站“南京娱乐圈”BBS上公开拍卖自己的初吻,引发网上轩然大波。这名记者饶有兴趣地采写了此篇新闻,并在后续报道中称,这则新闻引起了不小反响。
  更值得担忧的是,不少媒体和从业人员在新闻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到了不惜造假的地步。2002年1月,一份国内知名的刊物登载了一条新闻——《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说的是山西的一个女记者,因为写批评性报道遭人报复,被人贩子拐卖到陕西一个山沟里呆了61天,最后被一个好心人解救。这条新闻后来被证明是一条十足的假新闻,完全是一个新闻写手杜撰出来的。这条新闻入选“2002年十大假新闻”。
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些媒体和从业人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使新闻逐渐演变成一种商业行为,社会正义让位于经济利益,职业道德屈从于受众眼球,最终使“娱乐”演变成“愚乐”。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假新闻都被多家媒体转载,可以说,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确实是达到了。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假新闻频频出笼,越打假,假越多。
3.新闻的“泛娱乐化”最终将使媒体丧失公信力
新闻“泛娱乐化”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需要,实际上是新闻工作者在“受众观”上的严重错位。这种错位直接导致受众潜意识里追求的猎奇刺激成了媒体不惜笔墨满足的目标。正因为如此,一系列缺乏人性关怀、失实、刻意编造的新闻,引发了全社会乃至全球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规范的关注。
诚然,媒体的“收视率”或“点击率”,对于扩大新闻宣传影响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追求的“点击率”和“眼球新闻”,应当以新闻纪律为原则,以新闻事实为前提,以新闻职业道德为准绳。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和庸俗需求,势必会违反新闻原则,违背职业道德,扭曲价值取向。娱乐化、媚俗化的报道用煽情、刺激、血腥等方式报道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等软性新闻,不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什么进步理念,广大受众也是不接受的。上海最近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对现在的新闻媒体信任度,是不是能够完全相信现在的新闻媒介,有相当一部分上海市民选择了不能相信。这说明我们媒体的诚信力、公信力都在下降。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能使一个媒体保有长久的生命力。2002年香港的《东周刊》因为刊登刘嘉玲裸照事件被香港娱乐圈集体罢读,道德操守的丧失直接导致其成为香港第一家因一篇不良报道而导致关门的杂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闻记者对于维护社会正义更是作用突出,作为媒体、作为记者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手中的权利有起码的责任感与良知,以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茨曼出版于20年前的著作《娱乐致死》,2004年被引介到中国后引起较大关注。波茨曼认为,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将带来社会智力的集体下降。我们会如波茨曼所预言的那样,踏上“娱乐致死”的不归路吗?但愿这个问题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是非辩论而成为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终极追问。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2004年第16期。
[2]曹璐、吴缦。广播新闻业务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p46、p56
[3]任远。荧屏前的探索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p321
[4]王家贤。荧屏探微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p92
[5]王家贤。荧屏求真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p3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中西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