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观察胃炎灵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胃炎灵治疗组和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和枸椽酸钾对照组治疗,每组各80例,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胃炎灵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炎灵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炎灵;中医药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疾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其主要原因,容易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烧灼感,食欲不振等。笔者采用自拟胃炎灵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2008年9月一2010年10月我院门诊病例,共160例。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例数各为80例。治疗组80例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22-6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平均6.6年;对照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3-67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8年,平均6.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症候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医内科学 》中相关内容制定标准[1,2]如下:(1)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嗳气、反酸、嘈杂、呕吐、餐后饱胀不适、食欲减退等。(2)电子胃镜检查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以红相改变为主,或呈痘疹样改变,伴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或散在性縻烂或出血点。胃组织活检可见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层内有炎性细胞浸润。(3)全部患者均排除心脏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以自拟胃炎灵为基本方:北芪30黄连8黄芩8干姜10木香(后下)12枳壳15陈皮10吴茱萸6浙贝30乌贼骨30 公英15甘松30柴胡15 白芍15延胡10辨证加减:如肝胃不和胀痛甚,加佛手、香附;如胃痛部位固定,病程较长,舌紫暗,瘀阻胃络者加蒲黄、五灵脂;舌红少苔,脉细数,咽干口燥胃阴不足者加石斛、沙参;如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纳呆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者原方减黄连、黄芩,干姜改高良姜,加香附;如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者加焦三仙。上方每日1剂,复煎共约300ml,分2次服。
1.3.2对照组 采用西医治疗,胶体次枸椽酸铋120mg,4次/日,阿莫西林1.0g,甲硝唑0.4g,奥美拉唑20mg, 2次/日口服,其中抗生素用药时间为14天。
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门诊及电话随访,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
2治疗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病理性改变消失;显效:临床症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病变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均无改善。
2.2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组32例,好转43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愈25例,好转40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为81.25%。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明显改善,尤其在改善纳呆,腹胀,嗳气泛酸方面。(P<0.05)。
3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2岁。主诉:胃脘疼痛1年余,加重1月,曾在多间医院求诊,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反复使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近1月以来,自觉胃脘痛较前加重,伴胃脘饱胀,食欲不振,嘈杂吞酸,口干口苦,渴喜热饮,胸肋闷痛,于2008年5月,来我处就诊,查舌边红苔薄黄腻,脉弦滑细。中医辩证属肝胃不和,脾虚湿阻。治宜调和肝胃(肝热胃寒,调和寒热),健脾化湿,理气止痛,方用自拟胃炎灵,药用,北芪30白术15黄连8黄芩8干姜10木香12枳壳15陈皮10吴茱萸6浙贝30乌贼骨30 公英30甘松30柴胡10 白芍15延胡15。服用1剂后症状明显改善,服用1周后症状消失,嘱再服1周巩固疗效。嘱患者饮食清淡定时,忌食辛辣煎炸,戒烟酒。至今已3年余未再复发。
4 讨论和体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其主要原因。属于中医“胃痛”、“胃痞”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胃,而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常见病因为饮食不节、情节不畅,劳倦内伤及用药不当等,据笔者观察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和情节不畅。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多,出差应酬多等,有的贪一时之快喜食生冷,有的恣食肥甘辛辣,过饮烈酒,或寒热交加等等不一而足;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或湿热内生,或寒湿内停,且慢性胃炎多反复发病,久病易耗损脾气,致脾气亏虚;或中土壅滞,木郁不达;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度等易引起情节不畅,肝气郁结,或肝郁化火,肝气横逆犯胃;最后多致肝胃不和(多肝热胃寒或挟寒热错杂),脾虚湿阻。治疗上宜调和肝胃(调和寒热),健脾化湿,理气止痛。胃炎灵方中黄连、吴茱萸、黄芩、干姜调和肝胃、调和寒热,视寒热多少调整用量,寒热并用可制性存用,不致过凉和过热;北芪、白术健脾益气,扶正祛邪,使祛邪不伤正,甘松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 木香、枳壳、延胡、陈皮、柴胡理气止痛,白芍缓急止痛,木香、枳壳、黄连、黄芩、陈皮行气化湿;慢性胃炎多有胃酸过多,浙贝、乌贼骨制酸护胃。黄连、公英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3],减少复发。胃炎灵具有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寒热并调的特点。
临床观察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而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说明胃炎灵确能促进胃粘膜修复,具有安全高效,无不良反应,标本兼治,减少复发,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上海科学持术出版社,2005.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