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呼吸内科护理质量改善项目(呼吸内科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2022-11-08  本文已影响 212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第1篇: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应用的探究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由多种因素可引起,主要在肺部、气管、支气管、胸腔发病[1],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具有发病率高、病因多样等特点[2],随着目前空气质量日趋下降及吸烟、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心理、生理的因素[3],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有研究表明[4],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城市的死亡率是第三位,在农村为第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也有增无减[5]。由于大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是由感染引起,抗菌药物是呼吸系统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且由于诸多原因,临床上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国家及医疗机构纷纷建立制度及措施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如卫计委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的处方点评制度、医疗机构采用的临床合理用药的监测软件等[6-9]。故本研究选取2016年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探讨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5~88岁,平均年龄(51.1±13.0)岁,住院时间2~63d,平均住院时间(16.1±15.8)d。


  1.2方法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住院时间、药物类型、用法用量、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疗程、用药时间范围、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结果


  2.1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所有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者3例,下呼吸道感染者50例,结核并发细菌感染者2例,真菌感染者2例,其他感染者3例。所有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为主,占83.3%(50/60)。所有患者中应用抗菌药物的有57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95.0%。共使用11种抗菌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抗真菌类等。使用频率排第一的为左氧氟沙星,其次为头孢地嗪,然后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分别占45.0%、28.3%、23.3%。见表1。


  2.2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所有患者中,单用抗菌药物的有42例,单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70.0%,二联抗菌药物的有14例,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23.3%,三联抗菌药物的有1例,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1.7%。见表2。


  2.3细菌标本的送检情况所有患者中,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有36例,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为60.0%,包括细菌血培养检查、痰涂片、痰培片、胸腔积液等,细菌血培养检查3例,阳性为1例,占33.3%;痰涂片9例,阳性为5例,占55.6%;痰培片21例,阳性为12例,占57.1%;胸腔积液3例,阳性为1例,占33.3%。查出20多种病原菌,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等。


  2.4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抗菌药物后,49例患者对其肝肾功能进行了检查,未发现存在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3讨论


  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50%,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率<30%,目前有关文献报道,呼吸内科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使用率大部分>90%,比相关规定高出许多,相差甚远[10-12]。按照临床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指征,进行二联甚至三联的抗菌药物使用目的为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毒性,达到减毒增效的效果,且避免产生耐药性[13-15]。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应注意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进行注射方式时还应选择合理的溶媒及浓度[16]。


  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60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作回顾性分析,统计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所有患者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为主,占83.3%,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95.0%,共使用11种抗菌药物。单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70.0%,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23.3%,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率占1.7%。使用频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左氧氟沙星,其次为头孢地嗪,然后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分别占45.0%、28.3%、23.3%。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为60.0%,查出共20多种的病原菌。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未发现存在不良反应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所选择的抗菌药物种类与病征相符,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且对细菌标本的送检足够重视,及时、有效的进行送检与记录,从而更好的控制病情,避免院内患者的感染以及抗菌药物的滥用。医疗机构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质量与水平,达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作者:朱解芳等

  第2篇:现代综合立体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研究


  呼吸内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在临床医学中是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医学生要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第一步的临床见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传统的见习带教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想要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就要不断地改进创新教学方法。近年来,出现了很多颇有成效的教学方法[JP3],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基于标准化病人的练习以及迷你临床检查练习方法等,这些方法彼此互补,将它们进行结合,衍生出了现代综合立体教学的方法。本文主要对现代综合立体教学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立体教学是综合近年来颇有成效的几个创新型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现代综合立体教学方法更注重个体化、规范化教学,其主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现代综合立体教学会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无论在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都有严明的教学制度,针对不同的病症都有规范的教学模式。下面将综合立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应用进行对比实验。


  一、实验对象


  选取2009级五年制的6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60名学生随机进行分配,综合立体教学组30人,传统教学组30人。综合立体教学组的医学生在教学前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为(739±51),实践能力考核结果为(805±43);传统教学组的医学生的基础知识考核成绩为(751±49),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为(809±51)。


  二、试验方法


  首先,综合立体教学组在教学前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解,让每位学生找出对自己学习影响较大的外界因素,如找工作、考研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专业性教学方案,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见习前,教师将见习内容归纳成数个主要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对相关问题进行查询,了解即将见习的内容。见习开始时,鼓励学生根据收集来的患者病史和初步体检结果提出假设,对患者的进一步检查给出意见。见习结束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小组之间对自己在见习过程中收集到的病史和体检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做出初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归纳目前不能解决的医学问题,课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查阅和讨论。综合立体组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仅仅起到从旁引导的作用。


  传统组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主题为导向的见习带教。在见习开始时,教师先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然后带学生到病床旁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体检结果并查阅病例,先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初步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再由教师进行诊断,给出治疗意见。


  在见习结束后,分别对综合立体教学组和传统教学组进行试卷测试和问卷调查。综合立体教学组的试卷成绩平均为(8579±396)分,传统教学组的试卷成绩平均为(7869±763)分。现代综合立体教学组的见习前后试卷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由此可见,综合立体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传统组的学生对于自己所学到的呼吸内科临床知识不甚满意,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甚微。此外,综合立体教学组的学生对自己掌握的呼吸内科基本知识满意度也远高于传统组。通过实验不难看出,综合立体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效果远高于传统教学组。


  三、总结


  从上面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综合立体教学的小组在见习前和见习后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传统组在见习后的成绩并不十分显著。问卷调查显示,现代综合立体教学组对自己所学到的呼吸内科临床知识满意度也极高,综合立体教学组在临床见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综上所述,综合立体教学在临床见习的应用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祝瑜

  第3篇:临床路径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臨床路径是由医院一组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及程序,属临床治疗管理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作为促进治疗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的作用[1,2]。近年来,临床路径已被引入临床教学工作中,以临床路径为基础对临床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称之为临床路径式教学方式[3]。大量数据表明[4],临床路径式教学方法规范医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并将错误的临床思维方式进行纠正,在医学生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临床路径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进行临床实习的90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实习生的带教老师均由呼吸内科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将所有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人,年龄18~24岁,平均(20.15±2.03)岁;中专12人,大专29人,本科4人。对照组45人,年龄18~24岁,平均(20.37±2.14)岁;中专14人,大专26人,本科5人。纳入标准:所有护理实习生年龄均≥18岁,均可完全理解带教老师及患者的要求。排除标准:排除无法遵循此次实习规章制度的护理实习生。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带教模式,以带教老师为中心,待实习生进入科室后,由带教老师进行人员介绍及分配,主要教学内容根据实習大纲制定,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多发病及常见病护理等,实习时间为4周。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带教模式,待实习生全部入科后,由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首次护理理论基础及护理操作能力评估,发放临床实习路径表,详细说明表格使用方法,明确每位实习生学习目标,与对照组一致,实习时间为4周。具体实习内容如下:①第一周:带教老师向实习生讲解病区环境、医院的规章制度、护理流程、工作职责及物品消毒方法等;带领实习生熟悉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工作,例如:出入院流程,合理安排日常工作时间;带教老师需告知安全护理及遵循制度等重要性,规范氧气吸入及雾化吸入操作规范,并于周三下午进行40min的专科理论讲授。②第二周:带教老师向实习生讲解呼吸内科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注意事项,如咳痰、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指导实习生掌握痰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指导如何正确的辅助咳嗽、咳痰、拍背等;告知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更换及更换时的注意事项;由带教老师带领实习生熟悉胸腔闭式引流术或胸腔穿刺的护理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术前术后的护理。与第一周一致,周三下午进行40min的专科理论讲授。③第三周:带教老师向实习生讲解呼吸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主要临床表现,如呼吸衰竭、重症哮喘及大咯血等,同时告知实习生如何正确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急救与护理;指导实习生掌握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告知血气分析正常值范围;由带教老师进行无创呼吸机管路消毒及呼吸功能锻炼等方面的示范,并组织教学查房。与第二周一致,周三下午进行40min的专科理论讲授。④第四周:带教老师组织实习生学习护理文件的书写,注意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注意事项,同时对所有实习生进行综合能力测定;组织所有实习生进行专科理论及操作技能考试,给出此次实习专业鉴定;最后向所有实习生发放带教老师评价表及满意度调查表,由实习生做出评估。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包括基本操作、分析能力、评估能力、解决能力、理论知识,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实习生成绩越好,反之,越差。对比两组实习生工作满意度评分,由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做出评分,分为思想品德(15分)、工作能力(20分)、工作态度(15分)、劳动纪律(15分)、进取精神(15分)、差错事故(20分)共6个方面,除了差错事故评分外,其余分数越高,表明对实习生工作越满意,反之,越不满意。对比两组实习生对临床带教质量评分,采用自制的教学质量评分表,分为带教老师态度、带教老师教学管理、带教老师知识水平及技能水平,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带教老师教学质量越好,反之越差。对比患者对实习生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观察组每项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实习工作满意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取精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错事故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思想品德及劳动纪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带教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对带教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路径带教模式现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经多科室应用,已明确为值得推广的带教模式[5]。呼吸内科是本院较大的科室,多以老年人及危重患者为主,护理工作节奏较快,且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呼吸内科护理人员需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较高的工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7]。在传统带教实践中,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制,实习生多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实习生学到的知识及技能较为片面、零散,易造成脱离教学大纲的现象[8,9]。此外,呼吸内科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短,传统带教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将实习生的工作及知识储备水平提升至最佳状态[10]。


  临床路径带教模式以实习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有助于更好的发挥实习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1]。同时,临床路径还为实习生和带教老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明确的教学目标,大大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及随意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12,13]。由于临床路径带教模式有很好的计划性,将所有教学的内容细致的划分至每个时间段内,根据路径表的具体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为实习生讲解护理工作中将要遇到的问题及处理对策,可更好地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提升实习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后期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14,15]。本研究分析临床路径带教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实习生每项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与传统带教模式相比,临床路径带教模式较好地发挥了实习生学习主动性,更好地提升了操作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储备;通过比较两组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工作满意度评分,观察组实习生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取精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错事故评分低于对照组,思想品德及劳动纪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临床路径带教模式下充分调动了实习生学习及工作的积极性,对提高工作能力、降低差错事故发生率、端正工作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且两种带教模式下均可较好地提高实习生的品德及自身的纪律性。比较两组实习生对带教老师教学质量评分及患者对实习生护理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带教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表明临床路径带教模式下带教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教学内容,与实习生一起完成了预期目标,促进了实习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此外,实习生通过系统的培训,护理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临床路径模式在呼吸内科护理实习带教中应用效果显著,明确了教学目标,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汪保霞

  第4篇: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


  呼吸内科病房内的原菌发展十分活跃,患者病情情况十分危重和急骤,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身体机能十分薄弱,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等风险事件,因此,开展有效而又规范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1]。该研究通过在呼吸内科护理过程中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有十分显著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198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进行分组,正面为对照组,反面为实验组,各99例,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配合该次研究。其中,实验组男性50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48.3±12.3)岁;对照组男性52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49.5±12.8)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护理风险管理内容为:①改善服务环境。加强护理服务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保持病房环干净、整洁,设置室内温度为24~26℃,室内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设立病床防护栏以及提示标语等,优化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合理设置工作区域和休息区域;定期维修和养护急救设备,并设立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定点存放。②加强培训工作。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法律常识等培训,聘请一些专业的医学法律讲师讲解相关医学常识和法律法规,讨论真实案例,使得护理人员更加深刻地学习和理解护理风险管理内容,进而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人员在学习法律法规的过程中按照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护理制度,从根本上提升了护理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和护理技巧,实施定期查房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积极参与医疗器材的使用、紧急事件的处理以及考核制度的预演等,进而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职业素养以及观察问题的能力。针对护理人员由于使用语言不当所引发的医患纠纷等情况,则需要为护理人员开展沟通技巧课程培训,并进行现场模拟训练。③加强健康指导。呼吸内科患者通常为中老年人群,因此,需要制定压疮、摔倒、烫伤以及坠床等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对于高危患者而言,则需要加强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宣传,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和配合。对于具有侵入性以及风险性较高的技術操作,需要事先征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并签署同意书,因此,护理人员还应该履行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义务和职责。发放有关呼吸内科的健康指导手册,并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定期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十分重要。护士长和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调查患者的真实意见和看法,了解患者护理满意度。


  1.3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17.0软件核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比较两组发生护理风险几率


  实验组护理风险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风险管理指标


  两组护理前风险管理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风险管理指标的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由于呼吸内科的患者通常具有病情严重、急骤的特点,在众多患者中中老年人占据呼吸内科患者的绝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护理人员带来了护理难题,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在呼吸内科中的护理过程中加强护理管理风险力度十分重要,在提升护理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进而确保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2]。目前,卫生医疗行业已经形成了共识,护理工作中包括了许多细节,如:心理护理、护理技术以及护理管理制度等,任何一项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并引发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甚至危害人身安全[3]。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护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也是护理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通过行护理风险管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的满意程度,还能够在降低发生护理风险的同时,改善护理风险的各项管理指标。


  作者:王霞

  第5篇: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对策


  我院呼吸内科从评选每月“最佳服务护士”、推行“责任管理制”模式、开展“优质服务月”项目,始终致力于提升呼吸内科的护理服务质量与效果。本文主要分析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并探讨防范对策,为进一步提升我科室的整体护理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锁定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到我院呼吸内科就诊的200名患者,其中筛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100名患者为基础组,筛选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的100患者为优化组。基础组男女比例52:48,年龄最小42岁,最大84岁,年龄均值(63.0±2.85)岁;优化组男女比例51:49,年龄最小34岁,最大88岁,年龄均值(61.3±2.44)岁。两组均有患肺炎、肺脓肿、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患者,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区别不大(P>0.05)。


  1.2方法


  给予基础组患者传统基础护理模式,主要包括:量血压,测体温;引领患者到指定病房,介绍病房基础设施的使用方法;遵医嘱为患者输液、打针、派药等;定时查房等。


  对优化组的护理是改良后的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上班实行轮班制,可在当日轮班护士中指定一位小组长,专门负责监督其他护理人员是否完成值班的各项工作;2)护理工作细化原则,将日常护理工作细分化,确保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有人负责;3)每个病房都安排相应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宣导;4)定时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患者反馈的问题要及时改进,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的重视。


  1.3观察指标


  统计基础组与优化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纳入统计的不安全事项有误吸、坠床、跌倒等;并发症体现在输液、吸痰等方面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9.0软件系统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用t检验其中的计数,并在对比率上用x2来检验,结果对比若P<0.05,说明组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不安全事件情况


  优化组中,误吸、坠床、跌倒、烫伤、胃管脱落的例数分别为1例、1例、2例、0例、2例,不安全事件发生率6%;基础组中,误吸、坠床、跌倒、烫伤、胃管脱落的例数分别为4例、3例、3例、5例、15例,不安全事件发生率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


  优化组中,在输液、吸痰、氧疗方面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1例、2例、3例,并发症率6%;基础组中,在输液、吸痰、氧疗方面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分别为7例、8例、9例,并发症率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讨论


  3.1呼吸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呼吸内科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与并发症的出现。不安全事件主要有烫伤、胃管脱落、坠床、跌伤等,烫伤主要是患者自己倒热水时不小心烫伤,或淋浴时未调整好水温导致烫伤;导致胃管脱落的原因主要有胃管固定不穩、患者活动幅度过大等;坠床主要是患者在休息时未将床两边护栏立起,翻身导致坠床;跌倒主要是早晨护工刚拖完地板,地面湿滑,患者鞋子防滑功能差,容易滑倒,另外是浴间地板的水未及时吸干,也会导致跌倒;误吸主要表现为患者进食时容易呛咳导致误吸。并发症主要体现在:输液、吸痰等方面,因护士操作技术不够熟练会出现静脉输液渗漏;在吸痰护理中,由于护士对吸痰时间与间隔时间的把控不够准确,易加剧患者低氧血症;氧疗并发症,氧气浓度超出患者需要或给氧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氧中毒。


  3.2呼吸内科护理隐患的防范对策


  为减少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有必要将护理模式向规范化、细致化、全面化方向转变。1)护理小组长指定专人负责检查病房地板的水渍情况与病床护栏立起情况,若发现地板水渍过多,要及时安排清洁人员处理,还要多提醒患者休息时要立起床两边护栏,以防坠床。2)定期安排实操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与风险防范意识,比如每月一次的技能考试,以此来减少输液渗漏、穿刺不当等情况的发生。3)护理人员在引领患者入病房时,要注意讲解喷浴器的使用方法,告诫患者尽量避免自己倒开水。4)氧疗时要从多方面评估患者病情,准确把握氧疗时间,确保氧气浓度适宜,从而降低氧疗并发症的发生。5)吸痰时,严格控制吸痰时间与频率,防止低血氧症发生。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护理存在误吸、烫伤及胃管脱落等安全隐患,需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作者:吴群

  第6篇:绩效考核对提高呼吸内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在快速提升,护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新的医疗体制下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绩效考核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是指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通过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进行系统评估,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方案,调动人员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得工作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1]。全面绩效考核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应用效果,它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有效提升了科室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使得科室人力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笔者所在医院通过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呼吸内科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全面绩效考核前后的护理质量,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考核方法),男40例,女24例,年龄18~81岁,平均46岁,再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绩效考核方法),男39例,女25例,年龄1~78岁,平均4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呼吸内科疾病的诊疗标准,且排除不在知情书上签字者,排除资料不全者,排除合并症者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试验中护理管理工作人员共15名,均为女性。护士长1名,副主任护师2名,护师2名,护士10名,护理人员年龄23~42岁,平均(29.5±4.7)岁,所选护理工作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绩效考核方法,首先成立专项考核小组,本次考核由护士长及3名质控人员共同组成,小组人员通过对日常工作情况进行现场考评,进而制定考核标准、护理人员绩效奖金分配规则,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呼吸内科人力资源能够优化配置。


  1.2.2观察组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绩效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从业素质,该项目总分设置为20分,包括工作人员是否严格遵循护理工作要求,是否遵守职业道德、是否自觉进行业务学习、是否积极参加科室活动等;教学指标,该项目总分设置为10分,包括护理人员参加相关技能培训情况、辅助教学任务情况、撰写相应护理理论及开展新技能学习的科研情况等;护理质量,该项目总分设置为50分,包括工作人员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是否严格按照该科室的规章制度具体进行、护理服务标准的落实情况、是否区分常规护理与生活护理、是否全面掌握护理等级的识别,并准确落实医嘱,是否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配合主治医生实施治疗,降低护理缺陷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具体落实科室查对制度,如检查患者评估单与病情是否一致,特别是危重患者,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医嘱、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否达到标准等;护理服务,该项目总分设置为20分,包括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是否达标、工作过程中是否热情接待,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及主动帮助情况等[2]。


  护理工作人员奖金分配:是先由院财务科室根据呼吸内科护理人员数量进行核算,算出该科室总奖金数目,然后进行科室二级分配。其中50%按照绩效考核进行发放,30%按照班次情况以职称奖金名义发放,20%以岗位奖金名义发放。具体公式:绩效考核奖金=本科室护理人员总奖金数×30%/在岗护理人员总数×个人绩效总分。由于护理人员每月的岗位奖金与基础奖金相对固定,所以绩效考核结果与每月奖金变化情况有直接关联性[3]。


  1.3观察指标


  本组试验由专项考核小组参照呼吸内科制定的绩效考核管理细则以随机抽查形式了解本科室护理工作情况,以从业素质、教学指标、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四大指标作为评估观察内容,记录并对比相应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从业素质、教学指标、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指标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上呼吸内科患者的疾病大多为慢性疾病,其病以复杂性、反复发作率高且迁延不愈等为特征,在实施对症治疗的同时,优质全、全面的护理方案也尤为重要,能够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治疗疗程[4]。绩效考核是指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实践证明,全面护理绩效考核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从而达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5]。文中就如何改善护理管理模式,保证护理质量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通过本组实验的探究,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不断优化护理行为、提升医疗整体水平。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呼吸内科护理人员的有效管理,使得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开展全面护理绩效考核工作中,具体可从这几大方面入手:(1)内容全面且重点突出。在考核过程中,专项小组需将基础护理、消毒管理、业务技能、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全内容包含其中,在此基础上重点考核护理人员专科业务学习、技能提升等,使其更好地为工作服务,满足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需求。(2)考核力度要有层次,专项小组在评估考核过程中,对不同职称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必须按照不同标准进行,使其更好地为本科室患者服务的同时促进医疗整体水平的提升,因此考核小组要不断收集反馈数据,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有效性。(3)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实施全面护理绩效考核模式时,根据考核结果,结合本科室护理工作要求及现状,积极构建并完善相关制度,进而实现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行为的有效评估,使得护理人员能够从考核结果中正视自己,为进一步提高护理综合素质不断努力。总而言之,绩效考核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理念,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将其应用到护理管理中,对于提升科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医患关系都有重大意义[6]。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呼吸内科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护理绩效考核方法的应用效果,以从业素质、教学指标、护理质量及护理服务指标作为评判标准,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分别为(12.34±0.38)分、(6.11±0.26)分、(14.11±0.69)分、34.16±1.86)分,观察组分别为(18.22±1.23)分、(8.92±0.63)分、(19.23±1.21)分、(48.23±1.84)分,两组对比,观察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7]所得结论一致,说明在呼吸内科开展全面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全面护理绩效考核管理模式,以“以人为本”为护理服务理念,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使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临床非常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张玉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壮医特色外治疗法(壮医诊断学)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