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有关中医食疗的论文,中医春季养生知识饮食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 482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

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

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金元时期,许多著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刘元素重在养气,张子和祛邪扶正,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养生学在宋元时期最大的发展是对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以及食养学的进一步发展。

元朝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书中有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饮酒避忌、服药食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等专门章节,共载药膳菜肴94种,它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也是一部饮食养生的重要的著作。

明清时期,随着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饮食养生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饮食治疗的书籍。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就是这一类书籍的代表。

可见,饮食养生的源远流长,甚至早于中医学理论而出现,当人类懂得用火煮熟食物开始,就已经开始了饮食养生经验的积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中医饮食养生已经蓬勃发展。

2饮食养生的原则

2.1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是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节”有两个含义,一是节制,即不可过饱过饥,二是节律,即进食时间要有节律,不可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免损伤脾胃。

绝大多数的名老中医在提到养生经验时,都提到饮食有节,尤其在老年阶段,脾胃虚弱,更要注意顾护脾胃。名老中医王乐善2认为,一旦脾胃受伤,气血生化不足,抵抗力下降,必然会生病,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最容易文伤脾胃认因,此要想长寿能力就有限注意饮是有养价值高的食物,过食之则伤肠胃,进而损及脾肾。因此,日常生活必须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进食太过,才能保养正气,预防病菌侵入。

2.2谨和五味谨和五味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饮食养生观点。所谓五味是通过五味入五脏,泛指食物的各种性味。谨和五味即是强调饮食必须多样化,不可偏嗜,才能营养均衡。《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至IJ:“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谨和五味对于身体气血、腠理、筋骨都要重要的意义。名老中医谢昌仁2将自己的饮食养生方法归纳为“五步”: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甜、四不过肥、五不偏食。可见,谨和五味是重要的饮食养生的原则。

2.3寒温适度寒温适度有指食物的温度和性味两重意思。《灵枢•师传》提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说明饮食要寒温中适,才能够更好地为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提供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首先,在饮食过程中,过烫或者过凉的食物温度都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尤其是口腔、食道、胃的表面黏膜都会受到损害。其次,食物的性味过于温热或寒凉,对于人体脾胃是一个不良刺激。过于寒凉的食物,容易使脾胃运化失司,出现完谷不化,过于温热的食物,容易使脾胃火旺,灼伤阴液,都是对脾胃和身体的损害,更是养生的大忌。

2.4清淡饮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指出:“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意思是说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容易引起痈疽疮疡等疾病。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助热生风,诱发疾病。因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莫嗜膏粱,淡食为最”[3]。古往今来的长寿者,基本上关于饮食的经验,都提到了清淡饮食。清淡饮食不等于素食或者偏嗜,只是在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避免过多食用肥甘厚腻之品。秦亮甫2老中医坚持清淡饮食,以容易消化的软食为主,极少进食油腻、煎炸等坚硬、肥腻的食物。荤素搭配,素的占60%,荤的占40%。

一日三餐是日常生活所必需。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保健意识,饮食养生是养生保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方便可行的方法之一。饮食养生自上古已有之,自《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以降,各类医书、养生学著作都有详细论述,其基本原则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温适度、清淡饮食更是历代医家身体力行的养生措施,所以才出现了‘‘自古名医多长寿”的说法。

作者:李姝淳,卢传坚,丁邦晗(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第2篇:讨论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

传统的中医饮食养生理论体系有诸多优势和特点,包含食养与食疗。她是在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丰富且睿智的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它孕育于中国文化母体,基源于日常饮食,来自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形成了她独到的饮食养生理论体系和操作实践经验及规范。建构现代饮食养生新体系,应注重从传统中充分汲取营养。故在此重点讨论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以资借鉴。

1整体观念为重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与联系性。饮食养生非常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联系性及相应的协调性。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机体的各个组织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饮食活动既可以影响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又可以协调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整体观念是古代哲学思想在中医饮食养生中的具体体现,它贯穿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等各个方面。

1.1人是有机的整体人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脏器组织或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又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以维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这也决定着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俯,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机体的五个功能系统,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体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种五脏一体观有其深刻的哲学根基和坚实的科学依据。

在生理上,脏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前后阴等五官九窍之间就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它们共同完成着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在发生病变时,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组织或器官;体表、组织器官有变化,也通过经络,干扰所属的脏腑;脏与脏、脏与腑之间也通过经络的联系而相互影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养肝清肝的食物明目养睛,用清心泻小肠火的食物保健口舌,以宣肺的食物保护皮肤鼻腔,以补肾的方法养益头发和耳窍等,就是因为通过长期的外在观察,使中医学总结出了诸如“肝经上行连目系,肝开窍于目”“心和小肠相络属,心开窍于舌”“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肾主藏精,其华在发,开窍于耳”等的相关理论,并有诸食养食疗之实践。

1.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机体,使机体相应地产生反应。这类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

自然界的季节气候的变化,昼夜晨昏的运转,地方区域的不同,都对人的机体产生不同影响。如自然界一年中有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等的季节气候^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顺应性的变化,机体受这些影响,也随之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也影响着病变过程。某些慢性病,如痹证、哮喘等,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更替之时引起发作或病情加重。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所谓旦慧、日安、夕加、夜甚。

地区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影响着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所以每个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流行病,如春季多温病,夏秋季多痢疾、腹泻、疟疾,冬季多伤寒等。地理环境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和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有鉴于此,饮食养生强调: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因时因地调整饮食。

1.3饮食是协调整体的重要因素饮食是协调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自然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饮食对人的作用是整体综合的作用,饮食养生十分注重饮食对人的整体作用,这是饮食养生的重要特点。合理的饮食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重要因素。《素问。六节藏象论》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之所生,莫不以饮食,饮食是人与自然接触最为密切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就在不断寻求能适合身心健康的饮食内容和方式。对于自然界中有些不能改变或不易改变的因素,人们尽量从饮食中去寻求有利因素以弥补其不足。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区方域的差异,是不能改变的,尽管有些可以避之有时,但最终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饮食养生则提出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饮食观点,用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素问·六元纪大论》艮据四时气候变化提出“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的进食原则,即当季节寒凉的时候则避免食用过寒的食物,当气候温热的时候则避免食用辛热之饮食。

另外,人们发现某些地域的多发病与这些地区的特殊饮食有关,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对东南中西北五方之人因饮食之殊而产生各种特殊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东方之域……鱼池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美其食。鱼者使人中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www.shunde.net

这从病理上反证了饮食可协调机体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故合理地进行饮食营养,常可有效地促使机体与自然保持和谐,并避免一些病理性偏颇的发生与发展。

2饮食调养为本

摄取营养,获得物质能量,从而补偿消耗,维持生命。故《灵枢。五味》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111可见,中医学非常强调欲保持康寿,应以重视饮食调养为本。

2.1养生当谨和五味,食饮有节饮食有五味之别,欲借饮食调养身体促进康寿,首先应注重五味调养。根据五味的不同特点及五味对身心功能的不同效应,合理调配,讲究饮食五味的多样化,食谱的广杂且合理,营养的丰富和全面。《素问。生气通天论》即强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如能谨和五味,合理饮食营养,遵循自然规律,便可“长有天命”,尽享天年。

食饮有节也是饮食调养的重要原则之一。这涉及摄食行为的诸多方面,包括饮食有常,摄食有规律,不偏嗜某物某味,注重摄食行为卫生、合理等。众所周知,儒家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显学。儒家之核心,便是强调中和、中庸、中节,这不仅渗透进了人的行为举止、处事待人,同时也顽强地体现在日常的饮食与摄食行为等。食饮有节,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体现。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可以说是饮食养生诸多原则中最精炼的概括。

2.2口腹之欲,漀饪之邪,皆为内伤病因饮食具有两重性,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可以促进健康,増进营养;若失其偏颇,失其节制,或饮食不洁,又可以致病,即使某些富有营养的食物,食之不当,亦可反为其害。《内经》即有“膏粱厚味,足生大疔”之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就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121并把这种饮食之害称作为“繫妊之邪”,亦即属于可以致病的邪气之一。

从《内经》时期起,医家一贯强调饮食因素是重要的内伤病因,几乎所有的急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特别是在慢性内伤性疾病的发生过程及病理性体质的演变过程中,饮食失常这类内伤病因,都可以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时至今日,这一情况不仅未能得以明显改善,而且还有加剧之势。因此,饮食营养因素必须引起人们充分的关注和重视。

3辨体辨证施食

辨体、辨证施食是饮食养生针对不同个体的生理、病理特点,有效进行食养与食疗的基本原则,也是饮食养生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是饮食养生的重要特点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生理特性概括。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壮老己过程中,由于受天时地理人事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个体自身的遗传和年龄性别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个体在机体结构、机能和代谢等各方面的特殊性。所以,不同的人体质类型可能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体质特点。这种特殊性包含了机体的正气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偏颇,身心机能是否协调稳定等,从而体现出个体抗邪能力之强弱,并决定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或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

所谓辨体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人的一般身体信息数据,借助中医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体质类型。施食,则是根据辨“体”的结果,确定相应的食养方法。辨体是决定具体食养方案的前提和依据,施食则是实施该饮食养生方案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辨体施食是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施予膳食的保健效果直接取决于辨体的正确与否。辨体首先着眼于体(体质类型)的分析,然后才能正确地施食。例如高年肾虚,可见腰酸膝软、听力减退、阳事减弱等现象,此为老年之人肾中精气逐渐减退的正常生理表现。但是由于个体内在因素的差异和所处环境或条件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两种迥异的体质类型。只有把高年肾虚所表现的“体”是属于阴虚还是属于阳虚辨别清楚,才能确定当滋补肾阴还是温补肾阳,从而给予正确的饮食调养之法。而这方面的饮食调养,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3.2辨证施食“证”,亦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特性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单一的症状能更全面、深刻、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食,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食疗方案。同样,辨证是决定食疗方案的前提和依据施食则是实施该食疗方案以治疗疾病的手段方法之一。辨证施食是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

饮食治疗疾病,是既需辨病,又需辨证的。辨证首先要注重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地施食。例如感冒,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把感冒所表现的“证”是属于风寒还是属于风热等辨别清楚,才能确定该用辛温解表

作为指导饮食治疗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此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在辨证施食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膳”或“异病同膳”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同病异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就不同,因而食疗方法也不一样。还是以感冒为例,由于发生的季节不同,食治方法也不一样。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食疗时必须用一些芳香化湿类的食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感冒的食疗方法就明显不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食疗,这就是“异病同膳”。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食疗方法。由此可见,饮食治疗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食疗方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食疗方法。所谓“证同膳亦同,证异膳亦异”,实质上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选用不同的食疗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施食的实质。

中医学强调,饮食保健首先须注重脾胃功能的调理保护。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饮食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中医学认为,所有的饮食营养,均有赖于脾胃功能的消化、吸收与转化。这又称作“脾胃运化”。只有脾胃运化健旺,才能接受饮食物并将其转化为精微,输送到周身百骸而营养五脏六腑,从而发挥对机体的营养与保健作用。如果饮食不当,首先伤害的是脾胃,脾胃既伤,再讲究饮食营养亦无益。故有“脾胃一伤,百病由生”之经典名言。养生当以脾胃为先。

当今临床,又有多少健康问题源自饮食营养?不是营养不够,而是营养过剩、营养失衡。因此,人们重新开始考虑饮食养生问题,国务院颁布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中国食物和营养发展纲要》等文件。从1997年开始又先后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3项技术标准。因此,探讨中医饮食养生的学术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文旗指导:何裕民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中医药高职高专解剖生理学习题,中医学专业解剖课复习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