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婴幼儿静脉输液时的特征。方法:1 920例0~3岁患儿,针对不同特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予以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患儿穿刺时合作及输液过程中的顺利程度显著高于干预前。结论: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实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变及稳定患儿合作程度及其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输液;护理干预
婴幼儿是指自出生至满3周岁前,这一时期婴幼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有限,加之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因此其输液过程护士更应加倍用心[1]。现今的儿科护士已不仅仅只是为完成繁忙的工作而输液,患儿以最佳心理状态跟儿科护士愉快合作,顺利完成这既重要又极普遍的操作,对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选取2009年1920例0~3岁输液患儿,其中0~1岁962例,1~3岁958例。针对不同特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予以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护理问题
患儿静脉输液时会表现出恐惧不安、怕痛、反抗、不耐烦等问题。不仅因患儿有疾病引起的不适,同时由熟悉、温暖的家庭进入陌生的医院,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方法解决不了现有的问题。家长担心用药后能否马上退热,对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要求较高,希望能一针见血,希望在医务人员处获得患儿喂养及康复治疗中的有关信息。情绪往往会激动,不安无形中会增加患儿的恐惧感。
2 护理重点
2.1 心理:护士要态度和蔼、热情,对较小患儿进行安抚,同时取得患儿家人的支持,以减轻哭闹,对较长儿则极力减轻其紧张感和恐惧感,以表扬和鼓励为主[2]。对家长解释清楚整个输液过程,注意事项,用药的目的等,告知小儿病情治疗需要一个过程,隐藏其不安情绪,给患儿以支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士要保持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急不躁,操作稳、准、轻,以最好的技术赢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3]。
2.2 静脉穿刺及固定:选择血管是保证输液成功的第一步,幼儿多选用头皮静脉,不受方向限制,易固定。幼儿多选用四肢静脉,根据病情如患儿输液天数较长,则一定要从远端静脉开始,以保护患儿的血管。宜多用“指压法”,少用“拍打法”,以免增加患儿的恐惧心理。固定针头也很关键,穿刺在头部,需剃去局部毛发,用4~5条胶布固定针柄,将头皮针末端接头处固定在患儿一侧耳朵上,以防患儿头部转动使针头脱出,也可用长胶布绕头1周固定[4]。如穿刺部位在四肢,用3~4条胶布固定,其重点在关节处,如手腕部、踝关节等,但不可固定过紧,以免影响血运。
2.3 输液滴速的管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药物调节输液速度,一般为早产儿4~6滴/min,新生儿10~15滴/min,婴幼儿20~30滴/min,年长儿30~40滴/min,有脱水或休克者,可适当增加滴速,但应加强心肺监护,如有异常即减速或停止输液并及时报告医师。有条件的医院尽量使用输液控制泵,特别是对早产儿、病情较重或特殊药物治疗的患儿,以准确控制输液速度,确保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特别注意所用药物的特性,婴幼儿的身体特点决定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很高,特别是开始用一种严格控制滴数的药物换到另一种药物继续输液时,不能一下就放快滴速,一定使输液管内的液体也按原来的滴速滴完后才能重新调整滴数。
综上所述,只要在各个环节都用心的进行主动护理,针对婴幼儿的不同心理和生理特点,及时解决家长的担忧,及时沟通患儿的病情。才能真正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切实提高护理的满意度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2] 单太华,扈爱连,李凤霞.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7):536.
[3] 刘 寻,朱京慈.护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2:31.
[4] 李柳婵.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20):7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