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看新闻伦理(传播伦理与法规论文)

2023-01-10  本文已影响 27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浅析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传播伦理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它既是新闻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什么又是新闻传播伦理呢?新闻传播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在职业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底线。


  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采访报道活动时,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素养,恪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还要在社会伦理道德的支配下,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由于新闻事件的独家性和实效性,因此,如何做到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传播伦理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成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同时,又不丧失新闻传播伦理呢?


  首先,敬业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要求,而高效、迅速、准确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就是既客观公正,又坚守新闻传播伦理。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通过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向受众提供新闻事件或热点焦点问题的全面公平叙述,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从新闻职业道德的层面讲,一个敬业的新闻工作者始终会恪守眼见为实、必须深入新闻一线搜集和挖掘一手资料的创作原则和理念,来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和求知需求,披露事实真相,揭示社会生活的真善美,还原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而要真正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很多时候又需要新闻工作者克服种种外界压力,甚至牺牲亲情、友情等才能做到,这也是能否坚守新闻传播论理的关键所在。


  其次,新闻职业道德的体现以及新闻传播伦理的自我完善,需要新闻工作者进行不断地努力和追求!


  在重大突发事件和灾难现场,只有具备了娴熟的业务技能和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执着,才能不失时机地、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记录最珍贵的历史瞬间。对战地记者而言:机遇就是挑战!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往往都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得的。当然,也只有在这种生存与死亡的挑战中,才能捕捉到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也才能考量出记者的真本领。央视记者水均益曾先后到过黎巴嫩、波黑、伊拉克进行战地采访,战地记者也是他三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他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感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记者。水均益先后率领伊拉克报道组五次进出伊拉克,在撤退伊拉克战争报道后,他曾一度备受网友质疑。为了保守“上级出于安全考虑,才命令他和同事撤退的秘密”,他背负了很长时间“逃兵”的骂名。2003年,当水均益再次进入战争中的伊拉克时,这一次他决定一定要给同伴和自己一个交代,也就有了他站在楼顶上进行战地报道的精彩亮相,而身后100米处就是火光冲天、炮声不断的战场,水均益终于在巴格达拍摄到了令他自豪的一段独家画面。当美联社和路透社记者看到他们拍摄的画面后,立刻提出要资源共享,他爽快地答应了。在以往,他们找外国同行要求资源共享都是要付费的,但为了给中国媒体长脸,水均益免费提供了他和同事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的画面,唯一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打上“资料来源CCTV”几个字样。后来,美联社在上传素材时,都在提示板上写上了“来源CCTV(中国)”。


  巴格达报道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一个新闻工作者不畏风险、追求事实真相的职业素养,也从侧面体现了人性的魅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意义,是新闻从业者在新闻传播伦理方面不断自我完善的典范。


  第三,新闻职业道德只有与新闻传播伦理进行有机的统一,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新闻传播不能以猎奇、泄露他人隐私、抢独家、上头条为目的,来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而在西方所谓的新闻自由的掩盖下,非法获取他人隐私、窃取他人或财团、政党信息,并大肆炒作以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传媒大亨默多克利用其掌控的强大的传媒机器,严重干扰媒体报道倾向,完全违背了西方国家对于媒体所一贯奉行的“编辑独立”原则,使得媒体完全失去了公信力,使得新闻记者丧失了最初的职业道德,最终导致一份享有百年声誉的老报迅速消亡。


  在我国,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各地媒体抢夺舆论话语权、抢占独家报道的大战也风起云涌。甚至还出现了记者为抢独家、上头条取得轰动效应,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丧失伦理道德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受众的人生价值观,扭曲着某些媒体人的职业操守。


  2015年发生在我国深圳的姚贝娜遗照风波,就是某些从业者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传播伦理严重缺失的真实写照。青年歌手姚贝娜弥留之际,做出了捐献眼角膜的决定。某报社记者为获取独家报道,乔装成为姚贝娜进行眼角膜摘除手术的主刀医生的助手,进入太平间对逝者遗体进行拍照,受到姚家人及公众舆论的一致谴责。由此,新闻界长期存在的背离新闻传播伦理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凸显出来,围绕着新闻从业人员该如何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传播伦理的呼声甚嚣尘上。


  所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传播活动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恪守新闻传播伦理,绝不能为抢独家、上头条而增加他人的痛苦,突破道德伦理的底线,唯有如此才不会失去新闻传播活动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当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传播伦理在拍摄活动中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辩证处理二者的关系。


  《饥饿的小女孩》这幅照片,曾经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人们在赞叹照片本身的美的同时,也将它的作者凯文·卡特推向了争议的焦点。其实,从开始准备拍摄这张照片,凯文·卡特就处于一种矛盾的冲突当中:一边是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小姑娘,一边是虎视眈眈、随时等待将小姑娘作为盛宴的凶猛的非洲秃鹫。作为职业摄影师,凯文·卡特的职责就是第一时间拍摄到最具新闻价值和说服力的资料;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他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摄影记者,帮助小姑娘尽快脱离险境、获得生的希望是作为人最起码的同情心和良知,但职业的本能让凯文·卡特还是选择了先拍摄,后驱赶秃鹫的做法。在抢拍完这个极其残忍的画面后,他才轰走了秃鹫。最终,他看着那个小女孩用尽所有的力气重新爬起来,艰难地向救济中心挪动……凯文·卡特曾经对人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他在一张纸条上这样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内心备受折磨的凯文·卡特,在获得普利策奖三个月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和痛苦,却留给了广大新闻从业者一个深深的思考:作为新闻摄影记者,职业道德要求他必须捕捉到最有新闻价值的画面,用事实说话,即他必须把非洲的现状通过照片真实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才能引起世界对非洲难民的关注。然而,他的方式并不被人们认同,有人认为他虽然拍摄到了有价值的新闻,但却失去了新闻传播伦理,失去了人性。美国著名摄影评论家桑塔格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好的新闻,要关乎他人的痛苦。她说: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名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但也有人认为,不管怎样,凯文·卡特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的贫穷,让我们了解到了非洲难民真实的生存环境。从这一点看,他是恪尽职守的,他做到了用镜头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新闻传播理念。


  或许桑塔格的说法,以及人们对凯文·卡特的客观评价都有道理,但有一点值得强调:当新闻拍摄不会对当事人构成新的伤害,或者加剧对他的伤害,同时只能通过新闻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对受伤害者的关注和救助,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真正目的时,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传播伦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机械,更不能形而上。


  总之,只有不断完善我们现行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不断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并用规章制度进行量化,才能让广大民众和新闻工作者公正地认为,新闻伦理道德是新闻实践最有力的保障,才能真正做到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传播伦理的有机结合。


  作者:孙慧萍

  第2篇: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真实性的宏观把握


  一、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宏观把握


  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和优良传统。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但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握,在实践中、特别是对社会重大政治事件的采访报道,是比较复杂的。笔者认为,对新闻的真实性的宏观把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立场和倾向。由于立场不同,对同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也必然不同,在新闻报道中必然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在新闻报道中努力做到倾向性与真实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现象和本质。客观事物有现象和本质之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新闻报道也有“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之分。如果只满足于“现象真实”的报道,就很可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作出虚假的报道。只有做到“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第三,全面与片面。我们进行新闻报道要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走极端。


  第四,要做到新闻真实,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新闻工作的准则,也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证,为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了解“实事”,在深入采访上下功夫,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在摸索规律、提炼主题上下功夫,使我们的认识接近事物的本质,使报道给人以启迪。


  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要有深入基层的作风,要有调查研究的硬功夫,才能在新闻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二、关于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中,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新闻失实,有的不恰当地颂扬或批评某些人和事;有的上当受骗,为别有用心的人和诈骗分子做义务宣传;有的甚至弄虚作假,编造假新闻,欺世盗名,在这个问题上,具体表现形式至少有以下方面。


  (1)闭门造车,胡编瞎吹,有些记者采访时作风浮漂,走马观花,下去转一圈,关门写几天,在他们心目中,不怕货不鲜,只要能沾边,不怕词不美,没有我能编;


  (2)旧壶装新酒,故衣贴新签。为了赶时髦,跟形势,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人和事,拿出来改头换面,抹油擦粉,戴上新“帽子”,穿上“新鞋子”也算一篇新闻。


  (3)说起好事没有“疤”,讲起坏事没点“花”,以点代面,以偏盖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说起先进,神仙起敬。写到后进,全身毛病。结果是好的学不了,差的没人信。


  (4)事例成了橡皮树,记者随风扭角度。同是一个成果,今天讲是技术革新的收获,明天说是思想工作的成绩,后天成了改革带来的变化。这样一来,事实成了面团,怎么捏怎么圆,事实又好象糖块,一到记者嘴里总是甜的。


  (5)图快不图真,“孩子未产就报生”。为了抢新闻,有的记者提前把稿子写好编好,甚至事情未干,稿子已登报广播,闹出了许多笑话,造成极坏影响。群众批评说,这表面上是抢稿子,实质上是抢名声。


  (6)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为了突出某人,就来个借光照人,“集功”树人,把大家共同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长期努力取得的一项成就,说成是一时的成就,造成了新闻横向失实和纵向失实。


  二是以稿谋私,以业谋私,发关系稿,刊登“有偿新闻”,甚至出卖新闻版面,为个人或本单位牟利,个别人由此走上经济犯罪道路。这方面,初步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人情新闻。熟人、朋友、老乡、亲爱者,因为某种缘故,找上门来要求舆论援助。面子磨不开,脸又拉不下,只好捏着鼻子给上个“豆腐块”,或者挖空心思,想办法给写上一篇。


  (2)关系新闻。为了维护个人和本单位的某种利益,取得某种方便,达到某种目的,就利用宣传工作的权力给关系人,关系户大开绿灯,乱开绿灯。至于稿件质量如何,宣传效果又怎样,则不去认真追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


  (3)交换新闻。新闻工作者之间,新闻工作与文化艺术出版工作者之间,有的人利用职权,不讲质量,不顾影响,相互用“照顾稿”、“关系稿”。名为互相支援,实为互相利用。


  (4)有偿新闻。有些新闻单位混淆了新闻和广告的原则界限,刊登播放所谓广告新闻、有偿新闻。一些新闻工作者则利用记者的方便条件,到处拉广告、拿回扣,影响到记者的正常工作,也影响到新闻工作者的声誉。


  (5)感恩新闻。因为得人家的恩惠,受了某单位的好处,心里不安但无其它回谢方法,就以文代礼,以文还情,借工作之便,搞“回报式”违心宣传。


  (6)报复新闻。有的记者采访时,人家怠慢了他,或者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伤了他的感情,他便睁大眼睛挑毛病,抓人家小辫子,揭丑治人泄私愤。


  新闻职业道德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原因比较复杂,从主观方面来看,少数新闻工作者对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性质、任务学不够,认识不清;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学习研究不够,思想上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东西不少;缺乏严格的训练,新闻工作的基本修养不够;世界观改造抓得不紧,对自己要求不严等等。从客观方面来看,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对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教育抓得不深入、不经常、要求不严格;在新闻队伍的管理上不适应商品经济的新形势的要求,必要的规章制度没建立健全起来;有关新闻法规不全、监督检查不够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工作常识,从提高新闻工作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入手,增强大家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作者:肖淑芬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新闻工作者论文(新闻媒体论文选题)上一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发展研究(新闻学研究课题)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