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蒙医病因对照表,蒙中医和中医的区别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 136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通过对蒙医学和中医学病因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病因理论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作为传统医学理论,其认识方法和认识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差异仍是明显的。

  病因的研究历来是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古代,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方法落后,对于病因的认识,只能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根据疾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等进行推测。由于缺乏实证根据和细致的研究,与现代医学病因学理论相比,笼统且确定性差。作为传统医学,中医学如此,蒙医学亦然。但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对于病因的认识各有特点。探讨中蒙医学之间对病因认识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对于正确理解传统医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蒙医学与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1.1蒙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蒙医病因学认为,身体内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粘”虫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其中赫依、希拉、巴达干,被称为基本病因,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三者(蒙医称为“三根”)处于平衡状态,共同维持健康的生理活动。但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气候、饮食、起居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三根有增多或减少的变化,由于人体有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仍然保持着相对平衡,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只有当外部影响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限度,导致其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或紊乱时,人体才处于病理状态。由此可知,蒙医学中所指病因,只是引发疾病的潜在因素。除了先天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外部因素在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蒙医学中把致病的外部因素分为饮食、起居行为、气候和其他四类。一是饮食过多、过少、不当会引起三根的变化;二是日常起居行为包括居住环境、居住条件、衣着、各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以及语言、情绪变化和心理活动等,都会弓I起三根的相应变化;三是四季气候的异常变化影响人体;四是其它因素,主要指各种突发事件,包括跌打损伤、大出血、意料之外的心理打击、接触传染源等意外原因。

1.2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详细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变机理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说。关于病因,《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把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千般疚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

xunziyuan.com

在其《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在以往病因分类的基础上,将病因分为外感性、内伤性和其他等三大类致病因素。六淫邪气是“外所因”,情志所伤是“内所因”,而虫兽所伤、跌仆金刃以及饮食劳倦等是“不内外因”。从而把致病原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这种分类方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因而对后世影响较大,延用至今。

  现代中医学理论中把病因归为六淫(风、寒、暑、燥、湿、火六种外感病邪)、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疠气、饮食劳逸不及或不节、外伤、痰饮疲血六类。由此可以看出,蒙医学和中医学的病因理论在实践中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形态。但总的来说,二者仍然有很多相似之处。

  2两种医学病因理论的比较

2.1致病因素之一:气候变化

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外因,疾病的发生无不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中医“六淫”病因与蒙医所说的气候方面的外因相似。蒙医认为,气候变化的太过、不及或反常导致“三根”的不正常变化而导致疾患,特别是热病中的疫热与气候异常有很大的相关性。蒙医学上把一年分为六时,即初冬、隆冬、春季、盛夏、季夏、秋季。把一天也分为六时,即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初夜、半夜。疾病与季节和时辰有关,如赫依病多在夏季发作,日暮、黎明时发病;希拉病主要多在秋季发生,中午、半夜时发病;巴达干病多在春季发生,初夜、上午时发病。中医外邪致病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地域有高下,气候有差异,邪因地而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都含有邪气因地域方位之不同而异的特点。蒙医则没有这种明显的地域特点,只局限在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而导致“生满病”而巳。

  从病理机制看,中医强调,外邪致病各随其脏气所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吴昆注云:“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人肾,暑热之气人心,湿气入脾,燥气人肺,是害人之五脏也。肝与春季相应,风气通于肝,风邪伤肝,春多肝病;肝开窍于目,主筋,故其病又多有目、筋的证候表现。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伤筋”。

  蒙医则认为,不同季节气候有不同的性质。即春季温暖、盛夏燥热、季夏雨季湿润凉爽、秋季腻热、初冬寒冷、隆冬非常寒冷,周而复始。一天中的不同时辰不同性质的气候变化交替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清晨和下午呈凉性、上午和初夜呈温性、中午和半夜呈热性。作为致病因素之一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疾病,就是与气候的这种性质有关。这种性质蒙医称为“十七效能”,具有抑制(相反的)或增多(相同的广三根“的二十种特性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三根”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出现变化,一天之内也有所增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往往影响着疾病的蓄积、发病和痊愈。因此蒙医强调季节养生的重要性。气候的变化是大自然的规律,为了保持健康,人们要学会适应气候变化。如《四部医典》曰:“季夏骄阳之光渐炎烈,只为耗力宜进甜凉食……春秋泻吐下赞润物,低剩反常酌情可施诊。”

2.2致病因素之二:情志变化

  情志又称情感,它是人们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生理现象。所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但如果情志波动超越了常度,过于剧烈或持久,则将引起身体生理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七情便成了致病因素。人的情志变化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病理因素,都是导致人们情志变动的重要因素。

  中医学上把七情作为内伤,蒙医则视为外因。人们的起居行为可以概括为“身、语、意”,身体包括体力劳动、环境、穿着和临时性生理活动〈如呼吸、哈欠、睡眠、饥饿、口渴、放屁、射精等,不可强忍或强作〉;语就是言语,喋喋不休或沉默寡言都会导致疾病;意就是情绪变化或心理活动。这种外因一般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或心理变化,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相对平稳’长期作用于人体才能引起疾病,如经常生气或抑郁的人。还有一种情况是,情志变化是突如其来的、比较剧烈的反应,这种外因包括在其他外因中。从病理的角 度看,蒙医学认为心理活动与饮食、气候变化一样,是通过影响人体”三根“的特性,引起三根的偏盛、偏衰或紊乱,进而影响三根之优势部位导致各种疾病症状。如人体的心脏、骨骼、大肠、耳、皮肤等部位是赫依的优势存在部位,因而由于某种外因引起赫依增多就容易侵犯这些部位。同样希拉增多容易引起肝脏、胆囊、血液、眼和小肠的病变,巴达干增多容易累及肺脏、脾脏、肾脏、胃、膀胱、精府等脏腑以及肌肉、脂肪、骨髓、精液等部位。

  中医学则认为,情志与五脏相应,病则首伤五脏。情志活动归属五脏而称五志,脏腑气血是产生情志活动的基础,情志活动又是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情志过用则会伤及五脏。

  蒙医重三根理论,情感的变化虽属于外因,但能够直接影响三根,如喜导致人体内赫依的增多,而心脏是赫依优势存在的部位,赫依增多首先会影响心脏。发怒导致人体内希拉的增多,而肝脏是希拉优势存在的部位,希拉增多会影响肝脏等,这与中医学七情致病的“喜伤心”、“怒伤肝”的理论可谓殊途同归。由此可知,虽然不同的民族因其体质、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情志对人体的作用和影响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说影响的部位和出现的症状应该是大同小异,只是不同的医学体系的解释方法不同而已。

  2.3致病因素之三: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对此中医早有详细记载。明代名医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就是说疠气是一种自然界的毒疠之气,与普通的六淫邪气不同,它具有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较急、病情严重、一气一病〈即一种疠气导致一种传染病〉、症状不同的特点。疠气可致传染性疾病方面,古人对其发病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蒙医称其为“粘”病,粘(音nian)是译音。蒙医学病因理论中属于六个总病因之一。蒙医认为“粘”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致病小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微生物一类病原体。“粘证”是具有急、烈、顽固等特点的一种病证。粘证多见于温热病中,在寒性病中亦见,其病种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霍乱、白喉等传染性疾病,还包括不具传染性的一些感染性疾患。在蒙古地区瘟疫被称为“Zhar”,在蒙语中意为广而告之,说明当时对瘟疫传播迅速的特点有了相当了解。蒙医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粘”侵犯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症状,所以一般按其侵犯部位命名。

  2.4致病因素之四:痰饮瘀血

  中医学病因中的痰饮疲血与蒙医理论中的病因黄水和血相似,但对具体病理变化和导致的病患以及症状描述有很大差别。中医认为痰饮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七情内伤等,使肺脏、脾脏、肾脏以及三焦等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津停滞而成。蒙医学则认为病态的黄水和血是由三根功能紊乱导致七素的正常分解生成发生异常所致。

  血液是保障润身养命的基本物质。由于过多食用热、锐性和辛、酸、咸味食物,或在烈日下长时间曝晒,或高温作业、暴怒、过度用力、刃伤、跌打震荡等均能导致血热性疾病,出现双目及颜面潮红,全身发热,头痛,口舌及齿龈糜烂,鋰血、胸刺痛,尿色赤而气味大,大便发黑等症状。反之,长期缺乏营养,或大量失血等可导致血液偏衰,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口唇发白,耳鸣,眼花,月经不调,脉象空虚等症状。

  黄水,是人体重要成分之一,存在于全身各处,尤其在肌肤及关节较多,正常时具有润泽皮肤、润滑关节的功能。在蒙医理论中认为,黄水是血液代谢的产物,食用腐败变质和不易消化之食物,或长时间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使赫依、巴达干增多,进而导致寒性黄水病的发生。反之,生活在干旱环境中,长期食用锐性、热性食物,或用力过度、过于劳累,震伤,挫伤等,引起血、协日增多,导致热性黄水病的发生。黄水病患者主要出现皮肤粗糙,湿疹,瘙痒,全身浮肿,黄水疮,肩毛头发脱落,关节疼痛,脉象抖动等症状。

  2.5致病因素之五:饮食劳逸与外伤

  饮食习惯对发病有一定影响,如饮食不节、过度,暴饮暴食则伤脾胃而致伤食或食滞;过食生冷易损脾。有阳气而致腹痛、泄泻;过食辛辣、油腻,易生湿热、生痰;饮酒过量,易生湿热,伤人气血。劳逸失常也是影响发病的因素,坚持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气血充盛,抵抗力强,不易生病。但持续性过度疲劳则伤气,即所谓劳则伤气。而过度的安逸少动则会引起气血不运,食欲不振、肥胖、多湿少气等。饮食劳逸,在蒙医中分别可归类于饮食和起居范围内。外伤,在蒙医里是其它外因,一般来说都是突发性的,是伤热的主要外因。而且既然是外因,它是通过三根起作用的,即外伤引起七素的损伤,如肌肉损伤、失血过多或动筋伤骨,引起三根的紊乱而出现各种症状。

  另外,由于年龄性别不同,发病也有差异。如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妇女”产前多热,产后多虚“等。在蒙医理论中,认为不同年龄的人”三根“所占比例不同,如儿童”巴达干“占有优势,容易患巴达干病,青壮年”希拉“偏盛,易患希拉病,老年人则“赫依”增多,易患赫依病。年龄是发病原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蒙医学与中医学对病因认识的特点

  作为传统医学的蒙医学和中医学,在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时都强调,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界,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形成人体局部与整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内外统一体。这一观点反映在病因学方面‘是从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破坏、机体本身整体联系失调两方面来认识致病因素。因而,自然界气候变化,情志失调,饮食劳倦都作为致病因素来研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中医学提到的病因,一般是某些疾病的诱发因素,是引动某些致病因子而导致疾病的。这些病因脱离病证而独立存在,其医学认识论的意义与客体的本体论意义是有巨大差异的。“而在蒙医学中,认为导致疾病的外部原因数不胜数,因而便转向人体之内,把正常的三根作为基本病因,同时把外部因素作为发生疾病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医与蒙医比较而言,注重在诊断治疗过程中主要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根据,强调辨证论治,虽然有时也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并作为治疗依据,但应用很少。蒙医则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先确定病因及病变部位,再针对病因和发病部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差别在蒙药及其方剂的功能分类上亦有鲜明的体现。

  中医学以五脏为中心,从脏腑的功能特点以及与经络、诸窍的关系,以阴阳失调、气血失常为主线’进行综合分析,以明辨寒热虚实为要务。蒙医学中以三根的平衡失调为基本病机,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三根发生异常变化,或增多,或减弱,成为各种临床症状的内在原因。病机多围绕三根的运行规律、优势存在部位,结合病人的年龄、体质等具体情况得到合理的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中医学还是蒙医学都强调机体抗病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疾病的发生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对比以及斗争结果。蒙医学把正常状态的三根视为基本病因,也是强调了三根之间、三根与七素之间的平衡状态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其实质是一种预设的病因。从“六基症”来看,蒙医在病因方面内在化倾向非常突出,外因无论如何,最后的结果总是由内因决定。

  4结语

  医学理论对各种临床诊疗技术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蒙医学和中医学病因认识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理论体系的差异所决定的。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蒙医学的五元、三根、七素等是中医学所没有的独特概念。三根与七素是由五元组合构成的,五元有明显的构造性自然观,因此蒙医学是以实物为本体的。蒙医学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部分内容,从而丰富了脏腑理论,但作为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五行学说始终未能在蒙医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两种医学体系在病因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晓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宝龙(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明清中医学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医学的成就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