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媒介传播学研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402人 

  网络凭借传播过程的多媒体性、信息传输全球化、交互性、媒介资源多样性以及媒介功能融合等优势特点,真正突破了以往传统概念,生成了以信息为基准的跨文本、跨国界、跨语言以及跨文化的新空间,对社会当中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切实转变了以往传播学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以往传播理论很难充分解释互联网传播现象,所以以往传播学研究模式与手段应进行全面调整,唯有如此才可顺应新传播形势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而所谓传播学的研究模式与方法主要是指思辨批判主义以及实证经验主义两种研究方法。实证经验主义是传播学领域主流研究手段,更是互联网传播的主要研究手段依据,并且互联网实务研究已经逐渐成为新媒介研究领域的核心所在。在新媒介环境下,对于互联网媒介深层次的批判性研究,亦逐渐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一、新媒介下的传播环境新特点

  (一)媒介环境具有明显时空一体化特征。多样性的移动终端设备于网络时代下体现出传统媒介缺少的明显优势,在传统网络环境中,社交网络受众所应用的媒介普遍局限在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等工具上,而这些工具于移动性方面有着明显缺点,致使社交网络受众在选择应用的空间与时间层面受到较大限制,受众只能在固定的联网环境下的电脑前才可应用社交网络,受众被局限在固定的地理空间当中,在实施信息传播活动当中和外界实际环境缺少互动,此种传播环境于某种意义上而言缺乏开放性,唯有在与外部环境维持足够交互的条件下,才可称作开放性系统。而新媒介的诞生,彻底弥补了以往网络环境下受众社交网络应用的弊端,终端设备与移动互联网充分融合,把空间和时间有机整合,为受众创设时空一体化的新媒介环境,受众能够不受时空桎梏应用网络和亲朋好友交流互动,而同时在此环境下,受众对于时空观念的界定和感知亦产生明显改变,原有网络环境下,因互联网应用环境制约,受众于社交网络当中对于时间流动的感知相对明显,而对于空间维度的感知则相对不足,但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空间与时间正在受众的认知里不再缺席,受众在虚拟空间中可感知到时间不断流逝,同时放眼现实世界亦可感知到现实空间和环境的存在。现阶段,时空趋于一体化的媒介环境,为社交网络受众带来全新的生存、互动环境感知,而该环境亦伴随受众和外部互动性加强的过程当中逐渐趋于开放化,信息内容也更为多元化。(二)媒介环境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现如今,媒介环境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换言之,媒介环境逐渐趋于重视受众体验的方向发展。在网络时代下,受众体验逐渐从机器为核心转变成以人为中心,伴随新媒介形态的普及运用,以及新媒介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真正证实了媒介人性化演变理论,该理论强调媒介最终会趋于人性化方向发展,媒介信息处理模式亦会如人一般自然,且优于传统各种媒介。当前,传播媒介已然为“人”而让道,受众作为交互的主体地位逐渐回归,人机一体的新媒介环境中,受众需求由传统媒介实现向受众自我实现方向转变,受众体验获得有效改善,而手机媒介切实代表了新媒介工具的人性化演变。

  二、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经验主义研究的转变。以经验主义为基准的传播学研究是新媒介环境下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托进行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解释,而经验主义研究中相对明显的特点便是将媒介视作工具,将其视作没有任何意识倾向和价值的客观存在事物。原有的大众转播体现出:专业化媒介机构采取前沿的产业化手段与传播技术,将社会大众视作研究对象而实施的大规模信息内容生产与传播活动。此种大众传播所具备的特征在于,信息内容普遍通过单向化与线性化方式进行传输。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媒体往往会按照延时的、有限的和不精准的受众反馈内容,传输者对于大众需求的预估,以及信息传输政策的具体要求进行信息传播,此种信息传播模式易被认定是符合大部分受众现实需求的。为形象而抽象地掌握信息传输过程与实质,传播学研究领域衍生出诸多传播形式,包括韦弗模式、5W线性模式、循环模式、互动过程模式以及系统模式等。诚然,这些模式均有效归纳与总结了以往媒介传播活动,然而这些模式不足之处在于其普遍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群体分离开来而展开分析,并且普遍以线性模式为主要研究思路,与新媒介的现实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互联网传播的诞生及发展,有效延伸了信息传输的深度及广度,真正突破了传统社会大众多样性信息传输的局限。互联网所传输的信息具有海量性特征,且传播过程有着较强的交互性,同时互联网传播的信息也显著体现出了多元化、小众化以及个性化态势,从而能够落实针对性的信息传播。现阶段部分传播学专业学者亦对于互联网传播过程展开深入探索。以加拿大传播学领域专业学者们的研究观点而言,印刷术的发明以及电子媒介的诞生,均会对当前社会结构、人类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形成深刻影响。以这一维度而言,互联网这一个性化与交互性的媒介出现,为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课题。若以往传播理论与方法无法顺应新形势,则失去其应有意义。所以传统线性传播模式应进行一定调整,从传统以同步与异步传播为基准的分类研究,逐步转变成以交互性研究形式为依托的新方法。(二)批判主义研究的转变。尊重与保护人的自由和尊严,深入探索恢复人的根本价值的途径及方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学,批判主义学者的主要研究特征。实际上,此种研究特征亦是传播学领域批判主义研究的既定传统与习惯。现如今,互联网媒介为恢复人类主体价值、尊严以及自由供给了全新的机遇,亦为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的批判性研究提供了全新切入点。一般而言,任何媒介均具体化存在于实际社会制度环境当中,通常存在诸多性格爱好、知识体系、思想理念以及价值倾向差异的个体应用。所以,媒介作为一种人的延伸,时常存在超出机器性质的东西,即存在一定倾向性,无法始终保持客观公正与中立。基于批判视角而言,媒介并非独立且客观于个体存在而存在的实物,而是实质上囊括文化价值、意识以及意识形态的世界,个体于该世界当中生存,甚至由该世界铸造个体的生活。换言之,媒介属于充满意识倾向与价值判断,且与人类密切相连的世界。而对于如何认知该世界,批判学者表示不应过度追求于无望的中立、客观,应积极加入个体价值判断,这亦是传媒批判主义的基本内涵。如此一来,对于媒介属性及个体价值判断的差异性认知,便成为批判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差别。当前,对于媒介的批判性研究,逐渐成为多数学者的传媒学研究热点内容。网络媒介作为全新工具,是经验主义领域研究带来的深刻启示。社会大众在应用这一具备较强个性化与交互性特点的新媒介过程中,所生成的诸多非意识形态与权力层面的反向影响,例如审美道德降低、信息冗余以及不良信息泛滥等问题,由此可见,因媒介与技术所有关系的差异,网络传播淡化了主导意识形态及阶级权利批判的迫切性,然而且又着重加强对于这一个人主义意识与行为、无中心化以及虚拟化批判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因此,批判性并非有所降低,而是产生了全新的批判任务及对象,此种变化推动传媒学领域研究者不断探索与确定更为准确、科学的新媒介传媒学研究模式及手段。综上所述,网络这一新媒介有着较大魅力与威力,其飞速发展的趋势导致原有大众传媒逐渐失去优势,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亦面临巨大挑战。在此环境下,我们仍应深刻认知到不管网络技术手段如何变革发展,其始终是被人掌握的信息技术,始终隶属传播工具范畴。所以,传播学研究过程只要以自身为着眼点,改造与变革以往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便可用于引导当下网络传播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开仁,谷雨,保长省.新媒体技术视野下的教育传播学研究述评[J].文山学院学报,2015,28(06):97-100+120.

  [2]黄月琴.新媒介技术视野下的传播与赋权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6):140-145+164.

  [3]吴志远,杜骏飞.海德格尔技术哲学对新媒介研究的现实意义[J].当代传播,2016(06):78-80.

  [4]郭旭东,蒋晓丽.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1):138-145.

  作者:安文宇

返回新闻传播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创新教学方法上一篇: 五年一贯制数字媒体技术人才需求研究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