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药学论文

中医论文题目汇总(中医文献论文)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64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的医学模式已经从原来的治病为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治人为主的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式[1]。疾病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越来越重视综合性治疗[2]。中医学作为中国的国粹,历史悠久,其优秀的医学观点对于慢性疾病、身体康复以及养生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有着独特的魅力[3]。但是由于中醫内科学内容抽象,大多数学生中医的知识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生感到晦涩难懂,教学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本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观察对学生教学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入学的五年本科中医专业学生共200人,所有学生符合:①应届高中毕业。②家中未有从事中医相关行业的亲属。排除:①各种原因中途退出。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人,应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男生50人,女生50人;年龄20-22(21±0.53)岁。对照组100人,采用现有的教学方法:男生49人,女生51人;年龄19-21(20±0.51)岁。两组学生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现有的中医教学模式:①中医内科学课时较少,内容多,教师无法做到教授所有重点内容。②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愿意学,但是无法深入理解。③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沉闷,学生学习在积极性较差。观察组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模式:①告知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②告知学生中医内科学是以后临床工作、科研工作的基础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中医内科学,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多种的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研究疾病的本质,更深入的了解疾病的原理,促进自身的进步;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④增加中医内科学的学时,给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提供足够的时间;将中医学的学习提前到第二学年,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⑤改进教学技巧,将难懂的中医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顺口溜等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中医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方式,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深的掌握内容。⑦将病例引入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专家组根据教授的内容进行出题,两组学生统一时间答题,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能力越强。②观察两组学生对两组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优:非常满意,课堂活跃,积极回答问题。良:一般,积极完成相关的作业。差:学习不积极,课堂沉闷。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评分采用t检验,满意程度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分观察组理论知识得分和实践操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对教学模式的评价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西医讲究实验数据,客观证据,思维模式属于逻辑思维。中医是从我国传统哲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发展而来,讲究辩证思维。两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实际进行。我国的目前教育体系逻辑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们对于西医普遍的接受和理解,思维模式已经稳定,因此在学习中医时,相对困难。目前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较少,但是内容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压力较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已经较为普遍,学生普遍感到中医知识的缺乏[5]。对于现有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①在实际的工作中,中药、中成药的使用量并不低于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在临床上较为普遍,因此,中医内科学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必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告知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生更认真的学习中医,储备知识。②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将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提前到大学二年级进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中医辩证思维。③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复杂难懂的中医内科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动画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感官思维,便于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④将病例运用到教学中,学生实际参与病例的讨论,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中医辩证思维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6]。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教学改革,观察组学生的中医内科学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同时,观察组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养成。综上所述,对现有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成果的显现,建议应用。


  参考文献:

[1]ndparacticeofteaching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westernmedicine[J].ChinJMeduDecember,2006,26(6):27-29.

  [2]金红.中医教学结合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及思考[J].中医教育,2003,22(1):35-36.

  [3]钟广伟,李炜,陈泽奇.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方法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43-1245.

  [4]蔡林,陈红,张蜀.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46-47.

  [5]董克礼,罗柳阳.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217-218.

  [6]林霞,金波,谢英等.PBL-案例-传统整合教学法在临床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4):390-393.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37期

  作者:陈小永 王自闯


  第二篇:中医康复学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中医是我国的医学国粹,其中中医康复医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代医学家的努力下,中医康复医疗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康复学。随着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人口老龄化进展变快,中医康复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优势也日渐明显,它必然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中医康复学的概述和特点

  康复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康复医学是用医学手段达到预防、恢复或代偿患者的功能障碍伪目的的医学分支学科。在医学手段中,以应用物理因子为主。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疾病引发的功能障碍,应用评估和康复等手段,达到使病人回归社会的目的。


  1.1康复医学的对象: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主要是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各类残疾者,各种慢性病患者,有老年病的人群。中医学中没有独立的康复医学学科,但有中医的康复疗法的理论和丰富实践。“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解:“康,安也”《尔雅释言》解:“复,反也。”是指恢复平安、健康,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非指现代的康复医学。中医康复,是指采用精神调节、合理饮食、功法训练、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进行修复,达到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生命质量的目的。属于第四医学(康复医学)。


  1.2中医康复的基本观点:中医康复有一个显著的基本观点——整体康复观。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即充分利用自然环境,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形神兼顾,全面康复的观点。第二个基本观点是功能康复观,强调加强或恢复脏腑组织功能,加强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补偿的观点。第三,康复预防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说法,强调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1.3中医康复疗法的组成:传统康复疗法有两大部分组成,内治法,即内服药物;外治法,包括药物外治法、器械外治法,手法功法外治法。

  1.4中医康复疗法特点:中医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立体的,将健康与疾病看做一个整体,对于人体的认识着重于功能,因此康复的重点也在于功能的康复。中医治病主张综合治疗,内外兼顾。中医重视外治法,针法,手法,功法等,特色鲜明。


  2中医康复学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有其特点也有其特有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它强调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一般疾病引发的或者事故引发的身体障碍多是局部障碍,中医康复疗法将局部的功能障碍从整体出发,采取全面康复措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不急功近利,从顺其自然、适应社会中求得个体的康复。强调循序渐进的功能恢复。最后,康复学继承中医的重要的辨证思想,辨证是康复的前提和依据。采用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个体化辨证康复。中医康复学第二个重要的优势是形体康复于情志康复相结合,这是相比于西医较显著的特点。西医通常会根据功能体质也进行修复或者训练,但常常忽略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中医康复强调“形神合一“,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用病患者的强大意志力来支配身体的行动;强调”形神兼养“,是既有一套形体康复的手段,又有一套情志康复的手段。注重病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康复。最后一个优势在于自然康复和药物康复相结合。中医的治疗手法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在中医康复上,内服药物和外治手法相结合使得病患者的康复更加容易。内服药物以外还注重饮食疗法,外治手法上包括针灸、推拿、功法训练等多种措施。


  3中医康复学的现状

  中医康复学与现代康复有着学术观点(全面康复的整体观念)相同的共同点,治疗理念也较接近(被动和主动),也有着相似的运动疗法。但中医康复指导思想源于中医治疗理念,特色鲜明。中医康复主要适应病证的病机主要是不外虚实两端,虚在脏腑气血津液不足,实在痰饮淤血停滞。这些病证的主要病理是由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导致的。使用中医康复学治疗需要有确定的康复指证,例如疾病或意外损伤后,留有残疾或脏腑组织功能障碍或精神障碍者;慢性病证或疾病缓解期;病人体弱,活动受限,生活自理困难者;临床治疗的后期或疾病愈后,仍有不适症状者,或理化检查仍不稳定者;手术后或放疗、化疗后有并发症或其他不适者。康复应用动静结合、药食结合、内治于外治结合、调神与养形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调摄情志法、娱乐法、传统体育法、自然沐浴法、针灸推拿法、饮食法、药物法等,其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和复杂的操作技术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可由病人自身或者其家属或基层医务人员来完成,适合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中医康复学也得到了发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全国各地中医药类院校都开设了针灸、推拿、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培养中医康复学人才充实各地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另一方面,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康复学,其学科的学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来提高中医康复学人才的理论和临床水平。有关专著杂志也相继出版,如《中医康复学》等。


  但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医康复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例如,中风病人中医康复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早期康复意识仍需要加强,多数中风病人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只重视了生命体征的抢救,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给后期肢体功能的回复造成极大困难。现在关于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信度。另外,要注重对疗效评定标准的统一,国际上公认的疗效评估方法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这些问题都要在学科实践中得到解决。


  4中医康复学的进展

  随着中医康复学的成熟,康复医疗的对象明显增多,其构成情况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医康复学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既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又要在应用中求创新,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中医康复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也是中国康复学的发展方向,在结合的过程中发扬中医康复疗法,主要有运动疗法结合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古老的运动方式;物理疗法与针灸和推拿外治法相结合等;作业疗法配合书法、国画和民乐等;心理疗法和气功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总之,发展中医康复学,要挖掘整理、继承发扬传统康复疗法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中医康复或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治疗规范;培养复合型康复医学人才;建立中西医结合康复的执业规范。这种中西医康复疗法的规范结合,才有可能显著提高康复疗效,促进我国乃至国际康复医疗的发展。


  来源: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2年8期

  作者:甘露龙训李峰梅


  第三篇:PBL教学法在中医伤寒论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国医大师周仲瑛说:“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注重经典,突出临床”[1]将成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中医经典,通过分析一则则临床经典案例,阐述出六经辩证的精髓与要义。Problem-basedLearing(PBL)教学法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式,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本文将从中医伤寒论研究生教学特点及伤寒论课程特点出发,探索Problem-basedLearing(PBL)教学法在伤寒论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1伤寒论研究生教学特点

  1.1伤寒论专业教学时间相对充足

  伤寒论研究生教学旨在培养对伤寒论有独到体会,对六经辩证有更深造诣的中医复合型人才。研究生伤寒论课时安排相对于本科生更加充裕,有相对充足的时间条件开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


  1.2研究生们已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本科伤寒论授课普遍采取原著精读方式展开,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基本框架及基础理论知识。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学生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针对Problem自主展开意象思维,并通过教师引导深入领略六经辩证精髓。


  2伤寒论课程特点

  伤寒论具有临床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特点,其通过对一则则临床经典案例初证、兼证、变证等辨治方案分析,阐述出六经辩证的精髓与要义。每一则经典案例都可以构筑一个天然的完整的Problem,学生们基于Problem展开讨论,每一条思路的展开都可以将症候辨析、理法方药知识联系和综合起来,这与临床工作的思维展开非常类似。


  3PBL教学实施过程

  3.1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目标、内容,准备相关临床案例,案例应为基于原著条文案例,能体现教师个人研修经典心得心悟的临床实例,设计问题及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教师需熟悉PBL教学理念及引导技巧、教学要点,积极预备解答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保证优质教育质量。


  3.2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主讲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的程度,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为学生分组,确保每组学生均有相当的解答问题和辩论问题的能力,以促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授效率提高。


  在课堂上,各小组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自由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得出相应解决方案,讨论后各组推举组长总结发言,并须陈述提出该方案的依据及理由。教师仔细听取每组讨论后发言,肯定正确观点,纠正牵强、错误论点,对未被学生发现的知识点进行引导,必要时可进一步抛出分支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略条文要义及六经辩证精髓。


  4结语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是以临床典型病例及相关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更符合伤寒论临床与理论紧密结合的特点。

  伤寒论PBL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需要通过分析实例、临床疗效,展现教师个人研修经典心得心悟。在充分允许学生自主思维的情况下,给予正确,有技巧的引导。


  伤寒论PBL教学对学生让学生把握经典整体概貌前提下,更多侧重于中医思维的自主展开,激发其学习、探索经典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抓住原著精髓,培养自力更生寻找答案的经验与信心。有效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A,CaroleD,GleesonC,umab[J].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2004,3(4):199-200.

  [2]侯一峰,周艳春.PBL与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11-112.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5期

  作者:谢宇杰


  第四篇:饮食在中医护理中的重要性


  1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

  1.1因人因病,辨证施食

  由于个体素质、生活习惯、感受的病邪不同,即使感受同一病邪,也会因体质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运用饮食护理时应因人因病,辨证施食。“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的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食性选择的原则。“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食昧,食物的五昧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另外,食物性味之偏,它们对五脏的作用也不一样。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说明酸、辛、苦、咸、甘五味分别对五脏产生特定的联系和亲和作用,它们到达哪一脏,就会对该脏发挥调养作用。总之,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才能有益于健康和疾病的恢复。


  1.2因时因地,灵活选食

  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及地理环境之差异,因时因地,灵活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功效的饮食。四季变化是自然界特有规律,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会影响人体内部的阴阳消长、脏腑活动及气血运行。春夏阳气生发,气温由温变热,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受风寒,也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耗气伤津;秋冬阳气潜藏于内,气候由凉变寒,人体阳气内敛,腠理致密,此时非大热之证,当慎用寒凉之品,以防伤阳。春宜升补,夏宜清补,秋宜平补,冬宜温补。总之,四季各有其不同的食治法则,《内经》所说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认为春夏宜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宜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这一原则对阻阳体质偏颇之人亦有指导意义。当春夏之季,阳虚或阴盛之人,服食补养阳气之品,可借自然阳气升发之势,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各地寒温差异较大,南北生活习惯不同,故饮护理必须因地制宜,灵活选用不同的食物。


  2饮食调养在健康中的作用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合理的饮食,使人能获得各方面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和促进病体康复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医有“治病当论药功,养病方可食补,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饮食护理在中医护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饮食护理是中医护理学的重用组成部分,也是辨证施护的重用方法之一。运用正确的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康复病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合理安排膳食,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强调了饮食调养在人类养生,确保健康中的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里所说的“毒药”是指治疗性药物,以攻邪治病为主;而谷、果、畜、菜是为食疗性食物,以调养机体为主,即为饮食护理。药食合用,则“补精益气”。进一步指出了五谷、五果、五畜的气味属性以及在治病、防病当中的作用。


  3中医饮食护理的原则

  3.1“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饮食。因时有春、夏、秋、冬四季不同;地有东、南、西、北之分;人有胖、瘦、盛、弱之别,所以饮食也应“辨因”施治。


  3.1.1因时制宜夏季气候炎热,阳热偏盛,应多食寒凉、滋润属性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季气候寒冷,阴寒偏盛,应多食温热属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等,根据食物的不同属性能使人体顺应气候变化,以维持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平衡。

  3.1.2因地制宜东南地区气温偏高,湿气重,宜食清淡、渗湿食物;西北地区气温偏低,燥气盛,宜食温热、生津、润燥食物。


  3.1.3因人制宜儿童身体娇嫩,宜用性平、易消化食物。老年人气血、阴阳虚弱,宜进补气助阳或养血滋阴之品。成年体质壮实的外感风寒患者,可选用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姜糖苏叶饮、葱白粥等;对老年体虚而感风寒者,食疗时宜配补益食品。体质属寒者,宜食热性食物;体质属热者,宜食凉性食物;女子以血为本,饮食应以补阴补血为主,尽量选择多汁多液食物;体质过敏的人,不宜吃海鲜腥发之物。


  3.2辨证施膳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饮食调护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对于患者的饮食,须根据具体病证加以调配,即辨证配膳。饮食护理与用药治疗同法,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凉性食物,宜食温热之品;热证应忌辛辣、醇酒、炙搏等热性食物,宜食凉性之品;阳虚者忌寒凉,宜厚味温补;阴虚者忌温热,宜甘寒滋养。食量适宜,软硬适宜。


  4饮食护理的意义

  饮食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原则。张仲景言:“饮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由于饮食本身的复杂特性,必须做到辨证用膳,以促进病人康复。重视四气五味食物同中药一样有四气五味之理,食物同中药一样对机体功能和疾病有某种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医饮食的护理,在医疗饮食护理实践中有着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辅助治疗方面意义非常重大。中医膳食护理完全遵循整体观念,并高度重视协调人体内部、人体与自然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指南,2011,(22)

  [2]陈锋华,刘凤艳.中医饮食护理的意义及原则[J].吉林中医药,2006(05)

  [3]何滨,李晶.浅谈中医饮食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07(29)

  [4]赵娟,宁玉荣.浅谈中医饮食护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4(03)


  来源:速读·上旬 2015年1期

  作者:游发凤


  第五篇:层级护理管理在中医康复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室共有护理人员16人,均为女性,年龄22~37岁,平均(308±28)岁;职称: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8人;文化程度:本科2人,大专5人,中专9人;护龄:8年以上4人,5~8年6人,5年以下6人。


  12方法

  121人员配备根据我院中医康复科护理人员和病床的具体实际情况实施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执行护士4个层级管理模式,设置护士长2人,高级责任护士2人,初级责任护士4人,执行护士6人,并配备助理护士4人。护士长根据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工作经验、职称和学历等综合考评,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7人,高级责任护士各1人,初级责任护理各2人,执行护士各2人,助理护士各2人。每组分管20~25张病床。


  122岗位职责和内容护士长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担任,由院长直接任命,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包括各层级护士的选拔评定、培训与考核等管理工作及处理疑难护理问题;高级责任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为考核及竞争上岗方式产生,负责随本组主管医生查房,配合护士长做好科室持续质量改进,查找医疗服务中的安全隐患、环节漏洞、细节缺陷,动态掌握科室护理质量。并指导本组成员的护理、治疗、检查等工作;执行护士由大专或本科毕业并获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担任;助理护士由中专毕业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理人员担任。执行护士和助理护士必须在责任护士指导下完成基础护理工作。


  13效果评价[23]对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半年的基础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能力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基础护理质量包括健康教育覆盖率、医院感染发生率、预报褥疮发生率、护理差错纠纷发生数。护士服务能力包括护理文书书写、专业知识考评和操作技能考评。患者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实施前后随机选择60例住院患者在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四个等级,以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计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层级管理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和护士服务能力比较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后基础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412,P<005)。见表1。

  22层级管理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为967%(58/60),实施前为817%(49/60),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1)。见表2。


  中医康复内科具有病种繁多、高龄患者多、卧床时间长、护理操作多及护理人员配备较少的特点[4],护理管理较为复杂和困难。以往我科采用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以完成各项医嘱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要工作内容,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量的工作环境中,机械地忙于完成护理任务,缺乏主观能动性,难以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同时也缺乏对不同学历、能力护士的合理调配,理论知识得不到发挥,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难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层级护理管理是根据护理人员的职位、职称及实际业务能力等进行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标准化和目标化管理[5]。它将责任制护理、小组护理和功能制护理融合在一起,重新确立“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不同层级、不同能力和经验的护士共同面对患者,由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团队作战,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从而能够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情感功能缺失等方面的需求,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岗位设置更加科学和合理,使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促使其主动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从而使护士的业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护理服务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本研究结果显示,层级护理管理实施后基础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能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层级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中医科的基础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能力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姣莲优质护理服务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6):541543.

  [2]潘玉勤,章霞,郑洪女APN连续性排班与护士层级管理的实行与效果.现代医院,2009,9(8):115116.

  [3]方芬,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14116.

  [4]谢凤玲浅谈中医内科的护理管理措施.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3(5):448449.

  [5]刘雪琴,彭刚艺,李漓,等结合医院实际探索护士分层级管理新路.中国护理管理,2009,9(2):2224.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10期

  作者:项群利


  第六篇:中医阴阳学说的教学体会


  中医护理课程内容丰富,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部分深奥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鉴于此,如何设计中医护理各章节教学内容是我们必须探索的一项课题。笔者在阴阳学说教学中以有趣性、实用性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阴阳学说教学现状

  中医护理这门课程在介绍阴阳学说时多以文字描述。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医学基础知识,而课本语言抽象,这很不利于学生对于阴阳学说的理解。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

  (一)确立教学目标

  “预则立”,有目标,就有了教学方向。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了阴阳学说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认识。阴阳学说的知识目标:熟悉阴阳学说的概念、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和谐、平衡观念。


  (二)确定教学内容

  有位德国学者说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梅英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经验,联系现实生活,应该简约鲜活,而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应触景生情,进入实质的领域,感受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行有效的学习。


  1.引入新课

  (1)提问法引入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听过哪些包含阴阳的词语?”大家会说出关于天气的描述,如艳阳天、阴天,医院的化验检查结果有阳性结果、阴性结果等。教师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引出阴阳的基本概念。


  (2)图片法引入

  展示韩国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颜色、猜测图片的含义。图案和中国古代的太极八卦图很像,中央是太极图案,四周配以八卦图形之乾卦、坤卦、坎卦和离卦。太极图中的红色代表阳,蓝色代表阴,四周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离卦为太阳和火。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建设与破坏、男与女、正与负等,作为宇宙中两种强大力量,通过相互对立制约而达到和谐与平衡。


  (3)古典文学著作——《红楼梦》引入

  《红楼梦》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一段史湘云与丫头翠缕的谈话探讨了阴阳的相关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先播放红楼梦87版有关阴阳的这一段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阴阳的讨论上。视频画面优美、语言生动,学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学习非常积极。


  2.讲授新课

  (1)图画法展示

  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我在黑板上画出阴阳鱼,让学生思考能从阴阳鱼图中发现什么?继而向学生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并据此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生活实例展示法

  教师可借助一年四季的变化来说明阴阳学说的对立、互根、转化、消长平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感受四季寒热、阴阳的变化。


  (3)图表法展示

  在阴阳学说中,教师可借助图的鲜明、直观、概括、逻辑、易记等长处,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声形并茂”,让学生“视听结合”,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在教学中,我借助立体图表直观展示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3.课堂总结、拓展

  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广泛,在环境景观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中同样应用广泛。杨欢等认为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可以用于指导康健花园的设计,在设计中注重阴阳平衡的应用,在调整花园中的阴阳时遵循大的空间相对小的空间是阳,小的空间相对大的空间是阴,暖色属阳,冷色属阴;有阳光的地方是阳,有阴影的地方是阴。李华将中医阴阳学说运用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追求护理管理中的阴阳平衡,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医理论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在课堂中,我们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部分环境景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厚的中医氛围。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对其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医护理的其他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让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有趣化,使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阴阳学说,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雨.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谈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构建高效课堂[J].启迪与智慧,2013(7).

  [2]梅英.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有价值的情境的三要素[J].新课程,2011(6).

  [3]吴元洁.阴阳学说教学中的课堂设问[J].中医教育,2007,26(2).

  [4]戴西湖.浅谈“图”在阴阳学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4(3).

  [5]杨欢,刘滨谊,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25(7).

  [6]李华.中医阴阳学说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


  作者简介:

  曹月(1981-),女,中医硕士,中级职称,许昌学院医学院,主要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研究。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 2015年10期


  第七篇:中医四季养生


  专家介绍:

  陆智慧,安徽省立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体质养生第一人。


  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关注养生。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也就是说养生是以保养生命、调节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指导实践的一种科学理论和方法。现阶段各种养生方法多如牛毛,怎样破解养生迷雾?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呢?


  中医养生,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其基本原则是讲究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五脏。而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季节变化,通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同时,中医养生也注重节气养生,本文将介绍四季养生法则及与各节气相匹配的饮食调理。希望本文能帮助您在正确的时间采取正确的养生方法,将养生养到实处,养到精妙处。


  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从春季开始,我们就要做好养生方略,为保全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坚实的基础。立春大致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春季主生、养阳,万物生发,是调养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在饮食上可适当地选择温补类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猪肝、鸡肉、鳝鱼、海虾等。经过冬季长时期的进补,此时就不宜再吃油腻的食物,如少食狗肉、羊肉等温热之品,忌食花椒、茴香等辛热之品;要多吃谷类粗粮,如玉米、荞麦、燕麦、糙米等;另外蔬菜类多食用芥菜、生菜、芹菜、韭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以平抑肝火;北方食疗以粥为好,如:莲子粥、山药粥、红枣粥等;南方食疗多以汤为好,如:猴头菇煲鲜鸡汤、山药煲瘦猪肉汤、菠菜牛肉汤等。


  夏季,草木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立夏大致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前后,夏季主长,养阳。对人体而言,夏季也是生长的最佳时期。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分泌会相对较多些。这时在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清淡食物。夏季不少人胃口差,因此习惯以素食为主,但素食营养元素较为单一,所以要适当地搭配其他食物,以保持营养的均衡。在食物功效上多选用滋阴清火、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菜、荸荠、黑木耳、藕、银耳、莲子、胡萝卜、番茄、西瓜、山药、梨子、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味重油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酸涩辛辣食物、油煎熏烤食物以及温热助火之品,包括生葱、生蒜、芥末、胡椒、辣椒、茴香、桂皮、虾等各种海鲜发物以及牛肉、羊肉、狗肉、鹅肉等。粥是夏季的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同煮粥,冷凉后食用,具有健脾、驱暑功效。夏季补水极其重要,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每次饮水量在200ml左右,切记不要等口渴时再想到喝水,当您感到口渴时,您的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夏季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吃西瓜,尤其女孩子夏季把西瓜当成一道主食。西瓜虽具有清暑解热、止渴、利小便之功效,但是西瓜的糖分很高,肥胖及血糖高的患者在夏季应少食用。女性月经期或产后,虽天气炎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


  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节,人体阴阳代谢也出现阳消阴长。立秋大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前后,秋季主收,养阴。秋季应增强身体素质和精神调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饮食调节方面,要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做到量少而频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尽快排除人体疲劳时积存的代谢物;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即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这些食物包括雪梨、香蕉、胡萝卜、山药、冬瓜、藕、银耳、豆类、菌类、海带、紫菜、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宜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多吃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冬天草木凋零,万物伏隐深藏,人类也应关闭开泻的气机,养精蓄锐,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调养。立冬大致在每年公历的11月7日前后,冬季主藏,养阴。小雪过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依靠食物来补充能量是一种让身体快速变暖的好方法。我们应多吃一些能够有效抵御寒冷的食物,如狗肉、鸡肉、羊肉、牛肉、桂圆、萝卜、山芋、辣椒、生姜等。冬季女性容易因缺铁性贫血引起的血液循环不畅而使机体产热能量减少,因此建议女性冬季多食用动物血、蛋黄、猪肝、牛骨、黄豆、黑木耳、香菇等富含铁质的食物,这对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大有帮助。所谓“三九严寒补一冬”,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进补也要因人而异,进补不合适往往会造成“虚不受补”。饮食调理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当归等,但这些补品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四季调养五脏

  四季与五行、人体五脏相互对应。按照中医理论,春属木,与肝相对应,肝在志为怒。春季养肝护肝是重点。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季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心境恬愉的好心态。宜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子、郁金、丹参、元胡、芍药花等,宜遵医嘱)和辛温发散的食品(如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同时要减少肝脏的负担,要做到少饮酒,多饮水。多在室外做运动,多赏颜色鲜艳的花景。平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控制,中医认为“怒伤肝”,立春时节调神养生注意一定要戒怒。


  夏属火,与心相对应,心在志为喜。夏季应心而养长,与人心气相应,应注意清心。中医认为,夏季,人体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因此在整个夏季养生中要着重调养心脏。《黄帝内经》中的《五脏生存篇》中有:“赤当心,苦。”意思是指在心火旺盛的夏季多食用红色的食物养血,吃“苦”养心。夏季补血养心的红色食物有红豆、枸杞、西红柿、山楂、葡萄、苹果、西瓜、动物心脏等;针对夏季心火旺盛,可以多食用苦瓜、苦菜、荷叶、苦丁茶等。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风寒。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夏季应保持情志舒畅、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秋属金,与肺相对应,肺在志为悲。秋应肺而养收,气候凉爽,与人体的肺气相应,应注意润肺;肺为水之上源,可升清降浊,蒸腾水液。而白色入肺,因此饮食中多选白色食物最佳。如白木耳、百合、莲子有温肺止嗽、益气滋阴的功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杏仁、川贝等,以缓解秋燥。秋季容易产生“悲秋”情绪。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调节心理,保持乐观情绪,切莫自寻烦恼。


  冬属土,与肾相对应,肾在志为恐。冬应肾而养藏,与人体肾气相应,应注意暖肾,在五色配属中,冬亦归于黑。用黑色食品补养肾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除了众所周知的黑芝麻、黑米以外,紫菜、香菇、海带、黑木耳、甲鱼、乌鸡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同时宜多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在冬季除了食补以外还要注重“精神养生”,冬季容易使人焦虑紧张、心怀恐惧,而负面的情绪易导致肾气受损。在冬季要学会自我调节,放松心态,合理饮食,加强锻炼,预防“恐伤肾”。


  0四季起居养生

  立春以后,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我们的作息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理,此时作息应“晚睡早起”,最好的时间段是晚上十一点到早上六点。天气乍寒乍暖,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易感风邪而致病,因此应该继续“春捂”,不可迅速换下保暖衣服。春季容易犯春困,建议大家多伸伸懒腰,这个动作可以把更多的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使大脑接受更多的氧气,同时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赶走困意。要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怠思眠状态,使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夏季由于白昼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在立夏以后,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有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小憩有益健康,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不可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要常洗澡,衣衫要勤洗勤换,使皮肤疏松。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大暑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秋季早晚气温低,白天气温高,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尽量争取晚上10点前入睡,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此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当然“秋冻”也要因人、因时而宜,而且要适度,不能蛮干。“秋冻”要注意不“冻夜”,不“过冻”,不“冻病”。


  在寒冷的冬季,睡眠养生提倡“早睡晚起”,在每晚11点到次日的凌晨1点之间应进入熟睡状态,因为这一时间段阳气最弱,阴气最盛,所以在此时保持高质量的睡眠,对养阴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个心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建议在冬季每晚坚持中药泡脚20分钟,让中药成分通过足部的穴位直达五脏六腑,达到“内病外治”的效果。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4年2期

  作者:陆智慧


  第八篇:常见中医骨伤科疾病治疗中合并心理干预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手机、平板以及台式电脑充斥着每个人的每一天,然而,也正由于此,临床上颈、腰椎疾病、肩周及肘关节炎也悄然在中医骨伤科疾病中呈现日趋高发的态势。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致使大多数病人无法再满足工作与生理活动的正常需要,因此绝大多数的骨伤科疾病已经由单纯的躯体疾病转变成为新兴的心身疾病。本文就以上提及的几个常见的中医骨伤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合并心理干预的意义分别进行论述。


  1颈椎疾病治疗中联合心理干预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由于手机作为即时通讯的工具越来越成为各种人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低头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大量“低头族”的出现导致颈椎病(包括颈椎间盘突出)的发生越来越趋近于低龄化,笔者在临床上遇到的最小的病号年仅4岁,这不能不引起重视和警惕。颈椎疾病由于其作为一种慢性周期发作性疾病,以严重眩晕、呕吐及疼痛等为主要症状,且随着发作的频繁,各种症状的交替发作,病人的痛苦也日渐加重,从而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焦虑不安成为颈椎病患者最常见的不良情绪。程广胜等对103例颈椎病患者分心理干预组(做康复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50例,对照组(只给予颈椎康复治疗)53例,治疗3个月后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评,得出结果:焦虑、抑郁、恐怖等因子分均有下降,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邵松玲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行设计的颈椎病患者康复需求调查表,对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67例患者,分别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及康复需求调查.结果:颈椎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常模,在SCL-90焦虑、人际敏感、躯体化、及精神病性等项因子分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P<0.01).同时颈椎病患者多数没有得到及时指导督促,疾病反复发作。[2]由此可见,临床上应重视颈椎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干预,有助于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满意的效果。


  2肩周及肘关节炎中联合心理干预的必要性

  在正常生理解剖中,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关节盂最为表浅、关节囊最为松弛的关节;而在日常生活中,肩肘关节常常作为上肢负重和活动用力的支点,也因此成为各种有菌或无菌性炎症最为好发的关节,并且因炎症常反复发作,病势缠绵难愈而容易形成关节广泛粘连和剧烈刺痛。这使其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伴有的情绪和心理异常变化更明显,对于一般的治疗方法或药物不能满意的缓解或完全控制疼痛,屡治不愈易让病人丧失信心,滋生抑郁的不良情绪,因此必须要配合有效的心理治疗才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3]。作为上海市香山医院的特色治疗项目,笔者在进修时跟随上海市香山医院孙波主任学习时,孙主任亦一再强调,在肩肘关节的三联治疗中,心理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功能锻炼三者具有等同的意义,三者缺一不可。其他医院的局部封闭治疗为什么效果不佳,为人诟病,关键在于患者对患肩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未能坚持训练,而贯穿始终的心理治疗正是能够增强患者早日康复的信心,使之最大限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从而改善其功能,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4]


  3腰突症治疗中心理干预所发挥的先导作用

  脊椎是人类身体平衡稳定的中轴,而脊椎间盘更是在人体活动起着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在这当中尤其是腰部,作为人体的重心,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更由于当代生活中机器逐步代替人工,使得坐姿工作成为主流。长时间的坐姿使得人们腰部压力陡然增大,血供变差,再加上各种坐姿的不正,极易诱发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主的各類腰部疾患。病患轻者功能受阻,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节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改变其原来的精神状态,并影响着疾病的进程与恢复。[5]也正因为病症的相对复杂,病程较长,引发病人怀疑再也不能行走,再也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致使其心理敏感而脆弱,对于病情产生恐慌甚至于绝望。心理干预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6]有鉴于此,作为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独特疗效的上海市著名伤科流派代表之一的施氏伤科的传承者上海市名老中医陈建华主任临诊时对其有独到见解:确诊患者病情,解除其疑惑;取得患者信任,打消其顾虑;树立患者信心,疏导其恐慌,只有将心理干预作为先导治疗的第一步,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在接下来腰突症的临床治疗中获得疗效,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都必须以之为基础。


  结语

  随着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的进步,当前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着更高层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社区医院门诊中医骨伤科的病人不仅因为各种强烈不适的症状,痛苦日渐加重,并且大多带有一定的肢体或身体的功能障碍,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生活,与以前相比由此而产生的瞬间心理落差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医生临诊时不仅需减轻其躯体的病症更要关注其心理的干预和疏导,只有全方位地解除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功能障碍,才是患者的需要、医生的职责及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向。[7]


  参考文献

  [1]程广胜,贾会珍等.康复科颈椎病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4)

  [2]邵松玲余贺杲等颈椎病患者康复需求及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01(6)

  [3]闫宇邱顾柯刘文立慢性疼痛的保守治疗[J].中国医刊2011,46(8)

  [4]傅希一苏惠曹丽玫心理治疗提高肩周炎疗效临床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4)

  [5]刘萍高鹰刘家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治疗[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1)

  [6]袁尚哲陈景辉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5,21(23)

  [7]郑建军中医骨伤科住院患者心理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


  来源:今日健康 2016年7期

  作者:吴彬


  第九篇: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探析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并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源自《易经》和《黄帝内经》。大约而言,阴阳是指一个事物整体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主要方面,二者相对独立又可相互联系,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阳一般代表光明、昼、春夏、暖热、火、向外、升起、动、兴奋、亢进等;阴一般代表晦暗、夜、秋冬、冷凉、水、向内、降下、静、抑郁、消极等。阴阳两者在中医学中的内容主要包括:


  1.1阴阳的对立与转化阴阳的对立制约,又称为阴阳相反,如阴阳分别代表的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性质相反,而性质相反的食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制约,这是保证自然与人体各自和相互平衡的基本条件。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分别达到最鼎盛时会相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物极必反。《灵枢·论疾诊尺》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些均说明古人是十分注重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而在中医临床上有些阴阳转化的病例,如中毒性肺炎可以从高热而突然厥冷,脉像由洪大数滑转为沉细迟小。而有些中毒性痢疾患者最初的症状可能是腹胀寒战、四肢厥冷,但经治疗后可能会转为高热。这些临床中实际的病例均为阴阳转化的代表。


  1.2阴阳互生与消长阴阳互生又称为阴阳互根,阴阳虽为对立的矛盾,但同时又未矛盾的统一体。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在相互对立中不断转化,才能够维持自然界的平衡;而在阴阳不断转化中阴阳也是互相依赖的,脱离了任何一方彼此都不会存在,这也是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中最为具有辩证特色的地方。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气血组成的,气为阳、血为阴,气旺则损阴,血旺则耗气,这是阴阳的对立;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统帅血的流行,血能承载气的运化,一旦气血其中一方出现耗竭,则会发生阴阳离决,导致死亡。阴阳相互消长是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消长就如自然界的四季更替,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秋冬四季轮替即为阳消阴长;而秋冬春夏四季轮替即为阴消阳长。例如阳虚病人给予热药治疗,则阴气消散而阳气升达,谓之阴消阳长;温病病人给予辛凉益阴药物治疗,则阳气消散而阴气孕育,谓之阳消阴长。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也属于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其对中医理论的指导发挥着重大作用。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基础物质论,认为自然界是由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所构成,即木、火、土、金、水,任何事物均归属于不同的五行属性,而不同的事物之间可以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发生联系变化。


  2.1五行各自特点木曰曲直,象征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在五脏中肝归属于木,肝主疏泻,味酸,主生长、升发、条达。因此,临床凡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之象皆从肝治。火曰炎上,象征燃烧、热烈、旺盛等特性,在五脏中心归属于火,心主血脉,味苦,临床凡遇到血溢外出、口苦、火盛等症状均从心治。土曰稼樯,象征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五脏中脾归属于土,脾主运化,受纳饮食等,其味甘。临床凡遇饮食不佳、运化不利等症状均从脾治。金曰从革,象征清洁、肃降、收敛等特性,在五脏中肺归属于金,肺主肃降,味辛,主收敛、肃降、清洁。在临床凡遇收敛过甚、阳气生发过甚等症状皆从肺治。水曰润下,象征滋润、濡润、下行等特性,在五脏中肾归属于水,肾主二便、生殖,味咸。因此,临床凡遇二便不利、生殖障碍症状皆从肾治。


  2.2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与阴阳转化一样,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相互作用运动着的。这也就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五行理论以生克乘侮对五行之间的相关作用进行表示,来通过生克乘侮说明事物之间的相关变化。相生为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相克为一行对另一行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等;相乘是指一行对另一行过度的克制,导致五行相克的不正常运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发生反向克制,也是五行相克的不正常运行。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在中医理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肝病可以导致脾病,即木乘土;肺病可以导致心病,即金侮火等。


  参考文献

  [1]彭坚,从中医临床角度解读阴阳五行学说[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5(7):124—125

  [2]金亨运,潘秋平,阴阳五行与四时关系考[J],中医研究,2010,23(4):78—79

  [3]高秀昌,试论阴阳五行说的意象思维特征[J],中州学刊,2009,12(6):246—248


  来源: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10期

  作者:王树


  第十篇:浅谈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策略


  一、藏象学说在盲校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性

  1.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通“脏”,又有藏之意,即为藏于人体内部之脏腑,象即表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学说的内容,就是描述脏腑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形诸于体外的各种征象,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体好比一辆汽车,藏象学说就是研究这辆汽车的各个零件的位置、形状、作用和正常与否的表现,只有清楚了上面的内容,维修工人才能根据各种表现判断出汽车的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维修。所以只有学好了藏象学说,才能加深对临床疾病各病因病机的认识,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提高理、法、方、药的连贯性。


  2.藏象学说对盲生学习中医按摩专业的重要意义

  中医推拿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形式多样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盲生学习推拿按摩,要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尤其是藏象学说的知识,如此才能认识人体内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临床表现进行系统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处方施治。因为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若脏腑不和,则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皮肉筋骨失去濡养以致肢体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各种病变与脏腑息息相关,互为因果。所以作为按摩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一直以来都作为必考内容出现在考取按摩师资格证的理论内容当中,足以看得出其重要性。


  二、盲生学习中医藏象学说存在的问题

  中医理论基础是盲生学习中医保健按摩临床各科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清楚,才能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笔者从事中医理论教学十余年,发现盲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存在下面问题:


  1.视力缺陷导致盲生认知事物比较单一片面

  由于盲生视力障碍,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单一、片面,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的某个部位,就以为是整头大象的形状,容易以偏概全。例如,在学习肝脏的功能时,盲生知道肝脏的结构里有很多血窦,能贮藏血液,所以对“肝藏血”的功能很好理解,但对于“肝主疏泄”的功能他们就难以理解肝脏怎么会跟情志变化扯上关系。而脏腑间的联系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如心脏跟肝脏,一个在胸腔,另一个在腹腔,它们之间究竟是怎么联系的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


  2.盲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影响了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生活经验的缺乏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视觉观察得到的信息对盲生来讲都比较难理解。如,讲到六腑的功能,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即能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学生因为视力障碍,不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胃如何把食物研磨成食糜的过程,所以对初步消化的标准没有概念。但如果教师告诉盲生食物初步消化成食糜的样子就像早餐吃的粥一样,盲生就能马上反应过来,明白胃的功能就是把食物磨成像粥一样的东西。又如,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其中的“清”和“浊”盲生也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跟盲生举吃甘蔗的例子,当甘蔗经过咀嚼就能分离出甘甜的蔗汁和蔗渣,把蔗汁吞下去和把蔗渣吐出来的过程就是泌别清浊的过程,像这样如果用一些盲生熟悉的例子去解释,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教师在举例说明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盲生熟悉的生活例子,避免选盲生不熟悉不了解的生活例子,以免使他们越学越糊涂。


  3.盲生对部分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不清,没有形成中医思维

  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容易造成盲生的混淆。且由于现代西医发展迅速,很多学生没有接触中医之前已经接受了西医的模式,尤其是盲生,本来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自然万物的变化比起普通学生更难理解,更容易先入为主,常会以西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学,造成概念不清,难易理解。教学中,盲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不能缺少,而西医却说脾即使手术切除,也不会危及生命;中医说肾虚会影响性功能,而西医明明说肾是一个泌尿器官,只有一个肾也没问题,这到底谁说了算?”诸如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盲生没有搞清楚中西医的区别,没有用中医思维去学习中医。

  如何提高学生对藏象学说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谈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三、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策略

  1.强调以中医思维去学习藏象学说,分清中西医学的同名脏器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器官是西医学的解剖学概念,而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几个西医器官的功能;一个西医器官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因此,不能把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混同起来,要注意区别理解。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如,前面学生提出“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不能缺少,而西医却说脾即使手术切除,也不会危及生命,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教师在讲授时要向学生解释: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同名,但两者的含义和本质却有很大的区别。中医的脾具有“主运化”的功能,即脾具有把水谷转化为精微,并把精微物质吸收、转运到全身的生理功能。这个功能相当于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即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就是因为脾具有运化的功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可见中医的脾是相当重要、不可缺少的。在西医里,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若脾脏功能亢进或外伤致脾破裂时,可以手术把它切除,人并不会因为没有脾脏而无法生存。可见,虽然中医脏腑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器官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


  通过对中西医学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使得学生能从本质上分清两者的区别,为中医正名,加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相信中医才有可能学好中医。所以,在讲授中医藏象学说时一定要强调以中医思维去学习中医,不能因为名称相同而混淆。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讲述藏象学说中各脏腑的功能和关系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学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并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临床的生理病理现象,是教学的重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特点,在藏象学说里,处处体现整体观念。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讲授才能让学生明白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间的关系呢?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下面以肝为例子加以说明。


  如,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也就是把肝比作智勇的将军,学生一定会对这样的比喻很感兴趣。在介绍肝的功能前,先让学生想象将军给人什么印象,举学生熟悉的例子,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学生归纳出他既勇敢善战,但又容易脾气暴躁,武断独行的典型形象。为什么把肝比作将军呢?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特点就好像将军行军打仗时的性格,所向披靡,不能受到任何的阻挡,一定要顺着他的意思勇往直前,一旦受到抑郁阻挡,就会出现各种的病理状况。而肝藏血的功能就更加形象了。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位大将军打了胜仗,君王当然会大大有赏,人体内的君主就是心,所以为了安抚这位大将军,作为君主的心会把一部分的财富赏赐给他,在生理功能上即把一部分的血液分给肝,让肝能藏血,让肝的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发挥。一旦君主分给将军的赏赐不多,即心分给肝的血不足,将军就会造反,肝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通过比喻的方法,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既能把肝的生理功能特点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同时脏腑间的关系也能生动地说明,学生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也很牢固。


  同样,其他的脏腑也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它们的功能,如,心在人体如同一国的君主,所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由心主宰;肺比如宰相,能辅佐心治理调节一身的气血;脾和胃好像米谷的仓库,能贮藏和消化食物,并能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一个国家,既需要统筹一切的君主,又要辅助的大臣,还要懂得行军打仗的将军以及专门负责后勤粮草的官员,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理功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3.结合生活常识和现象帮助盲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医知识。我们在讲授脏腑功能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中医理论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对其进行阐述。

  如,很多学生被青春痘所困扰,虽然他们视力障碍,但也不能阻挡他们的爱美之心,尤其是一些女学生,常为满脸的青春痘苦恼不已。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在介绍肺的生理联系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肺在体合皮与大肠相表里这两方面考虑,想想怎么才能使皮肤润泽光滑。经过讨论,就可以得出要想皮肤好,就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畅,这与现在所流行的排毒说法是一致的。同时,还可以建议学生注意日常的保健,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多吃白色的食物,如杏仁、银耳等来提升肺的功能。很多学生经过亲身试验,发现青春痘真的明显减少了,认同中医的同时对中医的理论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又如,在介绍肾的生理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家里的长辈上了年纪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长辈们会有走路或上楼梯气喘、冬天衣服比年轻人穿得多、头发花白、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夜尿频多、容易骨折等现象。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由盈转亏,这都与肾的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这样比起单纯枯燥地介绍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肾的功能,并且培养了学生善用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现象的能力。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中医理论的讲授方式,盲生学会了举一反三,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懂得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情况。譬如教师可以继续以上面的例子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思考对于老年人出现上面的症状,如何预防或者减轻呢?学生很快就能融会贯通,马上能想到用补肾的方法,如,吃一些黑色入肾经的食物,如黑豆、首乌等,或者中药杜仲、断续等。

  总之,适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脏腑功能,中医的理、法、方、药就能一气呵成地被连贯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引经据典,挖掘藏象学说的文化底蕴,培养盲生的中医文化素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更,有不少医学专著面世的同时,也有很多宝贵的资料被时代的变更所掩埋,尤其是到了近代(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对中医的冲击很大,很多珍贵的药方都已失传,造成了中医断层的情况,现存的一些古籍也残缺不全,大大影响了后人对原文专著的理解。


  正是由于中医学历史悠久,正如醇香的美酒宜慢慢品尝,学习中医学也应细嚼慢咽,多了解以往各医学著作的精髓,体验其中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自身的中医文化素养。所以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教师适当地引经据典,让学生能原汁原味地理解当中的含义。


  如,在讲授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时,会引用“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原则,该论点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跟学生介绍时可以举临床“重症肌无力”这种病来说明。此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肌肉进行性无力,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中医会用大量的补脾药物如黄芪、党参来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结合临床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古文中引用的观点,使得所讲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时由于言简意赅,容易上口,学生记忆比一般的白话文要容易得多,脱口成章,也更有中医的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学生是视力障碍,所用的现行盲文没有音调,造成读音的不准,从而影响到对字词的理解,即听完一段古文,但完全不明白它讲什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词语进行分析,告诉学生这个是什么字,如,前面提到的“痿”,是中医的病名,即“痿证”,指四肢肌肉萎缩,运动不利的一类病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结合《古典医著》《医古文》等学科的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医学经典句子,加深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中医藏象学说的时候要积极帮助盲生以中医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能把中西医两者相混淆,还要结合盲生生活实际,列举盲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想方设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中医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让盲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学好中医藏象学说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成为品.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盲文书社,2007-09.

  [2]成为品.实用正常人体学.北京:中国盲文书社,2007-09.

  [3]杨毅,王醊恩.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时珍国医国药,2008(05).

  [4]王全年,孙广仁.中医藏象多元意义的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6.

  [5]潘玉瑞.中医“藏象”教学拟问.中等医学教育,1996(02).

  [6]张立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中医药报,2006-09-18.

  [7]周训蓉.中医“肾精化生脑髓”理论在延缓衰老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6(04).

  [8]王今觉.谈“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01).

  [9]祝建材.中医基础理论如何讲学生才爱学.中国中医药报,2010-01-0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盲人学校)

  来源:新课程·中旬 2013年6期

  作者:张敏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药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新生儿黄疸中医(新生儿黄疸的首选治疗)上一篇: 腰痛病中医护理常规ppt(腰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