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刘锐,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3YJC860021),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2013WQ036)阶段性成果。
皮尤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美国目前有47%的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读取新闻。在中国,移动新闻阅读也深受用户青睐。因此,移动新闻内容指用户在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消费的互联网新闻内容,一般以Web浏览器(Web APP)和原生APP的方式被用户阅读,如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具有移动性、社交性、融合性和即时性的特征。移动媒体新闻内容相比传统媒体不仅是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同时更因移动终端具有个性化和私密性特征,更易于收集个人数据和分发新闻内容。
新闻APP是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简称。目前的新闻APP主要在苹果IOS、谷歌安卓和微软Windows Phone这三大平台上发布,用户下载量比较大的新闻APP基本上实现了跨平台传播。而在HTML5时代,新闻APP将进一步突破平台限制,大大减轻开发者的压力。除原生APP,新闻应用还嵌入浏览器、微信等平台型应用。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成为新闻分享的一个重要通道。Facebook也专门创办了新闻应用Paper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新闻阅读需求。
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是西方学界的研究焦点。皮尤研究中心提出了包括软件程序、内容聚合工具、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本身在内的新新闻中介(new intermediary)概念,人们从移动终端获取新闻服务于他们的本地性和即时性需要,用户数据成为最重要的商品。[1]该中心还指出:移动设备可能比桌面电脑/手提电脑在新闻上有更深的体验。[2]西方新闻学界还提出了“未来新闻学”来概括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学,主要包括用户参与式生产新闻理论和“新制度辐射型模式”(Neo-Institutional Hub-and-Spoke Model),也就是由新闻机构发布信息,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和评论。[3]
迈克尔?塞勒提出了“新闻过滤系统”的概念,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再是依靠新闻机构帮助筛选新闻,而是依靠社交网络来过滤新闻。[4]此外,跟移动新闻内容相关的概念主要有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OTT(Over The Top)、公民新闻、自媒体、融合媒体、全媒体报道、数据新闻等。
我国对移动新闻内容的研究刚刚起步。在web1.0时代,门户网站占据了新闻传播的优势地位。钟瑛提出了网络新闻的评价体系与标准,并对我国的网络新闻管理提出了建议。[5]在web2.0时代,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新闻舆论传播的利器。微博新闻内容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舆情管理和传播机制探究方面。到了移动化传播的web3.0时代,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是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6]蔡雯对“央视新闻”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微信能实现新闻内容的精准推送。[7]周裕琼认为手机是实现谣言线上和线下互动,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关键媒体。[8]人民网舆情频道指出基于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客户端的新闻传播已经构成了“无线舆论场”。 [9]
一、移动新闻内容“再造”新闻业
移动媒体正在“再造”传统新闻业。在新闻业转型的过程中,有大量的传统媒体记者在web2.0的环境下被“释出”,自主创办自媒体,为移动新闻终端提供内容。[10]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人和机构都能够创办APP来传播新闻信息。我国新闻APP数量已达数百种,装载量达到数亿人次,我国的移动新闻产业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
在传播者和渠道方面,移动新闻内容的生产者不仅局限于传统媒体机构中的从业者,还大大增强了商业媒体的话语权。4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应用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大的互联网平台牢牢把握了PC互联网时代以来的集聚内容的优势,在移动新闻内容传播方面占有优势。此外还有大量的自媒体依附于大型移动传播平台,依靠平台的稿酬和广告分成获取利润。这都将形成新的新闻业生态链。
内容生产方面,移动新闻内容存在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人士生产内容)、AAC(算法生产内容)3种类型。移动互联网内容的筛选与推动极为依赖社会网络和算法。移动新闻内容很多都是我们关注的用户推荐的,这是基于一种人际关系的社会信任。此外,一些网络意见领袖所具有的权威性也会使用户接受他们所转发的新闻。算法在移动客户端中得到了普遍应用,APP利用移动终端收集用户的消费偏好,计算和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新闻。但不管是熟人、权威还是算法推荐的新闻,久而久之都可能带来信息窄化和“信息茧房”的效应,即用户只关注自己感兴趣或者信任的消息源,对于一些应知的公共新闻则进行了选择性过滤。
受众方面,移动新闻的受众不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听众和观众,而是具有积极主动权的用户。移动新闻内容的消费嵌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当然用户的权利也是有限的,是在其提供广告和行销价值的前提之下的。但生产和消费的影响权重发生了变化,未来的新闻消费将引导新闻生产。新闻机构通过采集用户的消费数据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在新闻效果方面,移动新闻媒体能够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监测用户的使用情况,利用算法了解用户的消费偏好,且通过用户的社交网络分析其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从而为广告和营销提供更好的依据。移动新闻业也带来了广告业和营销业的变革。海尔已宣布不再向传统媒体投放硬广告。不久的将来,基于自媒体的公关营销,基于移动终端的广告精确投放将成为移动新闻业的主要盈利模式。 二、我国移动新闻内容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新闻客户端品种繁多。除传统的几大商业网站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如央视、《南方周末》都推出了新闻客户端。此外,百度、腾讯还推出了百家、大家等轻型新闻应用。几大门户网站如搜狐、网易、腾讯的新闻客户端的下载安装次数皆达千万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过亿。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移动新闻客户端不仅是个人化的媒体,更成为大众媒体。
移动新闻内容生产的3种分类方式极有洞见,很好地区分了新闻APP的类型,提出了有效的内容分析框架。但也过于简单,其中的PGC往往综合了AAC和UGC的内容生产方式。虽然学界容易夸大用户参与生产内容的作用,但PGC 依然是用户在移动新闻应用中消费的主要新闻内容。搜狐、网易和腾讯3种新闻APP都是以PGC的内容生产方式为主,而PGC和AAC在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着较大范围的交叉。
具体到PGC这一种内容生产方式,还可再细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新闻APP,如《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其特点是内容完全由该媒介机构独立生产,缺点是更新相对较慢,但比纸媒时代的更新速度快;二是商业媒体的新闻APP,如搜狐、网易,其积累了门户网站的内容资源,又占据优秀的内容分发平台,在移动新闻传播上占据优势地位;三是内容聚合型的、结合算法的APP,如鲜果联播、ZAKER、今日头条,其特点是自己不生产内容,通过个性化定制、按用户喜好推荐、社会化分享,由于内容来源多元,目前面临规制压力比较大。
中国自媒体的发展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其广泛分布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中。自媒体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对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持久关注和追踪,为用户在此类问题的思考方面提供咨询。自媒体并不是像字面上呈现的那样是个人自我创作的媒体,实际上自媒体常常是有组织的和专业的,如虎嗅网、徐达内小报等都是优秀的团队式自媒体。这些自媒体的创始人和组成人员具有专业媒体的从业经验,其内容也具有和专业媒体竞争的优势,且更具有灵活性和多元性。
自媒体的盈利模式最初比较单一,以公关约稿为主,帮助企业进行品牌公关。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传统媒体中的“软文”比较类似,终非正道。内容平台是自媒体的立身之本,也创新了自媒体的盈利方式:如搜狐自媒体经理人模式将自媒体当做明星去包装和经营,腾讯创办了“广点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置入广告链接。与传统媒体一样,自媒体的盈利能力与影响力直接挂钩。由于自媒体的内容难以具有独占优势,依靠读者付费或“众筹”的方法为自媒体筹集资金比较困难,使用广告分成的办法比较实际。
三、移动新闻内容的管理与规制
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来源选择和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但也会带来有害和不实信息的传播。首先是终端过剩但内容单一,虽然APP的种类很多,但内容来源仍主要是传统媒体;其次是优质新闻内容的匮乏,大多数新闻客户端仍照搬了PC互联网的新闻门户的内容,没有进行深度加工和编辑,很多自媒体的内容紧追热点,但比较浮躁;再次是有害信息泛滥,现在很多新闻客户端为吸引用户,引用了很多发布者身份不明、信源不明的消息,甚至出现了很多把网络恶搞的消息当做正式消息向用户推送的情况;最后是公关暗流汹涌,很多自媒体内容都受到公关公司的操纵,难以保证公正客观。因此,对移动新闻内容进行规制也是市场的迫切需求。
在此语境下,如何为移动终端提供优质、可信的新闻内容成为重要课题。《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网络内容建设主要包括维护网络信息秩序、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引导能力、倡导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内涵。[11]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社交性和即时性使其舆论爆发力强,影响范围广;移动新闻阅读设备的私密性使其规制难度大,我国对移动互联网内容的规制供给尚不足。
国外的互联网规制经历了从“无法规制”到“融合规制”的过程。[12]国外对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的规制融合了媒体和电信两种规制体系的原则,较好地理顺了媒体和电信规制间的关系。国家介入互联网内容规制主要考虑言论自由、国家安全、隐私权、著作权、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与权利冲突。莱斯特提出了互联网规制的主要架构,包括代码、法律、社会规范和市场。[13]西方电子媒介的规制原则包括:公共利益、意见市场、传播的多样性、产业的竞争原则、普遍服务和本土化。[14] 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来看,Seifert把互联网的规制理念变迁总结为无政府主义的、超国家的、国家监管的和国际协商的。[15]美国倾向于放松管制,欧洲则更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
国内对移动互联网的相关研究还不足。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闻阅读和“无线舆论场”,在2013年才成为社会热点,相关研究还较滞后。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建设主要存在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内容同质化、微博和微信新闻内容传播的混沌化和泡沫化问题。我们需要对移动新闻内容持续追踪,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生产基础性的知识和一些创新性的管理方式,使得产业发展与内容规制得到平衡。
移动互联网的监管在吸取传统PC互联网时代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创新。为削弱网络舆论生态的复杂性,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建立起复杂的互联网监管法律体系,[16]但位阶较低。[17]黄春平对新闻内容提出了在三网融合的情况下统一监管体系、渠道与内容分开监管、明确内容业务标准、重视自律性监管等管理原则。[18]在移动媒体方面,则实施了短信内容管理、内容服务商管理、手机实名制等规制手段。[1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我国的数字媒体内容的国家监管体系进行了研究。唐建英探讨了如何建立非对称的规制框架来管理IP电视、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播客、手机电视等新兴网络音视频服务。[20]王建磊认为发展基于手机的公民视频新闻需在公民参与和社会规范中取得平衡,应保持真实和克制。[21]李文明认为网络出版需要有资本化经营、构建虚拟产业组织、优化技术路径等措施来进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建设。[22] 四、移动新闻业态下需要探讨的问题
1. 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与我国传媒体制的互动
当代中国语境下移动新闻内容的产业和制度必然对传统媒体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移动新闻内容的技术架构、基础设施、生产方式与分类也与传统媒体不同,与电信产业产生交叉;移动新闻内容的盈利模式尚需探索,移动新闻内容平台之间存在巨大竞争,许多互联网巨头都将新闻客户端视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后一张船票”;党媒和商业媒体在移动新闻内容传播上的博弈,传统媒体为商业媒体提供内容以扩大影响力,但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建立付费墙以收费;商业化运营对移动新闻生产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时政新闻和娱乐新闻在移动新闻终端上的消费存在融合和竞争;新闻业的政治性、商业性和专业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迁,移动新闻内容的发展趋势是用户参与的比重增加、市场化程度提升,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网络危机公关。
2. 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的筛选与把关
这一前提下,需了解移动内容平台如何对新闻进行把关和加工, APP市场与新闻内容的分发;移动内容平台如何聚合和呈现新闻,算法和数据挖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移动新闻内容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与身份认同,专业人士在移动新闻把关中所起的作用;从新闻把关到新闻策展,用户如何参与移动新闻内容的生产;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在新闻内容传播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
3. 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的消费与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成了数字原住民,对手机产生了使用依赖。那么,用户如何使用移动新闻内容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移动新闻内容在用户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中扮演的角色;移动新闻内容对用户的空间感、时间感以及公私界限有何影响。此外,移动新闻内容的传播规律和模式也值得讨论,目前流行的移动传播方式包括:众包、众筹与大众自我传播;意见领袖、社会网络、权威、信任在移动新闻内容传播中的作用; LBS、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装置等新兴科技对受众消费新闻内容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与社会的互相形塑呈现出新的面貌。
4. 移动互联网新闻内容的管理与规制
国内外移动新闻内容规制政策的现状、经验与典型案例分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公共关系、口碑营销对移动新闻内容的影响及其规制;“无线舆论场”的形成与治理,政府和企业对移动互联网的舆情监测;手机实名制、移动内容平台的日常监管、移动新闻用户的自律与社区自治,内容规制中各相关利益方的权利冲突与平衡,各种价值的权衡;移动新闻内容建设与规制的整体思路与方案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