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药学论文

中医学皮肤科中取象比类法的研究(中医皮肤科中取象比类法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论文(共篇))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 26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中医学皮肤科中取象比类法的研究

 

取象比类法是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之一。它是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根据两个域两类)事物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它在中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无不渗透着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在中医皮肤病防治理论也不例外,试说明之。

 

1取象比类法在中医皮肤科的应用

 

1.1在病症命名上的应用中医皮肤科疾病的命名在很多时候采用了取皮疹的颜色、形态、气味及发病特征进行比类的思维方法,例如:(1)湿疮:取发病时疮面滋水淋沥之象而得名。(2)瓜藤缠:取其发病时小腿部多个结节沿腿部血管排列,如藤上的多个果实之象而得名。(3)红蝴蝶疮:取其皮疹发生于面部两颧,形如蝴蝶且呈红色之象而命名。(4)蛇串疮:取其疮多呈蛇形排列且攻窜作痛之象而命名。(5)丹毒:取其病状如丹涂赤染,病发迅速之象而命名。病发迅速而严重者中医往往冠以毒的命名,如时毒、漆毒、中药毒等。(6)油风:因其在油脂较多的头皮,毛发在不知不觉中脱落而形成脱发之象而得名。(7)狼疮:形容皮损处如狼咬噬般溃烂。(8)白癜风、黧黑斑:均因其颜色而命名。(9)狐臭:因其气味似狐而命名。(10)红丝疔:表浅淋巴受急性感染时表皮有红丝如线而得名,等等。历代医家充分运用意象或物象模拟皮肤病的状况而命名疾病成为中医皮肤病命名的一大特色。

 

1.2在病因病机方面的运用(1)瘾疹:因该病的发病特点为突发风团、周身瘙痒,发作之后隔几小时可不治而消失,但过几个小时后又复来过,似风之数变无常,故认定该病病因以风邪为主因,临床中以祛风为主治疗往往可获良效。(2)湿疮:在其急性发作时可见表皮大片糜烂、滋水渗液,而其发病特点是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此情况与湿邪致病特点相符。而湿邪郁久化热,湿易伤脾,病久而致瘀,故而认定湿疮的发病与湿、热之邪及脾虚、血瘀有关。临床中清热化湿、健脾祛瘀往往可获良效。(3)白庀:白庀西医称为银屑病,是一种容易发作,无法根治的皮肤病。其发病特征是夏轻冬重,每次受寒感冒就有一批新的皮疹出现,而其皮疹的分布特点是以头部及四肢伸侧居多,而这些部位在经络上属阳经的分布区域《内经》有云:“阳化气,阴成形”,现在阳气不化反成形,属阳气式微的表现,认识到白庀的这个特点以后,在治疗中我们加入一些温经通络的中药,临床上往往可以收到显着改善和持续稳定的效果。从以上举例中可见到,在中医皮肤科的临床中我们根据其皮疹的发病特点、分布情况,皮疹的特色等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掌握皮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1.3在治法、方药上的提示在中医皮肤科临床中,一般皮肤病取辨证施治可获效果,但在一些疑难顽固的皮肤病治疗上,一般方法难以奏效,医家常常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进行思考、治疗。如:(1)以皮治皮法:常用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粉丹皮、茯苳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槿皮等植物之皮来医治顽固性慢性瘾疹以及顽固性皮肤瘙痒症、湿疮等。(2)以形治形法:皮肤瘙痒是很多皮肤病的一个共同症状,也是中医临床中所面临的一大课题,对于一些顽固的瘙痒,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带钩带刺的药物如钩藤、全蝎、蜈蚣等,对症状的改善有很大帮助。(3)以色治色法:以药材的颜色来对应性地治疗皮肤色素异常改变的皮肤病,以白癜风的治疗为例,除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往往让病人多吃黑米、黑豆、黑芝麻、黑糯米、核桃等食品,有助疗效的提高。

 

2验案举隅

 

何某,男,35岁。2006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15年来全身反复出现红色斑片,上覆银白色鳞屑,冬重夏轻,西医诊断为银屑病,经治疗病情未能受控。既往体健。刻诊:寐纳可,二便调。查体见:四肢伸侧、腹外侧、背、臀部均见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呈地图状,高出皮面,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基底鲜红,部份皮损肥厚。舌红苔白剥,脉弦滑。

 

根据本病冬重夏轻的发病特征,以阳经分布区域居多的皮疹分布特点,病机为阳气亏虚,经脉阻滞。舌红脉弦滑,病机属湿热内藴,日久成斋,外壅肌肤而发病。四诊合参患者证属湿热瘀滞、阳气亏虚。治以清热化湿、活血化斋、温经通阳。处方:土茯苓白鲜皮白茅根槐花紫草蒺藜丹参赤芍熟地白芥子鹿角胶麻黄干姜肉桂青黛重楼土鳖虫。

 

服药22剂后,皮疹续消退,鳞屑变簿,苔剥好转而转簿白。至6诊时,患者因感冒及大便出血,出现一批新的皮疹,处方暂改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感冒经治愈后,皮疹基本控制,于13诊时继用前方。

 

因患者苔转黄腻而干,故加入石膏清胃火,并防方中温药燥热太过。14~17诊时,患者四肢红斑逐步消退,肥厚皮损渐簿,鳞屑显减。2007年7月25日18诊时,患者四肢、躯干红斑基本消退,局部仅余色素沉着,病达临床痊愈,守方14剂以巩固疗效。随访3月未发。

 

按:方中土茯苓、白鲜皮、白茅根、槐花、紫草、蒺藜、青黛、重楼能清热化湿,以助色红斑片减淡消退;丹参、赤芍、土鳖虫能活血化瘀,以助肥厚斑块消散;熟地、白芥子、鹿角胶、麻黄、干姜、肉桂取阳和汤之意,功能温经通阳,以助阳气敷布,从而使湿热得清、瘀血得化、肌肤得养,阳气敷畅而使皮损消退。药中病机,故顽疾得控。

 

3正确认识中医皮肤科运用取象比类法的价值

 

3.1对更准确理解和掌握中医皮肤科经典古籍的思维方法有帮助“取象”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而形象思维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主体。前人通过取象比类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中医皮肤病的辨别、发病特征、疾病性质,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后,对我们总结经验、整理古籍进而提高现代中医皮肤科的理论与临床水平有帮助。

 

3.2运用取象比类法创新和丰富中医皮肤科理论社会在发展,疾病谱在变化,在当代皮肤科临床中,我们会感觉到某些书籍的皮肤病描述有混淆、欠准确,以致临床上指导性不强。如白庀一病,医籍中记述其病因病机以阴虚血燥为主,依此在临床中若单纯用滋阴养血的治疗方法很少能见到明显的临床效果。而后人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从临床实际出发,整体把握其发病特征、皮疹分布特点,得出了其本质“阳虚”的理论,使临床指导意义大増,这就丰富了中医皮肤科的理论。

 

3.3区别对待“类比推导”与“类比说理”“类比推导”是通过类比己知推导出未知,以求得新知识,而该法存在的局限性在于己知与未知的差异性及两者的非必然性联系;类比说理”中,类比的一方多为己了解的知识,被类比的是某种理论、经验,二者皆属于己有认识。类比的目的是进一步阐发以便广为接受,为论证说理的手段。历代医家将类比用于说理比喻、论证阐发的远较借之以推导演绎、寻求新知的多。“类比说理”为的是论证己有,来自实践的认识,这些认识往往本身就是正确的,有指导意义的。

 

因此,若将“类比说理”混同于“类比推导”,就会把很大一部实际上是来自医学实践的结果错误地归之为医家逻辑推导的结论,这可能也就是不少人过分夸大类比推导在中医认识自然中实际作用的原因。

 

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不少明显的逻辑错误,甚至是荒诞无稽的类比却有较正确的结论这一反常现象。

 

作者:刘汉长1伍丽仪2(L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长沙2香港东华三院东华医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香港)

 

第2篇:中医皮肤科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中医古代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皮肤病的记载。上世纪70年代,我国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先生首次将中医皮肤科从外科中独立出来,开创了中医皮肤科新领域。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医皮肤科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由于中医在皮肤病治疗上的特色及优势,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也获得了包括西医医院在内的全国皮肤科的认可及接受。在中医皮肤科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工作益发重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医皮肤科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了如下体会。

 

1突出中医特色

 

1.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皮肤病的种类很多,这是由于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病表现在皮肤表面,极容易被发现,而且导致皮肤病的原因很多,再有很多系统性疾病也会有皮肤表现。皮肤损害的表现多种多样,而皮肤损害的特点是皮肤疾病诊断的关键,所以在皮肤科的教学中,如何掌握皮损的特点,从而得出正确诊断,非常重要。因而不论是中医皮肤科还是西医皮肤科的教学,皮损的辨别都是重点内容。

 

在众多的皮肤病中,病因和病理机制不甚清楚,大多皮肤病原因不清,病程慢性,或反复发作,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而这正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中医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得到资料,归纳疾病的证候,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处以恰当的方药,整体调理,达到治疗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医的治疗可以根据辨证的结果进行,不一定非得确定现代医学的所谓诊断。例如咳嗽这一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可能是肺炎,肿瘤,支气管炎或者是结核,治疗各有不同,需要一系列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才能最终得到准确诊断。但中医根据四诊资料,判断是气虚,还是阴虚,或是肺热,或是痰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剂。皮肤科也是这样,同样表现为红斑、鳞屑,可能是银屑病、湿疹皮炎、玫瑰糠疹、体癣、梅毒等多种疾病。中医可以根据红斑的明暗、舌苔脉象、伴随症状等得出证候诊断,从而给予相应的治疗。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得出明确的诊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治疗,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例如诊断为体癣,给予抗真菌治疗,可以很快治愈;诊断为梅毒,给予抗螺旋体药物,方可针对病因有效治疗。所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皮肤科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张志礼[1]指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得出皮肤病的明确诊断,再利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才能确定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所以中医皮肤科的教学中,既要强调皮损的辨别,以便得出明确诊断,又要强调四诊合参,从而判断证候类型,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全面掌握疾病的特点,给予有效治疗。

 

1.2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中医辨证需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根据症状、舌脉、病史特点等判断证候。皮肤病的主要体征是皮损,所以中医皮肤科的望诊主要是望皮损,皮损的特点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比如斑疹、鲜红斑多为有热,暗红斑多为血瘀,黑斑多为血瘀或肝肾不足,白斑多为气血失和;再比如水疱,疱壁紧张,基底色红为湿热,疱壁松弛,基底淡红为脾湿。在很多情况下,根据皮损表现即可得出证候的判断。皮损的辨证是中医皮肤科的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入皮肤科学习之前,得到的教育都是四诊合参,局部的辨证相对来说是较陌生的方法,需要着重讲解。皮损的辨证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之下,经过古代医家及老前辈的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来的,是中医皮肤科理论体系的重点。

 

但是在病情慢性、顽固难消之时,已引发气血的变化或脏腑的损伤,往往伴随较多全身症状,此时整体辨证亦很重要,赵炳南先生常说“皮肤病虽形于外,必发于内”。故此,中医皮肤科需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1.3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中医外科古籍中有许多有关皮肤病的记载,现代有多位中医皮肤科名家,他们在学习古籍文献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各自的经验特色,包括中医皮肤科的理论体系、经验方剂、特色疗法等。由于这些经验是多年的临床实践逐步总结出来的,在临床中可取得较好疗效,所以在中医皮肤科教学中,尤其是高层次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老中医的经验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老中医经验的理论源流,经验方剂的配伍特点,特色疗法的具体使用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等。

 

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老中医的临床验案,介绍其诊疗思路、经验方药、特色疗法等。

 

2多媒体教学的重点

 

皮肤科的皮损表现是教学重点,所以形象化教学非常重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皮损等影像资料是皮肤科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临床实践中注意收集典型皮损。在影像资料的收集中,要注意技巧,首先皮损影像要清晰,能表现皮损的特点、位置,画面干净,构图合理,不要有反光;尽量收集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注意收集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图像。

 

另外,中医皮肤科的皮损影像收集还要突出中医特色,注意收集能体现中医辨证特点的图片,包括基本皮损的不同辨证的特点,如红斑皮损,可收集不同特点的红斑,如鲜红斑、淡红斑、暗红斑、水肿性红斑、肥厚性红斑、鳞屑性红斑等等,以体现不同的辨证。相同疾病的不同证候皮损表现,如带状疱疹的肝经郁热证,皮损表现为红斑颜色鲜红,其上族集水疱,疱壁紧张;而脾虚湿蕴证则为红斑颜色淡,水疱松弛,同时还要收集对应的舌象。

 

3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教学是基础,理论应用于临床才是目的。所以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在高层次教学中要融入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安排学生到临床进行见习、实习,在实践中更深刻理解理论,同时也要将理论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实践的检验。另外还要将自己在临床实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老师的实践经验进行比较,以不断提升临床能力。

 

总之,中医皮肤科的教学既要突出中医特色,即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又要结合皮肤科的特点,即皮损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注意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尽量让学生体味中医皮肤科的特色优势,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周冬梅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药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中医曲大夫(中医曲教授)上一篇: 西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的态度(西医学中医吗)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