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6个月眼位:正位45例(75%)。原发性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正位率,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分析。关键词:外斜视,共同性,正位率,间歇性 共同性外斜视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包括外隐斜、间歇性外斜视及恒定性外斜视。继发性者包括知觉性外斜视,系由一眼视力不好而引起,及手术后外斜视,即内斜视手术后过矫引起。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我院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诊断为共同性外斜视并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符合以下条件:①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除外知觉性外斜;②手术年龄≤12 岁; ③均为初次斜视矫正术。通过随访,有完整记录的60 例。男36例,女24例; 手术年龄2.5-14岁(平均7岁);恒定性外斜视34例,间歇性外斜视26例;基本型24例,集合不足型16例,外展过强型20例;排除外斜A 征及V征。术前有融合功能16例,无融合功能44例;术前双眼裸视或矫正视力≥0.8。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1.3个月)。 1.2 检查及手术方法 术前及术后常规进行外眼、眼前段、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对视力不正常者行1% 阿托品滴眼液扩瞳验光,矫正屈光不正。眼位采取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检查33 cm和6m第一眼位的斜视角。间歇性外斜视单眼遮盖1小时后检查最大斜视角。同视机检查有无三级视功能。 本组60例全麻手术55例,局麻手术5例。手术标准是斜视角≥15△。手术量按三棱镜度数计算。外直肌缩短或后退1mm 矫正2-3△,内直肌缩短或后退1 mm 矫正3-5△。外展过强型采用双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 + 内直肌缩短术或双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 + 内直肌缩短术。术后1周、6周、3个月及6个月随访。结果以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查的眼位和同视机结果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检验,Fisher Exact Test。 2 结果 评价标准:眼位正位:向各方向注视均为隐斜者或残留斜角≤10△为正位; 斜角>±10△为过矫或欠矫。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6 个月眼位:正位45例(75%);过矫3例(5 %);欠矫12例(20%)。同视机检查:融合功能术前16例,术后35例;立体视术前6例,术后有28例。 2.1 手术年龄与术后眼位 将60例患者按年龄分两组,一组为学龄前组(2.5-7岁)有26 例,另一组为学龄组(>7-12岁)有34例。术后6个月学龄前组达到眼位正位20例(76.92% ),学龄组达到眼位正位28例(82.35%)。经检验,两组的眼位正位率无显著差异(P>0.25)。 2.2 手术年龄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 学龄前组术前有2例有立体视,术后6个月有16例(61.54%)恢复立体视,学龄组术前,有4例有立体视术后6个月只有9例(24.32%)恢复立体视。经 检验,学龄前组的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学龄组(P<0.005)。 2.3 术前双眼视觉与术后眼位 术前有融合功能16例,正位15例,欠矫1例;术前无融合功能44例,正位30例,过矫3例,欠矫11例。经检验,术前有融合功能者的术后正位率高(P<0.05)。 2.4 斜视是否间歇性与术后眼位 恒定性外斜34例,正位22例,过矫2例,欠矫10例;间歇性外斜26例,正位23例,过矫1例,矫2例。经检验,间歇性外斜的术后正位率高于恒定性外斜组(P<0.05),而恒定性外斜组回退率高于间歇性外斜组(P<0.05)。 2.5 斜视类型与术后眼位 本组基本型24例,正位17例,过矫2例,欠矫5例;集合不足型16例,正位13例,过矫0例,欠矫3例;外展过强型20例,正位15例,过矫1 例,欠矫4例。经检验,三组间正位率与回退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3.1发生病理 解剖因素、机械因素及神经支配因素在所有共同性斜视中起一定作用。共同性外斜视,神经支配因素起重要的作用[1]。博士论文,正位率。从理论上讲,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是来自集合和分开间张力不平衡所引起,肌电图研究证明,分开是一主动的生理过程,而不是单纯集合被动抑制的结果。Duane首先提出外斜是由神经支配不平衡引起,这种不平衡扰乱了集合和分开之间的相互关系[2]。博士论文,正位率。博士论文,正位率。 3.2 临床表现 1. 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由中枢性的辐辏与分开兴奋的不平衡或融合功能太差所致。博士论文,正位率。 2. 继发性共同性外斜视 多由辐揍减弱或失去作用所致。博士论文,正位率。可见于没有双眼单视功能的内斜视。其内斜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减轻,并逐步形成外斜视。 3.3 治疗 1. 分开过强型 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至少大于15△,AC/A比值高。此型发展较快,基本稳定,手术治疗考虑行双侧外直肌后徙术[3]。 2. 基本外斜型 看远斜角等于看近斜角,差异不超过10△,AC/A比值正常。此型外斜有发展趋势。手术考虑为外直肌后徙伴内直肌截腱术。 3. 集合不足型 看近斜角大于看远斜角,AC/A比值低。内转时肌肉力量正常。其特点是发展快,间歇性,很快变为恒定性,融合机能消失,应严密观察及时手术,术后获得双眼单视机会还是大的。 4. 类似分开过强型 最初检查看远斜角大于看近斜角,经特殊检查后发现看近斜角远斜角,或看近斜角等于看远斜角,因此不是真正的分开过强型,手术只做外直肌效果不好,应同时做内直肌截腱术。 这种按发病机制分类方法的优点可以指导临床,如真正分开过强型,由于支配外直肌的神经功能过强,故应做双眼外直肌后徙术,集合不足型,双眼内直肌截腱术,术后进行集合训练,使中枢集合加强[4]。Burian观察分开过强型基本稳定,可随访观察;集合不足型发展快,要及时治疗,基本外斜型有发展趋势,故不要延误治疗。儿童矫正正位,力求恢复视功能,达到功能治愈。术中观察正位或少欠矫状态。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术后正位,而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设计手术量,由于影响的因素很多,很难凭数字计算确定术后效果。国内一般多采用赫雨时的公式,水平肌后退和缩短各1mm,可矫正5°。但临床上常发现此量往往达不到目的。因此本文把按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4-6mm,作为术前估计量[5]。博士论文,正位率。同时,体会到要使外斜视术后达到满意效果,术前要反复用三棱镜中和33cm和6m的斜视度,按除去融合后最大斜视度决定手术量,术中同时进行调整。局麻手术时部分患者精神比较紧张,使用过多调节和辐辏,手术时未达手术量时即出现正位或过矫现象,导致术后出现欠矫,因此术中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最好坐起观察眼位,尽量让患者消除紧张[6]。【参考文献】:[1]刘世纯,陶永贤,宋胜仿.共同性外斜视21例的手术治疗.国际眼科杂志,2005;5(4):797-798[2]曹烟隆.斜视及弱视研究的动向.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14:23.[3]龙登虹,欧波.不同类型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02)[4]陈梅.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视[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9,(04)[5]KushnerBJ,Morton ce/Near difference in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rchOphthalmol,1992:116:478-48[6]Happe W,Suleiman Y.Early and late occurringconsecutive exotro2 p ia following a mdeial reetua faden operation.Ophthalmologe,1999,96:509-512.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